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鐵路擔任了緩解交通壓力的任務,鐵路的工務線路段擔任了更多的責任,所以工務普速線橋的維修和養護成為后續工作的研究重點。但是公路和鐵路規模不斷擴大帶來的道路復雜性給維護工作帶來了挑戰,為了更好的完成維修養護工作,需要了解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并結合實際提出一些有利于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的措施方法。
關鍵詞: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重要
引言:
隨著高鐵成為我國緩解交通壓力的出行方式,工務普速線橋是交通穩健運行的基礎,必須保證工務普速線橋正常工作才能保證交通平穩運行,所以工作人員越來越重視工務普速線橋維修。
工務段普速線橋有區域特性,以往的線路養護一般維修作業比較分散,各車間、班組養護維修的范圍比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運輸效率,嚴重時會造成安全問題。總而言之,現階段工務普速線橋維修方式由于作業內容較為分散,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工作過程存在隱藏的風險,降低了工務普速線橋維修的工作效率,會對工作造成威脅,無法將現有的資源發揮最大化。
一、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改革的基本認識:改革的目的是發現現有的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善現有的制度或者提出新的制度。
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第一,適應鐵路提速的需求。隨著交通出行的需要,對列車速度和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鐵路提速是鐵路發展的目標,首先,列車的運輸內容不斷增多,載重量不斷增大,對鐵路設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其次,列車出行列次逐步增多,以上原因造成工務段普速線橋維修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的難點,有時候維護工作才開始列車就過來,這樣會影響工務段普速線橋維修工作的工作效率。現使用的工務段普速線橋維修體制無法滿足鐵路發展的需求,需要盡早提出新的改革措施滿足發展需要 。第二,滿足線路質量。近年來,一些鐵路局對重點線路進行了改造,比如更換重型鋼軌、花崗巖石渣、提速道等,設置還鋪設了超長無縫的軌道。這些新的改變需要工務段普速線橋維修體統也隨之改變,盡可能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工作時間的損失,合理安排擁有的資源,特別是“養護分開”這一改革更是需要一個新的工務段普速線橋維修體系鞏固效果。
二、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的方法
(一)生產管理信息化
第一,隨著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部門,各部門要與時俱進,采集軌道檢查車、智能添乘儀、機車軌道動態監測等數據,建立一個關于設備病態動態庫為列車的運行提供數據參考,采集出來的數據是線橋實時動態的反應,通過這些數據工作人員可以實時了解線橋的運行狀態以及病害的發展情況,與人工檢查互補,發現人工檢查未發現的隱藏危險。當采集數據達到一定數量則可以建立自動分析模型,追蹤病害、預防病害,有利于工務普速線橋維修的深入研究。
第二,信息操作系統網絡化將會成為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的核心,收集現場數據和管理層發出指令通過網絡傳送到各個計算機,合理利用計算機技術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有的鐵路局就在工務普速線橋維修工作中加上了鐵通電話線和網絡連通的技術,將局內部的調度與其他工務段的調度聯系,實現局與工務段交流信息數字化、高效化,可以提高工作質量,推動設備管理數字信息化是工務普速線橋維修改革的一個目標。
第三,要不斷提高軌道檢查車、智能添乘儀、機車軌道動態監測的采集數據頻率,逐步做到監控全面化、實時化,重點關注高危區段和重點區段的病害防護,提高對病害的診斷手段,不斷提高工務普速線橋維修的綜合水平。
(二)作業“天窗”模式
研究鐵路局的規定,養修工作分開改革后,“天窗”點內的維修工作占了很大的比例,點外工作的項目很少,這個特殊性給工務普速線橋維修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參考接觸網的工作模式,工務段要對管內線路設備進行綜合評估,結合實際制定切合實際穩定的維修計劃,保證全線路段都能被維修。
維修工作人員的工作地點一般集中在“天窗”內,同時需要組織“天窗”外的維修工作,改變以往全天候的工作休息制度,采取“天窗”式的維修工作制度,比如分階段輪休。工作中要調查工作背景、制定工作細節方案、分配工作任務、培訓從業人員、保養維護工作機器、掌握第二天的工作計劃以及準備工作用具等,其余時間可以待命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巡檢工作的開展要實時監測數據和病害情況,并將掌握的數據反饋給高層網絡,完善病害數據庫,有利于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
(三)集中生產力量
以往工務段維修流程是:調度、領工區、工區、班組,是一種直線鏈型管理模型,各個流程節點之間的聯系比較薄弱,技術、人員等資源難以分配。養修工作分開改革,打破原有的工作流程,集合人員、設備等資源,重新優化分配生產資源,精簡養護維修人員,構建獨立的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維修作業隊的工作人員對工作范圍內路段監察、日常維護以及緊急修補等,養護自成一體,實現一直提倡的“異體監察”,權利和義務的相互制約,避免工作中各種造假事故。
通過巡檢養護工區實現分級調度,技術管理部門對工作分析評估提供技術指導,在綜合維修區實現綜合維修整治,最后在巡檢維修工區實現對工作的檢查驗收,實現責任落實到工作環節,前一環節對后一環節監督考查。
三、措施效果分析
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取得如下的成績:第一,合理分配勞動力,提高天窗應用率,整合原有的資源重新合理分配;第二,改革完善生產信息,基本做到生產信息數字化,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改革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異體監察”,責任落實到個人,有利于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
四、結束語:
總之,工務普速線橋維修改革已經在我國實現推廣,各局要看到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各個鐵路要因地制宜,借鑒成功的經驗提出適應自己的措施,比如對生產管理實現信息化模式、作業模式采取“天窗”手段和集中生產力量,各個鐵路公司勇于響應時代的號召,不斷嘗試改革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系,提高工務普速線橋維修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保證鐵路運輸安全。
參考文獻:
[1] 張貴生. 推進工務普速線橋維修體制改革的研究與探討[J]. 太原鐵道科技, 2017:6.
[2] 康高亮. 深入推進安全風險管理深化工務維修體制改革[J]. 中國鐵路, 2016(1):1-7.
作者簡介:
張惠(1987年4月1日),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江蘇鎮江,職務/職稱:副主任/助理工程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鐵路工務線路維修,單位信息:(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襄陽工務段十堰線路車間),所在省市 : 湖北十堰,郵編 :44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