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臻
摘要:近年來,校園欺凌問題頻發。抵制欺凌、反對暴力,這是受害的學生、家長的心愿,也是整個社會的共同祈愿。校園欺凌的產生原因眾多,其中,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是其重要成因。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治理校園欺凌也必須重視其背后的制度缺陷,加強制度建設。
關鍵詞:校園欺凌;制度建設;法制觀念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現于新聞報道,從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出,校園欺凌現象日益普遍化、嚴重化。對社會的不良影響也更強一些。但是目前為止,遍查我國法律仍沒有確定的對于校園欺凌的定義或是處理方式。2017年末,我國司法部門曾發布關于校園欺凌的治理方案文件,對于中小學所面對的校園欺凌做出了簡要解釋:在校園內外發生的(無論是中學小學還是職業學院),沖突雙方都是學生的情況下,某方對另一方有預謀的實施一或多次的欺侮行為,不僅限于肢體攻擊,也包括網絡信息隨意散播、語言謾罵等情況,對被傷害方造成了身體損傷、財產流失、精神健康收到影響等情況。欺凌的次數包括單次多次,是否預謀也存在主觀表現,這些都表與平常的玩鬧有著根本不同。如何有效治理校園欺凌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
一.校園欺凌對學生的不良影響
1.校園欺凌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根據權威分析,校園欺凌的雙方,受害者和施虐者在欺凌過程中均受到了不同形式的損害。對受害者除了造成身體上的創傷以外,還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得不到有效疏導會導致其一生性格上的缺陷。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已經有部分青少年因為不堪承受欺凌暴力而選擇不正當的排解方式,或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甚至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而施虐者則是因為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不當與觀點錯誤而一直維持原狀,甚至逐漸衍生出盲目的自大優越感,喪失理智和同理心,進入社會后或是受到其他教訓或是不知悔改走上犯罪道路。
2.校園欺凌不利于維護校園秩序。
校園欺凌是學生群體中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不良現象,影響的不僅是受害學生個人,同樣影響校園總體的安定秩序。嚴重的群體性欺凌行為,會影響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甚至一個學校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更多地關注于如何保障自身安全不被傷害,而不是學業進步和個人能力提升。
3.校園欺凌對社會的安定和諧產生消極影響
校園暴力欺凌中無論是受害者還是施虐者,都將在欺凌后的未來,對社會造成直接或潛在的危害影響。嚴重的青少年施虐者將來很有可能發展成犯罪者,受害者伴隨心理傷害帶來的人格缺陷也會影響其社會行為,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二.校園欺凌的成因
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家庭教養、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因此,校園欺凌問題的眾多成因總體可以歸結為這三方面。
一是,部分家庭的教育失范。有的家長疏于對子女的管教,孩子成長中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有的家庭教養方式粗暴,對孩子動輒打罵;有的家庭對孩子無原則溺愛,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孩子沒有養成正確的是非觀,對弱勢的或者其認為是異類的孩子也沒有同情心、同理心。也因此,重組家庭、單親家庭和父母長期缺位的家庭的孩子成為校園欺凌的多數主體。
二是,當前學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短板,流于形式。多數學校只著眼于學生的升學成績,因此對待校園欺凌問題重視不夠。在問題未發生前,疏于防范,相關教育缺乏或者流于形式;在問題發生后,或者怕影響學校聲譽,或者將校園欺凌與普通的學生打鬧混同,解決力度不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解決方式上,多是批評教育,要求道歉,更嚴重一點就是叫家長來處理,很少有學校主動將事件定性為校園欺凌,并移送司法機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校園欺凌的發生。
三是,包括法制環境在內的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氛圍尚未全面落實到位。低俗、不良文化侵蝕校園,社會不良信息負面影響到校園,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存在部分盲區等,都反應了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關愛還沒有全部落到實處。尤其是有關校園安全的法制環境還不健全,大多分散在未成年人保護的各個條款,因為過于分散,缺乏系統性,所以存在的諸多缺陷限制了其應有的效果作用。對于未成年人教育的相關法規也大多以概括性的方式帶過,比如義務教育法規要求建立健全學校的安全保障制度,但是對于具體的責任落實和安全評判標準并沒有進一步明確,同樣情況還出現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責任認定的相關法律當中,確立了責任承擔的對象和學校的一些職能,但是具體如何實施、如何預防則缺乏進一步的詳細規定。而反觀國際上對校園安全的立法,早在上世紀末就已經基本成型,美國、英國、日本都相繼完善了有關法律。我國目前在此方面迫切需要提升。
三.加強法制建設,依法治理校園欺凌
我國未成年人校園欺凌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16年起已經有相關法律法規出臺,但是具體的落實卻一直未達到預期效果。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及有關制度,尚不足以遏制校園欺凌行為,保護被欺凌者的合法權益。
要解決上述校園欺凌制度建設問題,首先要做的即是實現有法可依,建立健全校園欺凌相關制度,加快促進校園安全法規出臺。要綜合參照各地區的校園欺凌案例經驗,出臺相關法規。首先要明確欺凌發生時的責任認定,學生、學校、家長、教師和教育監管部門之間的劃分要細致,避免推諉拖延。另外制度要力求全面,細化,模糊的制度只會為違反提供契機。最后除了要重點打擊校園欺凌的發生和妥善完成事故處理外,還應當重視問題發生前的預防工作。力求結合校園現狀把制度轉變為長久的依托加以利用。此外對欺凌行為的從輕處理也是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我國法律重視未成年人的保護,所以未成年人追責一直以教育為主,懲戒為輔。十四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享受法律保護,不擔負刑事責任。但是當前校園欺凌已經多次出現在初中、小學校園中,低齡化趨勢無法否認,并且嚴重程度比起高中生更為嚴重,但是卻并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制裁或是懲戒。顯然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正在變為對違法事件的縱容。
四.結語
校園欺凌正在變為嚴重的社會性問題,要依法有效治理這類問題,有必要修改完善現行相關法律制度,使校園欺凌的處理有法可依,切實可行,依法懲治欺凌者,還學生以健康的校園生活。
參考文獻
[1]魏葉美;范國睿.社會學理論視域下的校園欺凌現象分析.2016-02
[2]王楚婧.校園欺凌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