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敏
摘要:節奏是所有音樂的基本要素,如同動物與植物的細胞。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生學習技能、發展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樂感,形成對旋律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新課程改革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和探索新課程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方法和方式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音樂 節奏訓練 教學方法
節奏的本質,就是綜合運用多種組合方式,如反復、再現等,將起伏變化的因素組合成為有機的整體。就音樂教學而言,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是將富于變化的節拍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形成有序的節奏型。匈牙利著名音樂家李斯特認為:節奏是構成音樂的基本元素。脫離了節奏的音樂如同剝離了筋骨的皮囊,如同無源之水。因此,小學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便是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節奏的感性認識。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標準對學生的節奏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的節奏訓練仍然存在種種不足,尚需革新教學手段與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小學生的節奏感,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
一、開展課堂游戲訓練節奏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認知處于感性階段,對周圍的事物具有強烈的興趣,充滿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游戲情境,通過游戲訓練學生的節奏感,將節奏訓練的基本元素融入游戲之中。從小學音樂教學課程標準對節奏教學提出的要求來看,小學階段的節奏訓練具有訓練場景生活化、訓練難度簡單化、樂理知識常識化的特點。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從小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立足音樂教材,將日常生活同節奏訓練結合起來,開發出多種多樣的節奏訓練游戲,做到寓教于樂。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練習阿卡貝拉伴奏法,使用雙手以及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水杯、課本)等為音樂伴奏,掌握樂曲中的節奏;再如,教師還可以采用著名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通過奧爾夫器樂練習、節奏訓練、聽力訓練與律動訓練,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滿足此階段學生的表現欲;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入模擬時鐘的游戲,將全班分成多個6人小組,通過讓學生模擬時針、分針、秒針的方式,感受不同的節奏。教師也可以自己創作不同的節奏,讓學生通過簡易樂器和肢體重復教師的節奏,教師甚至可以引入任天堂游戲機中的“節奏天國”“太鼓達人”等游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通過聲光電結合的游戲方式,直觀高效地訓練學生的節奏感。
二、運用詩歌朗誦訓練節奏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不同風格的時期,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各個時期的詩詞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因此,教師還可以將詩詞朗誦引入到節奏訓練中來,利用傳統文化訓練學生的節奏感。教師可以從唐詩與宋詞中選取節奏感明顯的詩句,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詞。音樂教師將詩詞朗讀活動同語文科目結合起來,邀請語文老師講解分析詩詞內容,加深學生對詩詞節奏的理解,使學生理解節奏在表達詩歌情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運用詩歌朗誦訓練節奏意義重大,既能夠將文化課教學同音樂教學結合起來,實現全學科育人,也能夠通過生動的朗誦互動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節奏之美,從而建立起學習音樂的興趣。
三、模仿生活場景訓練節奏
藝術源于生活,節奏訓練亦是如此。教師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選取訓練素材,將生活中常見的聲音抽象歸納為典型的節奏類型,創設具體的訓練情境,引導學生感知和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節奏,形成對各種節奏的直觀理解,增強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習藝術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動物走路時發出的聲音,指導學生使用象聲詞表現這些聲音,例如鴨子走路“嘎、嘎、嘎、嘎”,小鹿蹦蹦跳跳“得兒、得兒”。在使用象聲詞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手中的簡易樂器將這些節奏彈奏出來,在彈奏的過程中感受不同律動的長短變化,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
四、使用各種樂器訓練節奏
在節奏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節奏練習與樂器練習結合起來,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組學生用手拍打老師即興創作的節奏,另一組學生使用簡易樂器配合前一組學生演奏出相應的節奏。在練習一段時間后,兩個小組的同學可以互換角色。為了調動學生的練習興趣,教師可以創設演奏比賽,根據各組學生的表現,為學生打分,評選出“最佳樂手”,由“最佳樂手”擔任小組的“樂隊指揮”,并且“樂隊指揮”有權利即興創作新的節奏供小組演奏使用。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夠培養學生從音樂中提取節奏的能力,也能夠調動學生的演奏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
綜上所述,節奏是音樂的基本組成元素,節奏訓練則是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音樂教師應當把握學生的學習實際,綜合運用課堂游戲、詩歌朗誦、模擬生活情境、小組器樂訓練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與音樂素養,為學生終生的藝術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