段蕾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在高校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國家高度鼓勵大學生創業的環境下,通過培養大學生創業素質,提升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率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心理資本的研究成果證明,心理資本干預能夠顯著提高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和堅韌性等積極的心理狀態。本文研究了心理資本對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作用機制,這些研究結果對指導大學生創業十分有益。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 創業 心理資本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1-00-02
引言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新常態”,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傳統行業結合,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鼓勵公眾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和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機遇進行創新創業,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許多大學畢業生為了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紛紛借助互聯網從事營銷活動,試圖通過互聯網創業成就自己的財富夢想。
當前,大學生的創業意向不高,創業率只有1%左右,遠遠低于國外發達國家的創業率水平,而且創業成功率也僅有2%-3%的水平,根本不能應對我國高等教育和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挑戰。
心理資本是個人特質和個人心理狀態的綜合,心理資本是一種“可開發”、“可測量”的積極心理能力,國內外很多學者研究后表明,在互聯網+時代,心理資本是大學生創業的關鍵要素。他們研究發現:心理資本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學習滿意度、創新行為及職業生涯發展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心理資本對企業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組織承諾等有積極影響。心理資本描述了大學生在創業中的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和堅韌性等積極的心理狀態,在大學生創業的各個階段都有積極的影響。心理資本的核心要素自我效能在“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業中表現為創業者風險承擔效能、機會識別效能、關系協調效能等;希望、樂觀、堅韌性等積極情感幫助他們開闊創業思路,形成新的思想,提高創造成功的可能性。
一、心理資本和大學生創業綜述
1.心理資本的研究
“心理資本”一詞最早由美國著名學者、經濟學家Glodsmith等(1997)等正式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必理資本是指那些能夠影響個體產生效率的必理特征。在 2000 年初,英國經濟學家就對心理資本就有了明確詮釋,指出每個個體內心都有積極的核心心理因素。Luthans等(2007)心理資本簡稱為“PsyCap”是指個體在成長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心態,具體表現為四項符合積極組織行為學標準的能力(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和初性)。這種心理因素可以超越個體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等,可以通過專門的投資進行干預,獲得這種心理因素的人能贏取更大的競爭優勢。關于必理資本的測量學術界也尚未有統一的測量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①自我報告法,就是通過實驗研究法或者通過編制量表來進行測量和收集參與者的心理資本狀況,目前主要是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測量研究。②觀察法,也稱為專家評價法。通過第三方對必理資本進行評價和評判來獲得參與者的相關資料,這種方法帶有比較多的主觀性,同時對第三方要求也較高。③結果變量的測量,此方法是通過對結果變量的測量來評估參與者心理資本的概況。對于心理資本的構成要素的研究,目前存在不同的看法,學術界尚未達成一致。其中主流的思想由美國管理學會前主席、管理學家、應用心理學家路桑斯( Luthans,F) 在多年研究實踐基礎上提出心理資本定義: 心理資本是個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體體現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狀態,它超出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上,是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心理資源,并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開發和投資進行干預、進而使個體獲得競爭優勢,它包括信心(confidence)、樂觀(optimism)、希望(hope)、韌性(resilience)等四方面維度。心理資本的具體表現有四:一是面對挑戰性工作時,信心充足并能通過不斷努力來爭取成功;二是對取得的各種成功能進行有價值的歸因;三是堅定不移瞄準目標,并為實現目標靈活適時地調整措施;四是遇到挫折或困難時,能夠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克服困難不斷前行并取得成功。
2.大學生創業素質
對一個大學生而言,創業素質是關系到其創業成功與否的重要素質之一,具體是指適用于創業的品性、能力、習慣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的創業主要具備以下幾項基本素質:
