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燕麗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旨在幫助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工作,達到更加有效的教學成果,推動小學數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獨立思考能力 培養途徑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教學時對學生自主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在學習時需要教師過多的幫助,不利于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保持充分的耐心和信心,堅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影響學生是否會對事物進行主動探究的重要因素,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也同樣如此,教師需要讓學生的興趣得到充分激發,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面對一些具有拓展性的數學問題時能夠自主進行思考,而不是以完成任務的心態只進行基礎題目的練習,將問題難度大作為借口,根本不去花時間思考拓展性問題。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逐一報出自己的體重,讓學生根據班級中的體重數據進行統計,畫出條形統計圖,讓學生通過自身周圍的數學例子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詳細觀察條形統計圖之后由教師提問學生:“從條形統計圖上能夠獲得哪些信息?”讓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并積極回答,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得到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適時地進行課堂提問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提問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但缺乏探索性、單純為了串聯教學環節的課堂提問無法使學生得到獨立思考能力的鍛煉,導致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只是跟隨教師的引導,而缺少自身思維的參與,長此以往,很容易養成在回答問題時混在班級中濫竽充數的習慣。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需要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決定問題的難度,而不是依照參考資料中的問題原封不動地將其搬進課堂教學過程中。例如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的學習過程中,針對教材中的課后練習“測量黑板的長和寬并計算面積”,學生通常沒有合適的測量工具,同時測量黑板長和寬也無法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可適當更改題目,讓學生測量課桌桌面的長和寬,計算桌面的面積,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進去,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有效保障。
三、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
對學生的鼓勵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對知識進行思考的前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得到鼓勵才能夠讓學生克服害羞心理的影響,使學生勇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回答問題。一些學生因為自己的數學基礎相比于班級中的大多數學生差,在進行數學學習時往往容易受到自卑心理的影響,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其他學生對問題進行解答后自己如果有不同意見也不敢當眾發言,學習效果自然難以達到較好的水平。教師在課余時間應積極與班級中學習成績較差或較為內向的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體會到來自教師的關注,樹立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勇于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從而達到學習效率的提升,有效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四、改變傳統的講題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面對一些課堂練習中的基礎問題,教師往往會認為太過簡單,選擇以直接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而對于一些拓展延伸性質的問題又認為太過困難而直接將解題思路告知學生,對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極為不利。教師需要重視數學練習題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的意義,在課堂上為學生的思考過程留出足夠的時間,而不是為了追求課堂效率一語帶過,同時要注意在講解數學題時不要直接說出答案,以免學生產生“反正教師會公布答案,因此也懶得思考”的想法,要在講解前隨機抽取學生回答問題,驅使學生認真思考問題,這樣才不會有渾水摸魚的現象發生。教師要爭取讓學生完成題目的講解,教師只在此基礎上補充細節,只有在問題過難,所有學生都無法解答時,才由教師進行解答,以此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
五、重視教學總結和評價
教師要督促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定期進行總結和反思,對自身的數學學習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對自身下一階段的學習有明確的規劃和目標,有效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教師也應該對教學情況進行總結,根據實際教學效果調整教學設計,讓學生始終處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下,使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得到持續進步。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讓學生收獲豐碩的學習成果。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最終的學習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應完善教學措施,積極了解并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鍛煉,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