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養的關鍵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優良品德塑造的最佳田地。因此,教師應提升自身能力,為學生樹立積極榜樣;靈活應用教材,豐富課堂內容,準確切入教學目標;加強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豐富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特點,創設有吸引力的課堂。文章從以上四個切入點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5-0082-02
引 言
在近年來發生的小學生不良事件、惡性事件中,以不良心理問題為主要原因的占據較大比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可以說,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階段。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可以為未來的成長成才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品德培養,從生活點滴和社會實踐出發,完善教學體系,讓學生獲得更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收獲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行為模式,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提升自身能力,為學生樹立積極榜樣
教師是校園學習的第一責任人,是知識與學生的媒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首先由教師發揮榜樣作用,言傳身教。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潛移默化地將這些觀念滲透給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其次,教師還應當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努力擴充知識儲備,強化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認知,鉆研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與能力。
首先,教師需要通過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走進學生,成為學生的道德榜樣。教師在課間不妨走進學生之中,與學生“玩”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心理狀態等,從而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案例向學生展示優良的道德品質,樹立積極心理的模范榜樣。例如,在教學“協商決定班級事務”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教師與同事和睦相處、共同完成某項教學工作的例子,向學生展示團結合作、互助友愛的優良品質;對待教學工作認真細致,課堂上充滿激情和干勁。又如,在教學“做學習的主人”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自己教學工作的簡單細節,在遇到困難時如何處理,向學生展示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幫助學生養成主動克服學習困難、肯動腦筋的學習態度。
其次,教師還需要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勤于學習和充電,多看、多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相關的理論和案例,通過鉆研和實踐提升教學質量,勤于總結和反思“教”與“學”,通過不斷鉆研和不停反思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完善教學風格。
二、靈活應用教材,豐富課堂內容,準確切入教學目標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道具。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教材進行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1]。因此,教師應當認真研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找準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切入點,從教材中找到關鍵教學目標,運用心理健康事件的案例,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的達成。
例如,在教學“安全護我成長”這一課時,教師需要鉆研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并實施教學。首先,這一單元要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基本的出行安全常識,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闖紅燈、超載、翻越欄桿、酒駕等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圖片,讓學生列舉家長接送他們上下學時所需要遵守的交通規則,讓學生意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溺水悲劇的案例,如湖南省邵陽市某村5名小學生在山塘游泳時不幸溺亡和黑龍江哈爾濱市某鎮7名小學生在江邊游玩,其中4人不幸溺亡的案例,教導學生謹記游泳安全常識:“必須遠離未知的水域,游泳必須由家長帶領,必須在規范的游泳場所游玩,游玩時要確保有專門的設備和保護人員。”最后,教師還要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火災發生后的自我保護方法,如正確的報警方法、如何進行求救、掌握避難和逃生的通道和方法等,必要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火災逃生模擬演練。總之,教師要充分、靈活地運用教材內容,將教材課文更好地展示給學生,再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豐富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進而將教材知識轉變為自身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驗中,達到教材教學的目的。
三、加強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學階段,學生較容易產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現象,如自卑心理、自私心理,這些都是學生缺乏自我認知能力的表現。其中,自卑心理往往由于學生經常處于落后地位,無法改變或趕上而產生的消極的自我心理評價;而自私心理則是與學生長時間所處的成長環境(如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相關所產生的心理。針對這兩方面的不良心理現象,教師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積極的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并糾正。
例如,在教學“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關愛家人、關愛同伴,來糾正學生的自私、自卑心理。教師可以設計兩個環節,讓學生分組參加“說一說”和“做一做”。在“說一說”環節,教師讓學生相互講述各自家人間互相關心、陪伴和支持的事情,同伴間大膽交流自己沒做到的事情,說一說自己今后要如何改進,并且同伴間要互相監督。在“做一做”環節,教師則準備一些角色扮演任務,如父母吵架了孩子如何讓父母和好,外公、外婆不在自己和家人身邊,如何關心他們等,學生分組領取并且小組扮演各個角色來完成任務。通過相互的合作和了解,學生之間拉近了距離,讓學生互相成為同伴,也學會了如何關心他人,感受到同伴的關愛,進而克服自私、自卑心理。
四、豐富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特點,創設有吸引力的課堂
小學課堂因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而具備了特殊性,其相較于初、高中課堂,更多地需要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填鴨式”地告知學生要保持積極情感、形成樂觀心態,學生很難理解,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游戲等就可以極大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理解水平。
例如,在教學“我們神圣的國土”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要完成課文本身的欣賞祖國美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這一教學目標外,還可以向學生講述經典革命故事,如《長征》《牛司令》《朱德的扁擔》《抗日小英雄王樸》等,讓學生感受為了祖國統一先輩們所做的不懈努力,進而培養愛國思想。
結 語
總體來講,在道德和法治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通過自身能力和榜樣作用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產生積極心態;通過豐富的教材引入必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改變其自私、自卑心理,學會自信,學會關心他人;通過有吸引力的課堂,增加學生興趣,提高課堂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率。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需要不斷地實踐、改革與完善,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形成健康心理。
[參考文獻]
王波.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分析[J]. 好家長,2018(59):96.
作者簡介:滕燕(1984.10—),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