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梁裕
【摘 要】本文闡述大力發展廣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意義,基于廣西“三大定位”的開放發展新格局,提出系統性頂層設計、夯實基礎辦學能力、增強專業服務產業能力、提升職業院校貢獻力、服務優質產能“走出去”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論述助推落實“三大定位”的廣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展望:持續加大投入,實現廣西職業教育現代化;強化內涵建設,打造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品牌;發揮邊境優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東盟橋頭堡優勢,打造全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特色品牌。
【關鍵詞】民族地區? 職業教育? 三大定位?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004-04
國家賦予廣西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的“三大定位”新使命,規劃了廣西的改革發展方向,其核心是發揮廣西近1600公里海岸線和面向東盟的優勢,以廣西為支點撬動西南中南地區的開放發展,繁榮中南西南、推動中國—東盟經濟一體化、促進南海和平、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開放發展新格局。開放發展新格局必定是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快速平穩向好的經濟態勢、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等建構出的廣西經濟社會良好狀態。職業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的融合與協調發展比較其他途徑顯示出了極度的優越性,其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緊密的教育類型直接體現了緊密對接市場發展需求在深度的產教融合辦學模式上促進人人成才的同時,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因此,廣西職業教育助推廣西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廣西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努力實現人力資源與經濟同步發展,極大支撐了經濟社會的開放發展,為新時代廣西開放發展新篇章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自2009年開始,廣西與教育部開展并深化共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職業教育不斷優化結構、激發活力、提高質量,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成效顯著,目前有職業院校373所(中職333所、高職40所),全日制在校生103.2萬人(中職62.2萬人、高職41萬人);專任教師3.42萬人,“雙師型”教師6988人。
一、大力發展廣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意義
系統理論強調系統是事物的根本存在方式,任何事物都以系統的形式發展、演化、衰落直至走向消亡。職業教育與產業相互作用的常態發展關系恰好利用了廣西職業教育作為社會“子系統”以廣西社會“大系統”固有的“民族”和“邊境”屬性形式發展與演化,形成了職業教育獨特的劣勢與優勢。廣西職業教育搶抓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核心要求形成開放發展的新格局帶來的發展紅利,積極貫徹落實我國開放發展戰略,并逐步使得廣西職業教育與生俱來的“民族”和“邊境”的“比較劣勢”轉化為發展機遇,“比較優勢”在新時代顯示出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促進邊疆穩固、民族團結
廣西具有少數民族聚居區、邊境地區與山區三重疊加地區明顯的欠發達后發展特性,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質量看,經濟結構差、產業層次低、經濟基礎弱、民生改善壓力大、扶貧任務艱巨等狀況仍然存在。廣西目前正處在經濟發展的快速上升期,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是實現“兩個建成”偉大目標的基礎和保障。教育是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實施扶貧戰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是在提升勞動者素質與技能功能上突破了政府傳統給予資金、項目、社會基礎設施等支持的短期化行為模式,其生產性特征、大眾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導向成為廣西在創建和諧社會基礎上擴大開放發展的有力抓手。大力發展廣西現代職業教育,充分發揮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地區、貧困地區人力資源優勢,通過人才扶貧、技術扶貧和項目扶貧等多種扶貧措施,積極開展繼續教育、技能培訓,切實提高當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帶動邊疆經濟發展、提高各族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利于增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
(二)推動廣西現代產業轉型升級
廣西利用獨特區位優勢通過加快推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開放開發,輻射帶動左右江革命老區形成大面積、規模化的現代產業繁榮,倒逼廣西實現經濟總量萬億元的突破,做大做優區域經濟,發奮圖強打造面向國內國際“大通道、戰略支點、重要門戶”的開放發展新格局,把廣西開放發展提升到新的層次和更高水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離不開職業教育對繁榮現代產業開放的有力支撐,因此,廣西開放發展新格局對廣西職業教育也釋放出了巨大發展紅利,職業教育與開放發展戰略間的互動作用有效促進了人才、技術、項目、資金等各要素向廣西重點區域、重點城市、重點產業聚集,集聚效應獲得突破并形成一定的競爭新優勢,對廣西人才開發與流動起到重大引領作用,促使職業教育迅速反應,培養緊缺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促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逐步向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重視培育新產業新動能如食品、汽車和海洋工程裝備等l4個千億元產業和節能環保、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10個戰略新興產業,助推粗放型產業發展模式向高精尖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提質增效。
(三)服務社會事業可持續發展
