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存在較多問題,如知識內容無邏輯、對碎片化知識過于關注、實踐體驗過程膚淺,沒有深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等,導致學生學科視野狹窄,思維能力發展緩慢,對知識深層理解能力缺乏。因此,需要基于核心素養,進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改進,真正突顯出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改進策略
現階段的教育改革要求以核心素養為綱,各教育部門協同配合,推動教育各環節深層次的改革,促使一線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基礎積極改革創新教學。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及社會發展需求的關鍵素養,而初中生物核心素養時期的子概念,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方面。初中生物教師應基于核心素養,進行課堂教學改進,促進學生綜合組織發展。
一、 從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視角分析當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
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全面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先教師就要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育分”轉向“育人”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必備品格的塑造,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實際獲得感。
(一) 課堂上學生“實際獲得”
在目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仍過于關注零散事實性知識和孤立的知識點,使得課堂教學由事實堆砌,組織的探究活動過于膚淺,難以充分體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從而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具有邏輯性的生物學知識結構體系,生物學科能力、生物思維方法難以成形,使得學生難以運用生物學科思路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縱然能暫時通過學業測試,也會在隨后生活中將所學知識遺忘,在課堂上學生“實際獲得”少之又少。例如:在“動物的行為”教學中,教師先給出“動物行為”定義,然后詳細介紹各種動物行為,分析各行為對動物的意義,最后以習題的方式檢查學生理解情況。這種教學按部就班地介紹各知識點的教學模式,導致知識是碎片化的,學生學習沒有思維過程,所學知識間沒有建立起聯系,只是知識結構的無邏輯積累,導致學生“實際獲得感”缺失,對生物學科思想感悟不深,自然難以形成系統的生物學科能力和學科思維。
(二) 學生學科能力、必備品格培養
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中,仍有大部分教師存在“知識本位”現象,過于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實現大量知識點的全面覆蓋,讓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但對于學生在學科本質內容下對學科知識的深層理解、豐富實踐經驗、對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和應用的培養都過于缺乏,學生難以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科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養,讓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形成科學思維方式、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塑造出學生審美、合作等品格。例如:在“動物的行為”一課教學中,教師在讓學生認識到動物行為概念、具體行為特點、各行為代表的意義等知識后,還要讓學生對這些知識背后蘊含的內容進行深入探究,理解蘊藏的教育教學價值,讓學生學會觀察現實生活,從宏觀現象中分析微觀原因,認識各知識間的聯系,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三)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內涵從“育分”轉化到“育人”
核心素養是在教育改革,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中提出的概念,是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的深化理論,對于改變傳統“育分”教學理論,應試教育模式具有積極作用。基于核心素養改進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利于進一步落實“育人”目標,向學生生活世界回歸,以學生終身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個性化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過于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更應關注學生在生物學問題的解答過程中的思維表現,以學科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轉變“育分”式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改進建議
針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現有問題,從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視角改進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要以知識為能力發展學生能力。
(一) 以重要概念為統籌,建立知識層級體系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建立起具有內在邏輯的知識層級體系,從事實性知識、一般概念,到重要概念,而不是簡單地堆砌碎片化知識,讓學生逐級學習。在知識層級體系中,生物學重要概念是對超越事實性知識之上的深層次理解,統攝一般概念和相關性事實性知識,從而構建邏輯性的結構體系,增強學生學科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學生真正產生“實際獲得”。建構知識層級體系的方法為:首先深度分析單元內容,明確單元內容層級關系,區分支撐一般概念建構的事實性知識,和統攝一般概念的重要概念,之后以重要概念統攝一般概念和事實性知識,建立起符合內在邏輯關系的關聯。例如:在“動物的行為”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青蛙唱歌、大雁遷徙”等生物學事實支撐“動物有多樣行為、行為目的是為了適應多變環境”等一般概念,從形成以“動物通過行為適應多變環境,提高生存率”為統攝的知識層級體系,以事實為起點,歸納一般概念,并深入理解各種聯系,從而建立起對重要概念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成長,提高學生“實際獲得”。
(二) 豐富學生實踐體驗,擴展學生生物學視野
要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就必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生物學知識、生物學思維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感悟和理解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從而起到擴充學生學習視野、提升其實際應用能力的作用。生物學其獨特的學科屬性就決定了其與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具有密切的關系,教師要在學科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體驗,通過模型建構、社會調查、實驗設計、野外實地考察等活動,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成就感。例如:在血液知識、泌尿系統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常規血液化驗單、尿液化驗單引入,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連,擴充學生學習視野。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細胞模型,在動手實踐中理解細胞這一微觀概念。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及現實生活中與生命活動相關的問題,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所學生物學知識的用處。另外教師還要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和整合,引導學生聯系化學、地理等學科知識進行實踐體驗活動,綜合不同學科知識分析事件邏輯關系,提出解決問題對策,從而突破學科間的壁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 基于學生思維發展設計教學活動
基于核心素養改進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還應基于學生思維發展設計教學活動。生物學學習過程就是建立生物學概念的過程,需要遵循直觀到抽象再到應用的一般認知過程,是以形象直觀生物學現象為起點,讓學生經過觀察、分析、實驗等活動,從而獲得知識、運用知識。因此教學活動設計整體思路應是:梳理現有知識、探索新知識、概括分析、提取應用,最后改組認知,各階段學習任務不同,學生思維活動也隨之變化,教師應靈活把握。例如:在“種子萌發形成幼苗”教學中,教師應以建構新概念為重點,以激發學生原有認知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經過實驗探究活動進行知識學習和思維發展。該單元教學設計整體思路為“梳理種子萌發已有知識,探究種子萌發條件,得出種子萌發需要空氣、適宜溫度、水等條件的新概念,運用知識解釋常見現象,總結探究過程思路”。
三、 結語
總之,核心素養是“育人”教育的重要目標,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學生技能提高,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改進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通過建立知識層級體系、提供豐富的實踐體驗、基于學生思維發展設計教學活動等策略改進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高學生“實際獲得感”,落實學科“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鞏玉蘭.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改進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12(4):101-102.
[2]胡玉華.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改進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17,12(8):69-73.
[3]江巧明.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J].廣西教育,2016,11(41):45.
[4]李明.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優化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19):114-115.
[5]王亞茹.基于學生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生物有效性教學策略探析[J].讀書文摘,2017,13(23):101-102.
[6]王娟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教學新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20):121-122.
[7]黃艷.探究式教學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門徑——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模式初探[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10(10):111-112.
作者簡介:
占旺華,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市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