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學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過去我們主要重視現代文、詩歌、作文等等知識的傳授,記憶的層次偏多。雖然提升初中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水平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我們更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某種意義上說比教學語文知識重要!它不僅事關學生語文學習的技巧和方法,更會影響學生整體素質及終身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能力提升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越來越受到各位教師的重視,我從一些課堂整合的經驗方面,探究了培養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相關的問題,希望能對促進初中語文的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 要會整體把握語文課程
語文課堂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永遠圍繞在語文教師心頭的一個主題。我想首先應該是整體理解初中語文課程,這是教學的基礎。三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其實是一個有機整體,我們先要整體地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與新理念,整體把握課程目標,要很明確通過三年的學習我們應該讓學生知道和了解哪些內容,要整體感知語文課程設計的結構和主線,整體掌握關鍵的方法,從整體的角度去設計與實施教學。
例如《天上的街市》這一詩歌的教學,其中有一句“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騎著牛兒來往。”孤立來看這句,只是對民間故事的改造,看不出什么深意,但是我們讓它和詩的主題產生聯系之后,就表達出作者對生活的憧憬和對前景追求的心境。因此,沒有整體的教學意識是相當可怕的,有可能曲解句意或對其無法領悟。如果不綜合地把握整體,那么,對部分的任何孤立的分析都是不可靠的!從不可靠的分析出發,得到的認識自然也是不準確的。當然從整體到部分,只是完成事情的一半,我們還需要由部分再到整體,進入對整體的綜合,這是進一步的綜合,更高級別的綜合,可以加深理解,彌補不足,或者糾正之前認識的錯誤。整體——部分——整體,綜合——分析——綜合,首先對文章作整體把握,然后再進行螺旋式上升,這是很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 要會抓住語文本質
透過現象看本質,對語文教學也同樣適用。我國著名語文家葉圣陶先生反復強調:能把書讀厚,又能把書讀薄,讀薄就是抓住本質,抓住重點。抓住本質,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語文的本質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教學時可能更多地考慮如何教給學生語文知識與語文相關技能,其實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在語文課堂滲透語文思想!既要考慮采用怎樣的教學手段實施教學,也要盡可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愉快地獲得知識,既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懂得如何取舍,又要更加有的放矢。抓住教學本質,其實就是拋開繁雜的亂象,直擊核心,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
例如進行《荔枝蜜》一文教學時,很明顯開頭的“我一向不大喜歡蜜蜂”和結尾“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蜜蜂”是前后矛盾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我憑什么喜歡變成小蜜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多讀文章,感悟作者的意境,讓學生獲得情境中的相關信息,然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接著讓學生學會思考,通過討論積累語文活動經驗。最后分析因果,讓學生深入探究,更好地感知課文中的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理清線索,感受到一線串珠的妙處。
三、 要會創設合適的情境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堂教學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要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的情感體驗,要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會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盡可能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氛圍,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初中生的思維正在從具體逐步走向抽象,在這一過渡階段,他們的思維水平與知識抽象會有一定的矛盾,既不能完全抽象,也無法完全具體,而教師要做的就是以問題為主線加以引導,激發學習興趣,能夠提高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其語文素養。
例如創設《索溪峪的“野”》一節的情境,我先用多媒體輪流播放索溪峪的山、水、猴子和游人圖,同時我再配以相應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對索溪峪有充分的感知,對其中的事物有了初步的感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然后再正式導入新課,點撥提問:如此野的山,是不是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想去觀賞呢?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主動進入新課的學習。繼而圈點全文主旨“贊美大自然”,這樣一節課結構清晰,學生的思維導向明確,對于文章的感悟也順利得多,課堂教學的效果也不言而喻。
四、 要會引領學生提出問題
其實語文的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有疑惑才會有學習。我們習慣于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確這些能力必不可少,但是能主動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這才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體現,這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有效特征。如果學生只會跟著老師后面,在老師的引導下去思考,那么創新性的思維就無從談起。如果沒有對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的疑問,牛頓不會發現萬有引力,如果沒有對為什么霉菌菌落周圍不長細菌的疑問,弗萊明不會發現青霉素。所以有時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還重要。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
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中說:“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為何不是說在院子或家里呢?上課時有學生自己提出這個問題。起先,有的說寫錯了,經過討論,他們才逐漸認識到這是高爾基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個對人類有奉獻的人。學生的思維經歷過碰撞,一步步走向正確和深刻。可見,會主動進行質疑是解決問題的不竭動力。除此之外,學生也可能圍繞插圖、標點等內容提出疑問,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的思考價值。我們要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問題梳理好,逐漸使學生問題提到點子上,落在關鍵處并對其加以引導。
如何在語文教育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一線語文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語文素養,特別是語文核心素養,關注語文內容、語文教學理論、語文教學實踐與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直面問題,不斷探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文教育環境。
作者簡介:
紀賢川,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