西部大開發政策、沿海開放政策、少數民族自治政策、邊境地區開放政策以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等多重政策疊加在綜合配套、重大項目、保稅物流體系、金融創新等方面,給予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多方面支持,廣西職業教育在廣西政策洼地下也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伴隨廣西經濟發展逐步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轉變,由傳統發展方式逐步向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人民生活水平由總體溫飽有余向全面小康轉變,人民大眾更傾向于接受符合個性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其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實現中高本學歷提升的同時,讓普通大眾掌握了一技之長,并提供了實現人人出彩的人生尊嚴。同時通過職業教育創造新的人才競爭優勢,提升建設創新型廣西,加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設,輻射帶動科教文衛全面發展成為廣西趕超先進的基本路徑和重大戰略舉措,廣西職業教育在政策疊加效應作用下人才貢獻力顯著增強,廣西產業發展60%以上從業人員均來自職業院校,職業教育成為服務廣西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保障措施。
(四)助推廣西優質產品走向東盟
廣西是我國對東盟開放的前沿和窗口,具有沿海、沿邊、沿江的地理位置優勢,特別是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廣西作為連接中國西南、華南、中南以及東盟大市場的樞紐,在面向東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廣西將自身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去”戰略的有序開展逐步擴大面向東盟的開放合作,2018年廣西對東盟國家進出口總額1893.85億元,比上年增長3.7%,東盟已連續15年成為廣西最大的貿易伙伴,其面向東盟合作新高地基本建成。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實質是要打造一種更為和諧的共生秩序。廣西地緣優勢是加強中國與東盟人才資源開發與合作的主要因素,廣西職業教育瞄準東盟市場,主動適應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需要,利用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中國—東盟邊境職教聯盟和中國—東盟軌道交通職教集團等多元交流合作平臺,集聚技術和人才優勢資源,探索與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匹配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擴大與東盟多領域交流與合作,以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助推廣西建成“戰略支點”,成為伴隨廣西優質產品走向東盟的有力推手。
二、發展廣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助推廣西落實“三大定位”的實踐
近年來,廣西找準了在國家總體戰略格局中所處的開放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搶抓機遇,積極發揮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人力支撐作用,以深化共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從我國開放發展的戰略高度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藍圖,基本建成我國民族地區最大規模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有力支撐廣西貫徹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
(一)加強頂層設計,大力構建廣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制度是政府統籌規劃、具體實施決策的依據,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使職業教育發展上升為公共意志并具有合法化、有序化、規范化。廣西自2014年召開全國、全區職業教育發展大會以來,積極完善政策體系,印發《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廣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等10多個職業教育重大法規政策,制定職業教育獎優扶先辦法、督導評估辦法、公用經費標準等系列制度,為加快構建民族地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政策保障。建立教育、發改、財政、人社、農業等15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職教部門協作機制,全面實施現代職業教育“十大工程”,全面推進實施第二輪職教攻堅,深化與教育部共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探索出了一條特色化的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道路,基本建成我國民族地區最大規模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
(二)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廣西職業教育辦學基礎能力
基礎辦學設施是職業院校實施人才培養的基礎條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直接因素制約,廣西職業教育在整體辦學實力上盡管與我國其他發達地區經費投入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廣西黨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對人力資源的貢獻力,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投入,實施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通過健全多渠道經費投入機制,逐步完善職業院校生均撥款經費制度。2017年廣西職業教育投入136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65.9%,且高職生均撥款首次達到國家標準的1.2萬元,有力地保障了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能力。2014—2017年,縣級中專綜合改革計劃累計投入8億元,推動學校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了縣域中職學校辦學能力。2018—2020年的中職辦學條件達標項目累計投入10.35億元,支持學校推進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師資隊伍等指標分別達到達標、優秀—國家平均水平和卓越—發達地區水平三個不同層次水平。
(三)對接現代產業需求,提升廣西職業院校專業服務產業能力
