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德

【摘 要】本文基于微課論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翻轉課堂模式的初步框架,提出整個框架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部分,課前教師準備微課等學習資源,學生要自主完成學習材料,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好監督和評價;課中主要包括小組討論、教師引導、成果展示和總結反思等環節;課后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拓展性閱讀材料。
【關鍵詞】翻轉課堂? 微課?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框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078-04
翻轉課堂是指對傳統課堂舊有模式的反轉,即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被放到了課下且可通過觀看視頻等媒體進行,而課堂時間則用于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微課是綜合了影像、動畫、幻燈片、音頻、圖片、文本等不同媒體的用于教學的視頻,它圍繞教學內容中某一個知識點,時間長度控制在10分鐘左右,可以通過在線播放等方式,供學習者學習相關知識點、教師進行教學觀摩和教學反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因為學生需要在課前完成課程知識的學習,他們不可能觀看篇幅太長的資料,所以以短小精悍著稱的微課就成了翻轉課堂課前學習的首選資源。本文基于微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翻轉課堂模式進行初步構思,以期為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分析
(一)課程性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對學生、學校、社會乃至于國家都十分重要。2018年7月6日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對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和輔修課程,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既包括以傳授知識為基礎的學科課程,又包括以學生經驗為中心的活動課程,也包括隱性的物質文化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環境課程,是一門以學科課程為基礎,以活動課程為主體,以環境課程為保證的課程體系或綜合性課程。這個特征意味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實施教學很難真正上好這一課程,為此我們需要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手段,有效改進教學方法,通過線下線上、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心理情景劇等多種形式,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二)教學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層次:第一層次,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對于大學生而言要保持心理健康,有必要學習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了解基本的心理發展規律,尤其是對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發展特點和規律要有一定深度的認識。第二層次,防治心理疾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和身邊同學心理及行為的不良狀態,這樣才能及時地采取相應干預措施,對不良心理現象和行為予以矯正和治療。第三層次,完善心理調節能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指導學生深化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了解,掌握自我調節的方法,以提高挫折承受力、增進社會適應能力。第四層次,促進心理全面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大學生認清自己的潛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三)教學內容和方法
各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并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也稍有不同。有研究顯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中,學生最需要講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依次為:情緒管理(16.1%)、人際關系(15.3%)、自我認識(14.0%)、壓力應對(11.0%)、職業生涯規劃(8.7%)、人格心理(8.5%)、生命教育(5.3%)、學習心理(5.2%)、性心理(4.8%)、身體健康(4.7%)、與社會需要相關的知識(3.6%)、與個人需要相關的知識(3.0%)。這個調查結果對我們設置教學內容有較好的參考價值,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認知和壓力應對確實是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主要內容,在這幾個內容上不僅要教授學生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還應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在這些領域掌握一些心理調適與發展的技能。
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而言,大學生傾向于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在以往“非翻轉”課堂模式教學中,研究者們提倡的情景模擬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仍舊有其非常重要的價值和生命力,所以本文認為不能完全脫離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而盲目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完全“翻轉”。首先,“非翻轉”模式仍有其長處;其次,“翻轉”模式也不是萬能的,應當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分析再將合適的章節設置為“翻轉”模式,其他章節仍然保留“非翻轉”模式教學,循序漸進地開展新教學模式的實驗。
二、翻轉課堂的初步框架
圖1是本文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初步構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主要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現將各階段的主要內容作簡要介紹。
(一)課前
