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為中心”“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理念是新課程的要求,更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筆者所在學校屬于農村自然小班化學校。自2014年起學校實行了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四學”課堂教學模式,“四學”模式由“自學”“展學”“固學”“評學”四個環節構成,實施的前提是學生進行有效的“自學”,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有效“自學”呢?筆者結合多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從學生的學習起點、知識間的銜接、學習內驅力、教師的引導提煉等方面談談所思所想。
關鍵詞:自主學習;學習起點;知識銜接;學習內驅力;引導提煉
“學為中心”“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理念是新課程的要求,更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筆者所在學校屬于農村自然小班化學校。自2014年起學校實行了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四學”課堂教學模式,“四學”模式由“自學”“展學”“固學”“評學”四個環節構成。“自學”——學生借助學習單進行自主學習,形成初步想法,“展學”——學生在小組、班級中進行討論、探索、展示,“固學”——將知識進行鞏固、拓展、延伸,“評學”——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相互學習和展示自我的機會,真正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實施“四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前提是學生能進行有效的“自學”,教師應該采取哪些策略提高學生“自學”的有效性呢?什么時候學?學什么?用什么辦法學?結合筆者多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 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
學生的學習起點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師才能設計出能夠幫助學生有效自學的學習內容。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可以采用課堂前測、課前訪談、課堂觀察等方法。
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筆者采用課堂前測和課前訪談的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前測題
小紅用一張紙的12折飛機,小明用同一張紙的14折飛機,他倆一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前測情況統計如下表: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課前測試
前測人數
34
計算結果正確的計算結果錯誤
畫直觀圖8人
利用通分20人
化成小數3人31人91.2%3人8.8%
通過對前測數據的分析,從計算的結果看,全班近91%的學生可以解決這類簡單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但學生對計算方法是否真正理解呢?接下來筆者對31個計算正確的學生進行訪談。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不能清楚的闡述真正的算理,即使是畫圖解決的學生也是先用2×2算出公分母,再畫圖解決的。但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的分數進行計算是學生的普遍方法。筆者又進一步問學生:“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數呢?”學生一致回答:“分母一樣,分子就可以相加了”。由此可見,學生的困難不是怎么算,而是通分的本質、意義是什么。
接著再對3名計算錯誤的學生進行訪談,發現他們的算式是12+14=26,他們認為:“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就能算出結果了。”這一想法反映出:這部分學生受到整數加減法的影響,沒有真正理解分數的本質或意義。通過這樣多渠道的了解、分析、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為設計學生的自主學習內容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二、 聚焦知識的銜接處
任何新知都是有生長點的,特別是數學學科這個特點顯得尤為明顯。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知識的產生具有先后順序,而且是從點到面的知識結構,即先認識基本的知識點,然后再提升、拓展與深化,最后從整體上建構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應深入挖掘數學教材,選擇關鍵知識作為學生自學內容的切入點,達到“以點破面”的學習效果。
如四年級上冊《商不變的規律》,這一知識點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表內除法,除法是一位數、兩位數除法之后的教學,而且在三年級時學生又研究過“積的變化規律”。所以,為了讓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新的問題,筆者設計了如下自學內容:
1. 口算:48÷24= 24÷12= 6÷3= 18÷9=
2. 觀察這些口算,你發現( )在變,( )沒變。
3. 你還能再寫幾個與口算中商一樣的除法算式嗎?
4. 填一填,猜一猜被除數和除數怎樣變化時,商才不變?
(48÷ )÷(24÷ )=2 (48× )÷(24× )=2
(48÷ )÷(24÷ )=2 (48× )÷(24× )=2
5.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先讓學生明白研究的范圍是“除法算式”→“被除數、除數變了,但商卻沒變”→“猜想被除數和除數如何變化商才不變”→“小組交流總結規律”→師生共同提煉出“商不變的規律”。
又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計算》時,學生有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的基礎,因此,筆者設計如下自學步驟引導學生:
1. 請你回憶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中,我們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什么圖形來推導的?把三角形轉化為什么圖形來推導的?
2. 請你猜想一下梯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是否也能進行轉化?把你的方法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共同驗證。
3. 如果想不出辦法,可借助學具操作想一想求梯形面積的方法。
找準梯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內在知識的銜接點,抓住梯形面積與什么有關這一切入點,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的自學有方向、有方法,而不是盲目的自學。
三、 著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科學有效的驅動問題,能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學生從心理上產生對學習的內在需求,產生自我驅動的求知欲,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正如三年級下冊推導《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時,如何點燃學生的自學動力,筆者引入了這樣一個問題,“學校走廊上有塊窗玻璃破了,需要更換,老師需要去玻璃店裁多大的玻璃裝上去呢?”學生會思考長方形玻璃的面積是多少?該如何計算?學生積極情感的生成釋放自然會成為自主學習的源泉。
又如四年級下冊學習《優化》一課時,“烙3張餅要幾分鐘,怎樣烙時間最短?”是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為此,筆者讓學生用圓片代替餅自由選擇烙餅的方法,然后比較哪種烙法最省時間。實踐后發現有的組需要12分鐘,有的組需要9分鐘。然后筆者提問:“都是烙3張餅,9分鐘比12分鐘時間節省在哪了?”這時學生處于學習中的“饑渴”狀態,產生學習的需要,強勢激發學習內驅力。
四、 注重引導學生及時提煉
讓學生“自學”,并不是對學生放任不管,學生的“自學”離不開教師的及時引導與提煉。只有當學生學會提煉時,他的思維才會向縱向發展,才會更深入地把握知識的本質,更深刻地體驗數學思想的內涵。在學習三年級下冊《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通過拼擺邊長為一厘米的正方形,探究出了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之間的關系之后,但還未提煉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時筆者引導學生將數據填入下表,然后分析,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經過提煉使學生的思維水平從淺層走向深層,不再滿足一時的所得,思考的問題會越來越有深度。
總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根據學科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把握。讓學生不僅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能掌握一些數學的思維方法與方式,領悟一些數學思想,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真正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新峰.小學數學如何實施“先學后教”[J].湖南教育(下),2015(03).
[2]黃健群.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2(12).
作者簡介:
徐麗芬,浙江省衢州市,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浮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