職業教育經濟促進機制的人力資本理論提出的“職業教育通過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和促進就業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進一步實證了助推地方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與技術需求程度是衡量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依據,專業是衡量主要依據的載體,廣西職業教育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專業設置對接現代產業發展,主動對接廣西“14+10”千億元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重點支持建設450個產教深度融合、辦學特色鮮明示范引領、國內領先的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截至2017年,高職院校共建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117個、骨干專業203個、生產性實訓基地31個,大大提升了廣西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特色農業和民族文化產業等發展需求的契合度,持續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主動對接廣西創新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先進制造業、優勢特色農業、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九張名片”,調整設置210個中職專業、393個高職專業,基本實現職業院校重點專業群與重點、新興產業的全覆蓋,為“九張名片”在全國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每年60%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廣西,其中60%的學生分布在加工制造、高速鐵路、現代物流等行業。
(四)實施產教融合工程,促進廣西職業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水平
產業與教育的伴生與互動關系決定了職業教育除了教育屬性外的職業屬性與技術屬性,利益相關者理論建構了職業院校與企業多元主體耦合協同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的契合度,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辦學道路,不斷深化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廣西職業教育大力組建行業性、區域性職教集團,發揮職教集團在推進中高職緊密銜接、推進職教資源集聚和整合、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方面的優勢,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人才契合度。2017年,廣西共有職教集團30個,參與的職業院校、企業、科研院所等成員單位達1600多家,覆蓋了廣西近85%的職業院校。當前,廣西正加快推進支撐工業發展的柳州市職教園區、旅游產業發展的桂林職教園區、北部灣經濟發展的北部灣職教園區等14個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各具特色的職業教育園區建設。成立16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積極開展產教對話活動,進一步發揮行業在重大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預測、專業設置、教育質量評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實施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服務廣西經濟社會的貢獻力
教育與經濟社會的互動關系使得人民普遍重視其顯性作用與成效。當前,廣西由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發展,由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經濟社會發展處于轉型關鍵期,為此,廣西職業教育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實施扶貧技能培訓,促進職業教育的貢獻力。主要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中職、高職和本科一體化辦學,為技術技能型人才構建了職業教育成長“立交橋”。2017年,廣西高職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占比達到30%;普通本科院校招收高職畢業生占高職畢業生的7.6%;專科層次高職畢業生升入普通本科學習的占高職畢業生的7.6%。同時,中職學校技能脫貧培訓通過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招生、精準培養、精準資助、精準就業”幫扶,積極開展百色、崇左、河池等革命老區“勵志圓夢”計劃,2017年設班537個,專門為貧困家庭孩子開設“巾幗勵志班”和“百川勵志班”等,基本實現“上學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
(六)實施國際化提升工程,助力廣西優質產品“走出去”
區域合作是實現開放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文交流是區域合作的重要指標,由于民族起源、人口遷徙、習俗影響和文化交流等原因,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一些跨國界多民族所共具的文化與教育形態與文化認同理念,有利于加深雙方的相互依存度。廣西依托邊境區位優勢、東盟國家文化、民族同源的優勢,通過職業教育伴隨計劃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加強職業教育國際化,尤其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以來面向東南亞國家的區域合作,有效促進了廣西優質產品“走出去”,2015年開始,廣西以職業教育區域(國際)合作工程為載體,搭建廣西與港澳臺地區、東盟以及歐美等國家的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平臺,建立區域(國際)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機制。建立9個國家級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訓中心,為東盟國家培訓經濟、醫藥等領域的專業人才近1萬人。10余所中高職院校協同廣西優質企業走出國門,幫助東盟國家發展產業。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老撾、越南等合作共建6個現代化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培訓學員1300人次;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公司與印尼教育廳合作成立“中印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學院”;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鐵道企業與11所東盟國家高校共建軌道交通培訓基地和汽車技術服務培訓基地。
三、助推落實“三大定位”的廣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展望
“三大定位”指引廣西推動經濟社會向更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時期,廣西緊緊圍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扎實”新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開放帶動、雙核驅動、綠色發展四大戰略,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作為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脫貧三大攻堅戰的工作重點,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大投入、強化內涵、提質增效,進一步深化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樹立面向東盟的邊境職業教育品牌,譜寫廣西新時代發展新篇章。