其一,資源準備。第一,確定“翻轉”內容。教師需要根據教學計劃準備教學資源,我們認為目前還不宜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全部內容設計為翻轉形式,仍需要和傳統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對于一些利用傳統授課方式比較方便的章節和知識,還是可以保留傳統授課的模式,暫時只對一些較為合適的知識點進行課堂“翻轉”,為其制定微課等學習資源。初步設定微課資源來自下列幾個部分的內容,即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認識、壓力應對、職業生涯規劃、人格心理、生命教育、學習心理和戀愛與性心理。第二,錄制微課。首先需要由任課教師從心理健康教育相關主題中抽取知識點制定微課,抽取的知識點可以是重要的知識點,可以是教師評價為較難的知識點,可以是學生關心的知識點,也可以是具有趣味又不失知識性的知識點。如果是制作整個課程的微視頻,還應當盡可能考慮視頻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系統性。其次將制作的微課及其相關準備材料上傳至相應的網絡平臺。第三,其他輔助材料。教師將每個節點的學習任務設計好清單,方便學生對照學習。另外,教師要制作微課學習效果的階段小測試,同時設計好微課學習的意見反饋表。
其二,自主學習。第一,明確學習目標。通過教師的教學大綱等材料,學生要明確每個節點學習的目標和任務。第二,微課觀看。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完成微課的觀看。當然教師在準備每一個節點的資料時也不僅僅只是微課,通常還有其他一些補充的材料,在時間允許的范圍下,學生可以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可能對某些微課知識不理解,可以建議學生反復觀看,如果仍舊不能理解,可以查閱一些補充性的材料。第三,完成其他學習材料。為了檢驗自己的學習情況,學生需要完成教師提供的每個微課學習的小測試,在做小測試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不斷查閱相關資料,強化學習效果。另外,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向教師提供反饋性意見或者學習心得,方便教師改進教學。如果有可能,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學習的心得制作成一小段語音或者視頻,對于有價值的資料,教師可以將其整理到該節點的學習資源中去,做到教學相長。
其三,學習監督。第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測試成績和微課學習小結作出評價,作為該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部分。第二,根據學生反饋的學習心得和意見對學生進行分類,一方面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學生提供給他們學習的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這種分類作為學生往后課堂學習分組的依據。第三,教師通過學生的學習反饋準備課堂討論學習的材料,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對自己的教學準備做反思。
(二)課中
其一,學生討論。首先學生要分成小組,按照任務進行小組活動。學生討論的任務可以是教師在課前已經布置好的任務,也可以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在課堂中臨時設置,當然還可以是小組商討決定的。其次,安排學生對每次小組學習活動做好記錄。
其二,教師引導。教師要做好引導,其引導作用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學生分組,在前期教師可以先按照學生學習情況及其他的信息對學生進行分組,如果學生提出要自由分組,教師應該積極地評估分組的可能性并將自己的意見反饋給學生。其次是學習和討論的問題,教師要構建好課堂學習的框架,對于學生課堂學習材料和討論的問題應當有自己的預設,盡可能地多給出一些和課堂相關的問題供學生進行學習和討論。再次是對學生學習和討論進度的把握。教師需要下到各個小組去觀察學生學習和討論的進度,并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引導。最后是教學方法的采用上。學生的小組討論只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形式,教師有必要根據課堂的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法。
其三,成果展示。成果的展示可以是階段性的也可以是總結性的,教師要對學生討論和學習的情況有大概把握,在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時對小組的活動效果作評估。
其四,總結反思。總結和反思可以分為學生、教師兩個部分。學生的總結和反思可以圍繞下列幾個問題進行,即“我學到什么?”“我還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這個課程哪些方面吸引我?”“這個課程哪些方面我認為還需要改進?”教師的總結和反思可以圍繞下列幾個問題進行,即“同學們總體的學習情況怎樣?”“同學們哪里表現比較好?”“同學們哪些地方表現仍需要提升?”“教師本人和課堂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
(三)課后
通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生給出總體性的評價,并根據評價信息和其他學生反饋信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分類,為不同分類的學生提供進一步學習的拓展性材料。教師搜集學生對課程質量的反饋,可以通過線上和線下、正式和非正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線上是指通過學習平臺搜集學生的反饋信息,線下是指通過線下方式搜集學生的反饋信息;正式的反饋意見需要設計調查問卷,非正式的反饋信息可以通過教師在課后與學生的交談和觀察中搜集。
三、案例介紹
以上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課程環節介紹了教師與學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務,下面以《情緒管理》中的“理性情緒療法”這一教學片段為例介紹翻轉課堂的設計。
(一)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理解在理性情緒療法的視角下人的情緒產生的ABC理論,理解常見三種非理性情緒認知,即絕對化、糟糕至極和過分概括,同時掌握理性情緒療法的操作程序。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情緒的ABC理論;三種典型非理性認知;理性情緒療法的實施程序。
難點:如何實施理性情緒療法。
(三)教學過程設計
1.課前
(1)資源準備
參與人員:教師。
教學目標:這一環節主要由教師準備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資源。
教學過程:第一,提供教學大綱。第二,提供教學PPT。內容主要為理性情緒療法的理論假設、不合理信念、ABC操作流程三個部分。PPT頁數不超過20頁。第三,錄制微視頻。分三個,一為理論假設(3~5分鐘),二為不合理信念(3~5分鐘),三為ABC操作流程(7~10分鐘)。第四,提供課堂討論案例3~5個。第五,提供小測試和學習反饋表(3~5分鐘)。
注意事項:測試以選擇題的方式編制。
(2)自主學習
參與人員:學生。
教學目標:這一環節需要學生完成視頻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第一,查閱教學大綱,明確學習目標。第二,觀看微視頻、閱讀討論案例。第三,必要時閱讀教師提供的其他材料。第四,根據要求完成測試以及反饋表。
注意事項:學生也可以學習教師準備之外的相關資源。
(3)監督評價
參與人員:教師。
教學目標:監督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評價。
