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華


摘? 要:目的:探索選擇性教學模式在促進中小學體育與健康“高效課堂工程”建設中的應用意義。方法:選擇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本校初三年級12個班的學生依據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的原則,不斷摸索,不斷改進,逐步形成了重視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學習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多種教學資源交互支助學習為基礎的選擇性教學模式,評價學生發展性情況,如學生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等;學生學習態度;學生能力;教學質量等。結果:學生發展性情況,如學生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等顯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課外體育鍛煉的參加率均明顯提高;學生能力明顯提升;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結論:根據體育與健康“高效課堂工程”建設的教學原則,選擇性教學模式適應學生主動學習,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方式,既有利于學生打好體育基礎,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學生去探索、創新。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 高效? 教學模式? 實踐? 探索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c)-0151-03
1? 研究目的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它是一種教學思想或理論的具體化、過程化。選擇性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選擇的前提下,由學生控制學習過程的一種主動學習模式。根據教學模式內涵和構建的理論要求,選擇性教學模式具體表述為:“運用現代信息資源及技術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選擇為前提,并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和交互手段支助學習為基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自我評價、合作探究、實踐創新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根據《東莞市教育局關于推進中小學 “高效課堂工程”建設的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東莞市推進中小學體育與健康“高效課堂工程”建設指導意見(試行)(2012-2015年)》,如何根據我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現狀,進一步深入地實施新課程,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模式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筆者對本校初中生依據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的原則,不斷摸索,不斷改進,逐步形成了重視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學習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多種教學方法、內容、資源交互支助學習為基礎的選擇性教學模,從而達到“樂中學、學中樂、樂中益”的教與學雙邊互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介紹如下。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校初三年級12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班6個班(300人)和對照班6個班(298人),研究前對2組學生的體質參數、發展性評價、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體育成績等進行差異性檢驗,2組學生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20多篇(份、本)并進行了分析研究。
2.2.2 測評法
通過實踐性對比研究,對照班按照教師原訂好的教學方案進行;而實驗班按照研究要點和措施要求,讓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依據教師重新整合的教材自行制訂學習目標,自主設計、選擇學習方案,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學生自主學練。最終形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教師學法指導為前提、多種教學資源和手段支助學習為基礎的選擇性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真正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處于中心地位,同時又全方位、多角度地發揮“導學”“助學”的作用。在實施過程中,在教學方法上所采用的教法有:多媒體教學法;實地觀摩法;嘗試性比賽法;運動處方法;電教法。
2.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包括以下內容。學生發展性評價情況,如學生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等;學生學習態度;學生學習能力;教學質量等。
2.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與分析
3.1 結果
(1)學生發展性評價結果,詳見表1。
(2)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詳見表2、表3。
(3)學生能力的評價詳見表4。
(4)教學質量詳見表5、表6。
3.2 分析
3.2.1 選擇性教學模式對學生發展性的影響
在以往是教學中,教師追求的是學生服從命令、步調一致的機械操練。這種“齊步走”“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導致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吃不飽”,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吃不了”,大大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選擇性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突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其“自主學習”的含義是學生借助一定的指導和支持、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學習過程,其對應的實施主體是學生。這里的“自主學習”包括“自主選擇、自主設計、自主發展和自主創新”3個層次。這樣的學習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
3.2.2 選擇性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現代教育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不僅是“學會”,而更重要的是要“會學”“愿學”。選擇性的教學模式重視學法的指導,教師盡可能大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練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只有通過授予學生自學之道,求知之法,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鉆研、去思考、去實踐,才能使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在主動學習中求發展。同時舊教法打破以往只重視教師評價的方法,注重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注意培養學生自主設計、自我控制、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為重點,通過教師的觀察、提問、了解學生的自我發展,在自評、互評的基礎上,做出綜合的等級評價,把學生的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合作精神納入了學習成績評定的范圍,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2.3 選擇性教學模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選擇性的教學模式培養、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幫助學生克服了依附思想,加強了對學生的領、扶、放,有利地促進了學生自主鍛煉能力和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教師在教學中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指導學生去動腦筋,想辦法,用多種形式學習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挖掘學生內在潛能,培養他們綜合能力。
3.2.4 選擇性教學模式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選擇性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的教學觀念、合作意識、反思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均有較大的提高。每位教師均能通過研究學生、鉆研教材、集體備課、課后小結與反思、學生與教師共同評課、撰寫教學心得體會文章、嘗試教科研等使教學的質量大大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率、體育成績優秀率、體育成績達標率、總體滿意優秀率等大大提高,學生體育成績不及格率大大降低。
4? 結論與建議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全面創新人才“立德樹人”是現代教育培養的教育目標,倡導人的主體性發展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實踐證明,在教學中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與空間,不要給學生規定統一的要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研究性的體育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身心的鍛煉,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也就是教學生學會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練習,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教師的幫助指導,最終實現目標。體育教師必須清楚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作用應該是成為學生學習體育的先行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故針對學生對傳統灌輸性體育教學模式缺乏興趣,學生始終以教師為中心,缺乏提出自我目標和追求新目標的動力機制,體育課中出現消極被動的局面,采用選擇性教學模式使體育教學既有利于學生打好體育基礎,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學生去探索、創新。
根據體育與健康“高效課堂工程”建設的教學原則要求在堅持發展學生體育技術、技能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鍛煉、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在教學方式上講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方式的選擇必須適應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啟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方式。堅持“以學定教”,切實關注學生運動參與、學練、課堂上交往、身體認知和學習目標的達成等狀態。教師在選擇性教學模式的指導下,借助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過程的合理性,從而使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對教師來說都是財富。課后將這些寶貴的財富及時進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再來指導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就可以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增強教學的自覺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師會在以后的教學中避免出現已經出現過的缺陷,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真正體現體育與健康“高效課堂工程”建設的真正內涵。
參考文獻
[1] 毛振明.體育教學模式論[J].體育科學,1998(6):58-59.
[2] 毛振明.近階段中國體育教學理論研究的若干成果和建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232-235.
[3] 趙立.體育教學模式群結構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4):532-534.
[4] 邵偉德.體育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5] 葉海輝.任務式體育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6] 教育部轉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Z].
[7] 周彥.體育運動中的情感體驗[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5(10X):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