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梅

摘 要: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獨有的雙線結構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教材編排上實現了統一。如何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在教學中如何落實其相關語文要素,正是廣大教師悉心鉆研的熱點。基于此,作者以本套教材的特色單元——閱讀策略單元為研究點,嘗試解讀其特點與要點,并就教學實施提出自己的淺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策略;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7-17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1-0045-02
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到六年級閱讀策略單元解讀
細讀統編教材,除其鮮明的雙線結構以外,鮮明的語文要素的提出更具實踐意義。縱向來看,本套教材語文要素突出了目標的連續性和發展性,使語文學習呈現不斷生長之勢;橫向看又突出了能力培養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有益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閱讀策略作為本套教材重要語文要素之一,也符合這樣的特點。
(一)單元之間縱向解讀
經過梳理不難發現,小學閱讀策略單元都安排在上冊,從三年級上冊的預測策略、四年級上冊的提問策略、五年級上冊的提速策略到六年級上冊的有目的閱讀,四種閱讀策略縱向編排,由淺入深,突出了訓練目標的連續性與發展性。
(二)單元內部橫向解讀
本套教材編寫上處處顯匠心,邏輯嚴密,既突出“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雙線結構,又體現了指導、實踐、運用“三位一體”的特點。具體到閱讀策略單元的策略教學,單元前主題導讀頁圖文并茂地揭示本單元人文內涵與策略要求;精讀例文旁邊有泡泡、課后有相關習題、語文園地中有交流平臺,這些都集中服務策略,提示教法與學法;略讀課文與相關鏈接則拓展策略練習、運用。這充分體現了“教—扶—放”及由“課內習得—課內拓展—課外閱讀實踐”的認知規律,真可謂步步為營、落腳翔實,循環往復、層層推進,詳情見下表。
二、教學實施建議
“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設計高效的教學活動來教”是教師們面對統編版教材要解決好的三個問題。筆者認為,解決前兩個問題要做到“準”,解決第三個問題要做到“合適”。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牢牢把握以下幾點:
(一)處理好閱讀策略單元與其他單元的關系,避免“孤”與“無視”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閱讀策略單元不能孤立于其他單元教學之外。事實上,它的目標落實與其他閱讀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緊密相關。習得和實踐閱讀策略本身離不開其他閱讀單元積累的閱讀功底,如自主識字、默讀、批注、表達、合作等。閱讀策略要從閱讀活動中來,也要回歸到閱讀活動。“鹽在湯中”,幫助學生在生動活潑的閱讀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習得策略,并受到情感體驗與思想啟迪,才是教師要不斷修煉提升的本領。
(二)把握教材編排特點,樹立目標意識,避免“偏”與“隨性”
統編語文教材各年級和各單元的內容、目標清晰,教學要點明確。閱讀策略單元也是如此,備課時要尊重這個特點,抓住“干貨”,做到“一課一得”。避免無視策略特色,千篇一律地隨性教,同時也要避免無視策略內部的連續性與發展性同一要求地教。如五年級提速策略單元,四篇課文實際上是側重四種不同的提速方法:不回讀;連(詞成句地)讀;抓(關鍵詞)讀;(帶著問題)尋讀。這些鮮明的內在差異,都能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三)把握閱讀策略教學中能力訓練梯度,避免“過”與“不及”
準確把握閱讀策略單元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的梯度,重建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隱在”體系,首先要做到不刻意強調體系化,以防止過度的操練。例如四年級提問策略單元,第一課要求“積極思考,看可以提出什么問題,重在鼓勵學生提問”,問題的優劣不需要評價;第二課要求“學習別人針對課題和內容讀的問題,提出新問題;整理小組問題清單,發現都是從哪些角度提問,是否有新的啟發”,重在向別人學習多角度提問,同樣,優劣不需要評價;第三課才提出篩選問題的要求。同時,還要重視課型區分,處理好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的關系,領會精讀課文重在教出、習得策略,而略讀課文重在提示練習策略,課外閱讀則可視為閱讀策略的獨立實踐,體現了由幫到扶再到放的規律。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妄圖畢其功于一役,要循序漸進,避免“過”與“不及”。
(四)以人為本,關注學情
大閱讀時代,對許多偏遠山區師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和學生觀。實施教學時,一定要基于學情,靈活地開展適合學情的學習活動,創造性地整合恰當的教學資源,以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幫助他們盡可能達成閱讀策略目標要求,全面提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黃 杰.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10):80.
[2]馬正艷.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