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衛
摘要:對于初中數學課程來講,知識面有了顯著的擴展,知識難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這就增大了初中生數學學習的難度。在對初中數學課程知識進行講解的時候,擺脫傳統講讀式課堂的限制,基于情境構建來展開教學,這是新時期初中數學教師需要認識的重點。對此,首先分析了情境構建對初中數學課程的積極作用,然后針對其具體應用策略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為廣大初中數學教師帶來一定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構建;積極作用;教學建議
初中數學課程,從知識構成來講,包含有理數、方程、函數、幾何等幾個知識板塊。和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相比,初中數學明顯難度有了顯著提升。其中不少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只是單純依靠教材和黑板進行教學,那么會導致學生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借助情境構建這種方法模式打造具象化的數學課堂,這樣可以給學生創造直觀的學習體驗,對數學知識形成深入的認識。
一、情境構建對初中數學課程的積極作用
情境構建,就是指情境教學法,也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目的構建具體的、形象生動的知識情境,引導學生沉浸到這個情境之中,代入具體的角色或是環境,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相關知識形成體驗感受,進而達成有效的理解掌握。對于初中數學教學來講,情境構建可以在多個方面發揮出積極的教學作用。
第一,實現數學知識的直觀化呈現,增強學生的認識。對于初中數學,將相關知識融入具體的情境中,可以讓數學知識立體化呈現出來,這可以打破書本和黑板的限制,讓學生形成更加有效的理解,這樣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第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發揮出學生的學習作用。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較為被動,往往是教師進行講解,學生單方面聽講,自身的作用并未有效發揮出來。而通過情境構建,可以將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出來,讓學生在情境中展開主動思考和探究。
第三,促進教學活動的理實一體化構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情境構建教學,將理論知識和練習實踐融合起來,學生可以在具體的情境中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能夠讓學生的學習達到更好的狀態。
二、初中數學課程對情境構建的具體運用策略
情境構建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對初中數學課程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就需要對情境構建進行合理運用,讓初中數學教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構建生活情境輔助課堂教學
情境構建,可以基于不同的素材來創設,將其運用到課堂中輔助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而生活素材,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數學素材來源,基于生活資源構建生活化的情境,輔助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知識形成有效的認識理解。比如,在教學反比例函數的時候,便可以結合生活中的素材,構建這樣一個情境:一天你的家里停水了,原來是大樓水池要進行清理,停水一天。已知水池的容量是25立方米,如果水池中的水以每小時x立方米的速度流出,經過y小時水可以徹底流完,那么應該怎樣構建Y與x的函數表達關系式呢?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就將反比例函數知識融入,引導學生代入這樣的情境,思考反比例函數的構建,這樣就能讓學生對該部分知識形成有效的理解。在教學其他數學知識的時候,也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案例,創設對應的情境,讓學生有效掌握相關知識。
(二)構建游戲情境強化學生參與
除了生活化情境之外,還可以在課堂構建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游戲,從而對相關知識進行掌握。比如,在教學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就可以構建起“數學對對碰”的游戲情境:事先準備一些寫著有理數的數字小卡片,在課堂上,將這些數字小卡片分發給學生,每個學生發6張卡片,這樣一個學生就能拿到6個有理數。然后,教師從剩余卡片中隨機抽取一張卡片,讓學生任意使用手中的4個數字,通過棍合運算計算得出教師抽出的數字。比如,一名學生拿到了5,17,-8,3,-11,4這六個數字,而教師抽出了17這個數字,那么可以訓算得出5×3-(-8÷4)=17。通過這樣的游戲情境指導學生實踐,可以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三)構建影視情境指導學生學習
數學知識除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之外,在影視劇作品中也包含了很多數學知識。對于初中學生來講,很多學生都喜歡卡通動畫。因此,在課堂上,就可以將卡通動畫中的一些片段引入課堂,將其和數學知識結合起來,構建起影視情境,讓學生代入相關的卡通動畫角色,思考其中的數學問題,獲得有效的學習效果。
初中數學課程教學,在新時期需要注意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情境構建這種方法,對于初中數學可以起到積極的教學作用。因此,在課堂實踐中,就需要靈活構建情境,多元化實施數學教學,使其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池新錠.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初探[J].當代教研論叢,2018(5):61.
[2]陳盈潤.情境教學,多彩課堂:生活情境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9(3).
[3]范暉.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施策略[J].考試周刊,2019(9).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