(一)持續加大投入,實現廣西職業教育現代化
近年來,廣西享受國家多項政策疊加釋放出巨大的集聚效應,進一步加快廣西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離服務國家開放發展新格局所需和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愿望還存在一定距離。要實現廣西“兩個建成”偉大目標,必須持續加大廣西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及革命老區投入,依法保證職業教育投入穩定增長,實現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現代化。一是完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原則,撬動社會資本、金融機構、行業企業參與廣西職業院校深化綜合領域改革,促進廣西職業教育在基礎設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方面的現代化。二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職業教育堅持質量優先發展戰略思想,轉變治理方式,重視加強創業創新教育,培育更多管用實用的高技能人才、創新人才和拔尖人才,進一步提升教學和研究水平,加強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推進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創新發展。三是堅持產教深度融合辦學模式,鼓勵行業企業參與構建中高職銜接、職普融通職業教育“立交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關鍵支撐作用。
(二)強化內涵建設,打造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品牌
在開放開發新的經濟形勢下,廣西緊緊抓住質量優先發展主題,以建立健全常態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為保障,增強職業院校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職業教育服務行業企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打造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特色品牌。一是推進高職“雙高”建設。對接廣西傳統優勢產業、先進制造業、互聯網經濟、優勢特色農業、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9大領域,支持10所國內一流高職院校和30個高水平專業群,凝練辦學特色,找準發展定位,聚焦發展重點,躋身全國同類專業領先行列,打造廣西高等職業教育優質品牌,引領全區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二是推進中職學校“星級校”建設。根據中職學校辦學條件、辦學規模、管理水平、培養質量、服務能力、辦學特色等六大核心要素建立一星至五星的五個層次評價指標體系,提升中職學校辦學內涵,促使中職學校高位發展,創新示范輻射帶動廣西職業教育發展。三是推進“行校企研”深度合作。提升職業院校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相結合促進教科研成果轉化,形成一批優質的教育教學成果和技術研發專利,為行業企業的技術升級注入動能,讓職業教育技術資源創造出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發揮邊境優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大、后勁足, 積極推進邊境職業教育合作、開放、發展,對貫徹落實廣西“三大定位”意義重大。廣西要充分利用中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少數民族地區地緣優勢,大力發展邊境職業教育在服務邊境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一是充分利用中國—東盟邊境職業教育聯盟資源優勢,加強職業院校主動對接中國—東盟邊境跨境產業發展,打造跨境物流、跨境電商、東盟文化旅游等服務東盟跨境經濟發展的優勢專業群,培養廣西邊境地區口岸經濟與旅游合作開發領域等方面急需的國際化技術技能型人才。二是推進中國邊境職業教育院校結合邊境地區精準扶貧、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需要抱團發展,探索設立邊境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合作開發教學資源和項目等多種形式邊境合作辦學,面向憑祥、百色、寧明等邊境地區農村開展跨境勞務技能人才服務、培訓服務、技術服務、咨詢服務等社會培訓服務,提升邊境地區勞動力素質,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致富,助推邊境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四)發揮東盟橋頭堡優勢,打造全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特色品牌
廣西日漸成為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要門戶、新樞紐、新高地,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正是適應國家經濟戰略轉型的表現,廣西將以“放眼世界、聚焦東盟”作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提升廣西職業院校自身國際影響力。一是借助中國—東盟“兩會”、馬中關丹產業園區、中·印尼經貿合作區等經貿合作平臺,通過復合型跨國人才的培養以及產業進口國本土技術人才的培訓,加大與東盟國家在礦產資源開采與加工、汽車、工程機械、電力、建材、化工、農業等重點行業的國際產能合作,助推廣西優質企業和產品走出去。二是加強與東盟教育機構合作,打造“留學廣西”品牌。廣西面向東盟的開放開發新格局需要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擁有國際思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各職業院校要通過聯合辦學、吸納培養留學生、輸送優質教育資源等形式,擴大合作領域,增強廣西民族地區職業院校在東盟留學生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邱金林.“三大定位”下創新發展廣西高職教育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8(35)
[2]堅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促進民族區域經濟增長[J].職業技術教育,2002,23(21)
[3]許鋒華,徐潔,劉軍豪.連片特困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反貧困的作用機制及實現保障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7(6)
[4]宋澤楠.廣西開放發展“三大定位”的內涵分析及實現路徑[J].廣西社會科學,2017(8)
[5]黃立群.基于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中國—東盟“共生度”評價[J].廣西民族研究,2016(6)
[6]肖龍,陳鵬.歷史尋徑與時代審視:新時代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21)
[7]金湘軍.率先建成廣西“三大定位”重要節點[N]. 廣西日報,2017-08-29
[8]丁智才.以民族文化產業提升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對東盟的傳播能力[J].廣西民族研究,2012(4)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