第一,具備強烈的創業意愿。創業意愿首先要使大學生對創業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如果對創業活動從心理上進行排斥那創業行為就很難發生,因此在對創業意愿進行干擾時應該從端正創業態度開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從而來提高創業活動的可能性。
第二,具備過硬的創業能力。創業能力是大學生創業素質中最重要的素質,也是提高創業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要求大學生創業者具備很強的社會交際能力、敏銳的機會識別能力、過硬的相關專業能力、高效的自我驅動能力、出色的管理和組織能力等等。創業能力作為一項核心競爭力,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業目標,創造出新的更大的價值。
第三,具備獨有的創業特質。創業特質指大學生的心理特質,大學生創業者應具有足夠的韌性與毅力。大學生在創業遇到困難挫折時,要迎難而上,保持激情甚至是在遇到困難險阻時更加激起大學生的奮斗熱情,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克服困難,持續的努力奮斗最終取得勝利的意念是否堅定決定著能否給自身帶來巨大的財富。
二、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和作用
有研究表明,在心理資本四個維度上施以心理資本干預措施,能對個體的工作動機、態度、方式、強度與持久力等因素形成有效影響。而心理資本用于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開發,可以使自我效能成為創業潛能的激發器、樂觀成為創業心態的調適器、希望成為創業目標的驅動力、韌性成為創業意志的脊梁柱,從而在心理上為創業設立支持系統。其作用機理的表現有以下方面:
1.自信———大學生創業的特質
自信是指對自己充滿信心,無論環境如何,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都充滿信心,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如充滿挑戰性的目標時所需的信心或信念,并付出必要努力去實現的一種特質。
自信對大學生創業有著明顯的正向影響作用,會對自己充滿信心。自信能夠影響大學生創業的行為選擇、追求成功的努力程度、面臨障礙和失敗時的堅韌性。大學生因為創業自信的短缺,缺少應對風險的信心,大學生創業失敗者較多一部分原因在于難以克服創業初期的各種困難。因而自信是大學生創業的基礎性特質,同時由于可習得性,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以往成功經驗、替代經驗、言語說服、心理生理喚醒不斷提高大學生創業的自信,以積極心理面對創業。
2.樂觀---大學生創業的推進
樂觀是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是指一個人將好的結果歸因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而且這種結果是理所應當的本該發生的,而將不好的結果歸結為非個人因素的,偶然的事件。所以,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們培養創業大學生樂觀向上、勇于創新、樂于奉獻的精神,形成健康的身心素質,特別是在心理上能夠正確地對待挫折和困難。
當創業順利時,大學生應獎勵自己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積極狀態,感激和滿足當前生活中具有積極性的一面,并激發努力工作的自覺性,更好地發揮個人潛能; 當創業受挫或失敗時,應該積極尋找原因,如果是個人原因則將在之后進行改正,也沒有必要抱怨自己,從而重新認識工作的目標,提高目標的預期;樂觀同時要保持積極地面對未來的心態,讓創業大學生了解未來的不確定性,并將其視為取得進步、創造成績的機會所在。
3.希望---大學生創業的動力
希望在詞語解釋中,是指期望達到的某種目的或出現的某種情況,是心理資本的特征之一。希望是由個體內在需求而激發的一種驅動力,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時,就會去尋找滿足需要的對象。在大學生創業活動中,“希望”則表達了潛在創業大學生或正在創業的大學生對未來創業之路充滿了信心與希望。它是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希望”是可以通過后期訓練和培育獲得,并長期發展的一種積極心態。
對大學生而言,走自主創業之路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時刻會面臨經驗考驗、經濟壓力、市場競爭、投資風險等客觀因素,難免會出現對創業心存擔憂、畏懼,不相信自身能力,對未來前途缺乏信心和希望等一些心理反應。因此希望是支撐創業大學生發展的的重要心理力量,對于創業產生源源的動力。一個充滿希望的創業大學生,會擁有較強創業動機及創新精神。
4.韌性---大學生創業的能量
韌性是指克服逆境和化解危機的能力、耐受壓力和良好適應的能力以及從創傷中復原的能力。韌性人格可以降低個體對應激的感受和軀體反應,提高個體應對能力,并增強人的自尊自信。壓力在個體生活中是必然會經歷的一種機制,適時的調整和排解自己的壓力能更好地獲得自我效能,成功解決壓力帶來的愉悅感甚至會作用于自己對未來的期望,使之更加樂觀充滿希望。
韌性的大學生在創業遇到困難時,不是一蹶不振,垂頭喪氣,對目標失去信心,而是在遇到困難挫折時,迎難而上,保持激情甚至是在遇到困難險阻時更加激起大學生的奮斗熱情,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克服困難,持續的努力奮度最終取得勝利。
參考文獻
[1]陶漫,胡文靖.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受挫后的心理調試研究.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2),203-205.
[2]劉素婷.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塑造.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1,8(1),28-30.
[3]任蘊哲.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國大學生創業研究.社會發展.2012,20(87),73.
[4]田鐵軍.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研究.特立學刊.2016,12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