教學過程:第一,通過學習平臺查驗學生學習進度,通過小測試監督學生學習質量,為沒有通過測試的學生提供補充性學習材料。第二,將學生提交的問題進行歸類,并以此為據結合準備的案例為課堂討論準備素材。
2.課中
(1)小組討論
參與人員:學生和教師。
教學目標:掌握理性情緒療法的理論假設。
教學過程:第一,小組成員間討論情緒發生的原因。第二,每個小組安排小組記錄人員,按照教師提供模板對情緒產生的原因做好記錄。第三,小組成員發表對非理性情緒認知導致消極情緒這一關系的認識。第四,教師下到各個小組傾聽和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第五,教師將每組的討論記錄回收,并對記錄作點評。
注意事項:教師要為每個小組提供記錄模板。
(2)模擬搶答
參與人員:學生和教師。
教學目標:掌握三種常見的非理性信念。
教學過程:第一,由教師事先準備好大學生常有的非理性信念,然后按照絕對化、糟糕至極和過分概括歸類,每個類別準備5~10個非合理信念,同時準備10個左右的合理信念。第二,教師通過知識搶答的方式先念出隨機抽出的不合理信念,然后由各個小組進行搶答,回答的學生必須先回答是不是非理性信念,如果是則需要回答是哪一種非理性信念。第三,安排每個小組記錄人員,答對的小組按照10分一個計算小組分數,作為課堂考評的一個依據。
(3)角色扮演
參與人員:學生和教師。
教學目標:掌握理性情緒療法的基本操作過程。
教學過程:第一,由教師提供3~5個案例供學生選擇,案例介紹的是大學生遇到的常見問題,案例中設計有理性情緒療法的ABC三個因素。第二,每個小組對選擇的案例進行討論,首先找出ABC三個要素并思考如何利用理性情緒療法對案例中的求助者進行疏導。每個小組挑選兩位同學分別扮演來訪者和咨詢師。第三,每個小組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報告如何疏導求助者的情緒。第四,教師對小組角色扮演情況進行點評。
注意事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按照理性情緒療法的操作流程進行角色扮演。
(4)總結與反思
參與人員:學生和教師
教學目標:對課堂做總結和反思。
教學過程:第一,課堂上由1~2名學生代表反思和總結學習的情況,主要包括自己的認識、收獲以及對課程的建議。課外學生可以在學習平臺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向教師提供自己的學習心得。第二,課堂上教師首先對課前學生提交的測試和問題作評價,回答典型問題;同時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著重總結學生在課中的優點和不足。
3.課后
(1)學習評價
參與人員:教師。
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分。
教學方法:根據測試結果以及學習過程對學生進行評分,并根據知識掌握的程度和特點將學生做好分類。
注意事項: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搜集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價作為其總評成績的一個參考。
(2)資料拓展
參與人員:教師
教學目標:為課程提供拓展性學習資料。
教學方法:第一,對學生學習不足的地方制作補充性材料。第二,制作拓展性的微課學習資料。第三,可以鼓勵學生制作自己的學習心得微視頻作為補充性材料。
注意事項:學生制作的優秀微視頻可以上傳到學習平臺作為學習材料。
四、總結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引入“翻轉”模式是否能成功,以下幾方面值得思考。
其一,角色轉變。在翻轉課程中學生和教師要克服的第一道難關是角色的轉變,而且教師角色的轉變尤其關鍵。很多教師已經適應了“非翻轉”模式教學,甚至教學質量也比較理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新技術的使用往往是不積極的,如果沒有一線教師們的積極備戰,翻轉課堂的實踐與探索終究是空話。
其二,課程準備。翻轉課堂中學生和教師的課前準備都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在第一次準備課程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傳統課堂的幾倍,這是很多教師之所以沒有嘗試“翻轉”的重要原因,但是一旦這樣的資源構建起來,教師便可從資料準備這個階段中解脫出來。當然,政府和研究者們都在積極倡導并構建網上優質微課資源,以后教師(下轉第105頁)(上接第80頁)可以有效利用這些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學生在翻轉課堂模式學習中也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多為大一新生時開設的,學生的課程數量在大一時通常較多,如果每個課程都要實施“翻轉”,那么學生的課余時間就會被完全占用,學生也就完全沒有多余的時間做其他活動,這將影響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三,教學方法。雖然翻轉課堂是一種非常有生命力的教學模式,但是我們認為“非翻轉”教學模式也有其優點,而且“非翻轉”教學模式的很多教學方法在翻轉課堂中仍然適用,所以有些課程的內容沒有必要設置為翻轉模式,那些一刀切式的將課程“翻轉”的做法并不足取。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模式,教學設計仍舊是重要的,并不是實施“翻轉”模式就什么都水到渠成了,諸如用什么方式保證教學資源的質量?用什么方式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用什么保證在課堂中學生可以將知識吸收和鞏固?用什么方式保證教師能做好引導者的角色?用什么方式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等等,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
本文初步構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翻轉課堂模式,要證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否合適,還需要研究者和教學工作者進行更為嚴謹的教學實驗。
【參考文獻】
[1]李曉東,曹紅暉.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研究——以大學影視英語課堂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5(9)
[2]唐燕兒,魏旭陽.“微課”的優勢與發展——基于教育心理學的視角[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3]周賢波,雷霞,任國燦.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項目課程中的教學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1)
[4]孟軍,劉冰璇,翟洪江,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翻轉課堂學習評價的研究——以A校“工程熱力學”課程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
[5]夏慶利,羅一清.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效果實證研究——以《財務學及技術基礎》課程翻轉教學為例[J].大學教育科學,2017(2)
[6]萬敏.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6(5).
[7]劉海燕,寧淑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
[8]宋志英.某高校大學生心理咨詢主要問題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2)
[9]魏昶.大學生心理咨詢主要問題分析與思考[J].社會科學論壇,2007(14)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