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已修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已經明確,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歷史核心素養的融合是當今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現代教育技術;新課標
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已修訂,明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內涵,中學歷史教學有了明晰的能力培養方向。但歷史教學究竟怎樣才能承擔起這一使命并在課改中發揮能動作用呢?筆者認為,將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的現代教育技術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相結合,運用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將有助于我們較好地把握新課標。
一、 教學實踐中的困擾,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誤解,使得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步履維艱,更加大了實現《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的難度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書讀了很多遍,但仍然形不成應有的歷史思維和歷史時空感,甚至連基本的歷史概念都無法理解。學生遇到材料解析題時不能從歷史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無法運用準確的歷史術語組織答案,歷史知識雖然記住了,但不會運用,無法遷移。歷史是富有人文色彩的學科,學生學習歷史變成了死記硬背,這與當今高考的方向相距甚遠。
多媒體技術方興未艾時,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曙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由于思想的誤區——認為只要教育手段先進,教育思想便會先進,課堂效率就會提高。在現實歷史課堂運用多媒體時“一些課件,為了奪人眼球,濫用裝飾,喧賓奪主,課件插入無關緊要的圖片、聲音、音樂、動畫、影視片段等等,一節課演示的幻燈片數目過多過快,學生思考時間太短,造成學生應接不暇,視覺疲勞,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因此,近一兩年又出現了排斥多媒體教學的傾向。彼此往復,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仍然沒有走到一片春暖花開之地。
二、 全面理解現代教育技術內涵,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既賦予新課程下歷史教學以靈魂,又添加新課程下歷史教學的色彩,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現代教育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繼承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究的轉變。因此,核心素養下歷史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必須有助于以下幾方面的達成:
(一) 有助于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身邊的歷史”納入教學中,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的探究欲
如,新教材人教版歷史必修Ⅰ第三單元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新課導入(引入材料):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讓世人矚目,經過激烈的角逐,民主黨擊敗共和黨,平民出身的奧巴馬,皮膚帶色的奧巴馬,40掛零的奧巴馬,祖籍肯尼亞的奧巴馬,出生于夏威夷的奧巴馬,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在美國政壇上卷起一股“黑色的旋風”。現在,請同學們談談對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初步感受……
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身邊的歷史”,這也是高中歷史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從學生頗感興趣的現實熱點入手,創設這個問題情境,自然地引入到“美國聯邦政府建立”形成歷程的探究,較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究欲。
(二) 有助于將歷史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或問題情景,為學生的思考提供依據
在學習美國聯邦政府建立的必要性時,我用多媒體投影展示了兩段歷史史料:
(美國)邦聯政府實際上是13個地區的松散聯盟,實權則操在各州的手中。在經濟上,他無權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政策,缺乏強有力的經濟職能,影響了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在政治上,他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和對外保衛國家利益與主權。華盛頓在1787年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新英格蘭(美國地名)出現的騷亂,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完全的話)歸咎于最高權力機構的無權。調整原有的統治秩序,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成為當務之急。”
——改編自《美國聯邦制》百度百科
問題:根據本段材料結合教材第二段,思考美國獨立之初面臨哪些嚴峻的形勢?華盛頓認為解決這些嚴峻形勢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華盛頓1786年寫給友人的信件中的一段話:
在我看來,聯邦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議會又徒有其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們所關注,執行。我們想要聯合成一個國家,但我們又不愿給這個國家的管理者足夠的權利去管理國家事務,豈不怪哉!
——華盛頓1786年寫給友人的信
問題:這段文字表明華盛頓對未來要建立的美國聯邦政府一種怎樣的設想?
通過將歷史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的設計,引導學生依據所提供的歷史史料結合教材相關部分自主得出結論,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和習慣。其程序包括“設置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教師小結”等環節,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組織、指導、幫助、咨詢的作用。
(三) 有助于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接收記憶知識到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應當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決定、自我選擇、自我調控、自我評價反思和發展自身主動性的過程。”但是,是不是據此認為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學習”呢?顯然不是。就高中新課程教學實施而言,所謂“自主學習”,更多的應當是一種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習狀態。鑒于高中生現有的思維水平和知識積累水平,在“自主學習”中,教師的引領、總結和指導作用,是不能否認的。
但是,在聽課活動中發現,有的教師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僅僅為“活動”而活動,表面上課堂氣氛熱烈,實際上學生的“自主學習”已遠離教學主題。新課標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核心素養”目標,如此才能保障“自主學習”的成效。
現代教育技術與歷史核心素養的融合,是當今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重大課題,仍需要我們不斷嘗試,不斷探討,也只有在這樣的歷史課堂中,才能夠真正讓學生和教師體驗到一種生命的尊嚴、創造的歡樂,才能真切感受到教育那生生不息生命活力的涌動!
參考文獻:
[1]孔旭黎.現代教育技術下對多媒體教學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9).
[2]侯春濤.談現代教育技術的功用和發展[J].遼寧教師進修學院,2005(11).
[3]石鷗,劉麗群.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M].長沙:湖南出版社,2003:160.
作者簡介:
孫武軍,河南省洛陽市,河南省洛陽市新安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