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華
摘 要: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學科教學需要迎合時代的發展趨勢,以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為宗旨,有效應用現代技術輔助開展課堂教學。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將被動的學習行為轉化為自主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信息技術融合于語文課程教學環節,可以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載體,文章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旨在為實際課堂教學提供有效參考意見。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8-15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1-0046-02
在教學改革推動下,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都在不斷進行革新和優化,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成為教師的關注點。學科教學主要分為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環節,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促進學科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由于小學生處于思維意識與行為意識發展的基礎性階段,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與習慣培養。自主學習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科知識學習的重要根基,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及語文素養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當前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存在諸多不足,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具體包括以下內容:其一,學生對教師教學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由于小學生具有愛觀察、愛模仿的天性,對學習活動、學習方法并不具備主觀意識,學習任務、學習活動及內容往往需要教師來布置,從某種層面而言,教師的教學思維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思維發揮主導作用,而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確立便會在無形中受到阻礙和抑制;其二,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缺乏重要性認識。由于小學處于整體學習生涯的基礎性階段,很多教師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具有先天的局限性,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其自我意識還未完全確立,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更是無從談起,隨之便失去對其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認識;其三,缺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目標實現效率的關鍵,由于教師缺乏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認識,因而也少有精力針對該方面的教學方法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無法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性格特征及學習特征對其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應用信息技術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當前社會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范疇以及應用效能逐漸拓展和提高,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體現出其應用價值,側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技術的融合使用也具有諸多優勢。本研究活動將《霧在哪里》作為教學實踐案例,以課前預習、課堂教學以及課后復習三個時間維度或者環節作為信息技術的應用載體,體現其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應用策略與價值,具體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可以分為以下方面:
(一)信息技術在課前預習階段的應用
很多二年級小學生都不具備自主預習的意識和習慣,自然也無法意識到課前預習對自身學科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可以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或者調動學生對學習教學內容的主觀能動性,觸動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從而讓學生逐漸體會到課前預習對提升學習效率的意義,并將引導性學習逐漸轉化為自發性學習,促進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形成。以《霧在哪里》一課為例,文中將自然景觀中的“霧”進行擬人化的人物設定,由于學生缺乏多元性的社會生活體驗,也未在清晨到自然環境中觀察各種事物的變化,對教學內容的體驗性與理解性也相對較差,教師可以應用PPT形成預習材料。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其一,插入視頻向學生展示自然景觀中的霧,以及自然事物在霧降臨時的變化,讓學生能夠對霧的自然現象有更為主觀的認知;其二,插入視頻讓學生觀看一段魔術,通過這種相對虛擬的手段,給予學生進行兩者事物相互聯想的空間。這些內容的預習性學習能夠為學生課堂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二)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階段的應用
課堂是學科教學的關鍵,為實現既定教學目標,教師需要重視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以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低年級小學生處于字詞句積累的關鍵時期,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生字、生詞是重點,而學生對于動畫等事物具有天生的關注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生字教學,應用動畫的形式將“于”“論”“岸”“屋”“久”“散”“步”“消”等生字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漢字的字體結構、筆順、字音等知識。傳統的生字教學以教師的示范式教學為主,而此種教學模式下的生字學習活動會在無形中形成“灌輸式”教學,學生學習過程枯燥而乏味,學習體驗會受到影響,學習效率隨之降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字詞教學活動中,便能夠讓學生對字詞學習形成新穎的學習體驗,教師的示范轉化為觀看動畫,學生會在畫面中自主構建字體結構。具象化的形式與內容便于學生記憶,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三)信息技術在課后復習階段的應用
課后復習鞏固是提升學生學習質量與學習能力的關鍵,很多學生在課后都將寫作業作為基本學習任務,而這種學習內容往往是教師預留和設計的教學任務,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無法形成。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課后復習階段讓其進行自主學習,將教學重點內容設計成教學課件,并將這些教學課件上傳至共享性學習平臺中,這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會有一定的主觀認知,同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遇到的理解難點,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進行課件下載,對教學內容進行重復性學習。學生可以針對某節教學內容進行復習性學習,也可以為自己制訂周期性學習計劃,定期對各部分教學內容進行周期性回顧,以深化記憶。由于學生學習基礎及能力存在差異性,對部分學生而言,自主復習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便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還可以引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建立思維導圖,應用鏈接狀結構體現不同學習內容之間的連接關系,以不斷完善知識架構,學生也可以將思維導圖作為自主復習的思路和脈絡。教師通過此種方式引導學生養成定期復習的學習方式,其學習能力及知識水平都會得到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習主動性也會逐漸提升,久而久之,便形成“預習—學習—復習”的學習習慣。
語文課程學習也是漢語語言文化學習、漢文化學習,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需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由于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階段,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工具,這便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方案的實施。教師在學科教學的不同環節,要重視進行教學模式及內容的創新,以不斷促進小學語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花.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9(24):162.
[2]李小仙.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J].學周刊,2019(15):135.
[3]吳小春.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整合作用[J].學周刊,2019(17):124.
[4]王三勝.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助推小學生語文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J].學周刊,2019(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