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棠
摘要:所謂“主題式”教學,是指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圍繞教學主題,將教材內容、學習情境、教學資源等元素有機地組合起來,還可以融入圖表、音樂等現代教學元素的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主題式教學倡導讓學生在良好的、具有高動機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形成長期記憶,它強調將教學情境化、生活化,把地理知識置入一定的主題中去,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性的思考與探究,讓學生經歷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主題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其個性化發展,幫助其形成系統、清晰的地理知識體系。對“主題式”教學視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活動設計進行探究,提出實施的具體策略,以期為初中地理主題式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初中地理;活動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環境、資源等問題越來越突出,以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地理學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學可以讓學生把握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發展意識。然而,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講授,帶有較強的應試教育觀念,學生在學習上多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足,難以靈活自主地運用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初中地理課堂中“主題式”教學的運用對于剖析知識原理、發掘地理規律等有著積極的意義,能夠使學生深入準確地把握地理教學內容。但目前來說,主題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設計中的應用還處于探索發展的階段,缺少足夠的實踐經驗與策略指導,因此,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應用“主題式”教學,提高活動設計的有效性,是當前初中地理教師需要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
一、以“生活”引發主題.創設疑問情境
在“主題式”教學中,生活化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將地理教學活動的主題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他們體會到地理知識的現實價值,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知識的應用方法。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時候,要依據其社會性與鄉土性的特點,尋找地理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契合點,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教學活動的內容、方式等,引導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出發,思考身邊的地理現象或問題。比如在教學《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一課時,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方式、特點,并學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合理地選擇交通方式,對此,教師可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交通運輸方式,并整理到黑板上,然后提出幾個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應當選擇哪種交通方式,原因是什么。
1.哈爾濱某學校的李校長臨時接到去開會的通知,必須要在第二天趕到北京。
2.王亮和朋友約好,在國慶長假期間從重慶一同去往武漢,并想在沿途欣賞三峽風光。
3.劉曉紅和媽媽準備利用暑假時間,從石家莊去香港旅游,她們想選擇比較經濟的方式。
提出問題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利用課本、地圖等資源,選擇最為科學合理的方案。借助這種方式,不僅能引發學生對生活的聯想,激發他們探究的動力,而且學習過程富有趣味性,能夠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記憶。
二、以“實體”展示主題,分析知識原理
地理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其知識大多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教師僅用語言講授的方式,不僅會使知識抽象難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提升。因此,教師應當采用多種手段將實體展現在課堂上,比如多媒體、地理實驗、地理圖表等,以此來生動、形象地展示主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對各種地理現象形成直觀、準確的理解,進而深入分析和把握實體中的知識原理。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典型的地理“實體”案例,展示教學主題,明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建構起地理知識體系。
比如在《各具特色的地區》的教學中,這一單元主要包括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西部、拉丁美洲以及兩極地區,相比于日本、俄羅斯、美國等國家來說,學生對這些地區的了解比較少,對其所在位置、自然環境等沒有清晰的理解。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開始時,可先讓學生從地球儀上找出對應地區的位置,觀察其與我國在地理位置上的關系,并利用之前所學的知識來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當地的自然風景、動植物以及居民的生活狀態等,加深學生對該地區的理解。
三、以“角色”探究主題,歸納地理方法
為了使學生對教學主題、教學內容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從中自主總結歸納出一般規律原理,教師可創設出一定的情境,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問題,進而習得一般性的地理規律和方法。角色扮演的教學活動實質上是一個學生自主搜集信息、學習知識并進行整理表達的過程,相比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角色扮演不僅過程更具吸引力,且能夠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以《豐富多彩的文化》為例,教師可讓學生扮演導游的角色,以小組為單位來撰寫導游詞,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國家或地區,從教材當中搜集、整理相關信息,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教師還可以提前從網上搜索、打印一些資料,如一些國外的節日文化,西方圣誕節、西班牙奔牛節、巴西狂歡節、俄羅斯謝肉節、印度昆梅拉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泰國農耕節、墨西哥亡靈節等節日的起源、習俗、文化內涵等,印發給各個小組,為他們提供充分的課外資源,使學生的導游詞更加豐富翔實,也能夠對教材形成一定的補充作用,讓他們對所學的地理知識形成更加全面的了解。
四、以“實踐”深化主題,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地理知識源于自然,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將初中地理教學局限在課堂當中,而是要積極地引領學生走進社會與自然,培養學生對社會、自然的熱愛之情,并掌握正確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方法,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其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土地資源》一課,其主要內容包括我國主要的十地類型與特點以及我國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況。在教學目標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中出現的問題與對策,還要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土地資源與人類的關系,形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在教學完這一課后,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走出學校,讓他們親自感受耕地、林地、草地等不同類型土地的特點,并進一步強化學生節約耕地的意識,培養他們正確的發展觀念。
在初中教學階段,地理學科是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獲取基本地理知識與能力、發展可持續觀念的重要途徑。主題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設計的應用,符合素質教育理念中以生為本的思想,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多從主題式教學的理念出發,通過以“生活”引發主題、以“實體”展示主題、以“角色”探究主題、以“實踐”深化主題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著力于促進學生地理綜合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啟巧.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主題探究式教學分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9(3):99.
[2]顧柳敏.指向培養“家國情懷”的初中地理主題作業設計[J].地理教學,2019(5):42-45.
[3]李品儀.主題式情境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8(15):8-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