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瑞
摘 要:互聯網、物聯網等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給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帶來了創新途徑。數字出版物是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發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產品,一方面拓寬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途徑,另一方面可以緩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出版;創新傳播
中圖分類號:G1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3-0033-03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至今的民族瑰寶,從誕生至今,一直同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產業密不可分。當下,舶來文化的沖擊和工業化大潮的沖擊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產生極大的沖擊。剪紙、制陶、雕刻、木版年畫、刺繡、泥塑等民間藝術一度面臨后繼無人而失傳的境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傳播形式單一,社會認知度較低,青少年對此興趣不濃厚。當下,加強并拓寬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的傳播途徑,一方面可以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可以拉動我國文化產業創新。創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在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提升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現狀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主要局限在傳統讀物、戶外廣告、有線電視等方面。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指出,傳播有三個社會功能:第一,環境監視的功能;第二,使社會各個不同部分相關聯以適應環境的功能;第三,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的功能。電視媒介的作用不僅在于傳播信息,更具有傳承文化和引導公眾的價值功能,這使得有線電視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傳播途徑[1]。
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在我國是表現力最強、受眾最多、內容最全的傳播媒介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電視上傳播主要是通過各個電視臺錄制播放的公益廣告、紀錄片、專題類節目。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非遺文化類的節目層出不窮,在播放時間上不斷增加,但是形式依然以紀錄片和專題類欄目為主體,節目解說(旁白)嚴肅,內容緊湊且凝重,新意不足缺乏創意,造成觀眾對非遺興趣度降低,尤其是青少年的關注度普遍不高。當然,北京衛視播出的《傳承者》這一檔節目打破了傳統的模式,節目采用競賽淘汰的模式,層層選拔非遺傳承人,介紹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一出立刻引起社會關注成為電視傳播非遺的一縷晨風,拂人心扉。
傳統讀物長久以來是人們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很多學者先后出版了大量介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書。如2015年6月12日由中國文聯出版社發行,馮驥才先生為總主編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科全書》,該書匯集了目前我國所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涵蓋傳統技藝、民間美術、傳統戲劇、民俗等十大部分。但是此百科全書學術性強,普及性弱,不符合我國青少年讀者通過閱讀認知傳統文化,讀者人群局限在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2]。
戶外廣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更多的是將其視為旅游文化紀念品,這多是傳統的旅游產業思想造成的。在拉低我國旅游產業定位的同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歸類為民間藝術居多,故而將民藝中的弱點歸咎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弱點,將二者等同起來。2011年6月1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戶外廣告如何宣傳有了明確的規定,基于此規定戶外廣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走向法制化,以傳統歷史文化的形態再次出現。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向數字化轉型
數字出版主要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高新技術基礎上融合并超越了傳統出版內容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出版方式。
1.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長久以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民藝,認為其存在的弱點有二。一是民藝的作者是匠人,大多不具備美術家的修養,不可能期望他們創造出所謂的高雅之美;二是民藝為民眾的實用提供雜器,不是為了美而制作,因而不具備很高的價值,也不具備數字化轉變的能力。國家文化部文化科技創新項目“非遺數據庫構建分類及信息資源數據研究”有力地駁斥了上述觀點,課題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一書中指出,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活態表現形式,非遺的保護要充分尊重遺產項目的傳承規律、發展軌跡和原生形態;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上積累的傳統知識和技能的代表形式,是傳統文化中非物質部分的精華;再次,在數字化保護和保存非遺本體的同時,也要注意對項目物質基礎與生態環境的記錄,達到完整保存非遺項目存在形態的目的。這為非遺的數字化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烏丙安先生對數字化保護的見解是:“以科學、高效的手段對一個國家及其所轄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運用數字化手段,實施行之有效的保護方式。”近些年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日趨國際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主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性研究不斷深入,各類型的數據庫、資料庫的建設成為重中之重。數字化的保護優勢在于信息量大,管理、檢索便利,有利于文化傳播、知識共享,因此各國不斷地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對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2.“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互聯網+”是知識社會2.0時代的創新產物,通過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優勢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早在“東盟自貿區”成立伊始,廣西省就以本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化產業競爭核心,編輯出版了數量龐大的音像制品出版物向東南亞諸國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傳播成為新的舉措,由此數字出版產業得以轉型成功,由以往的專注于國內市場向海外市場發展,實現外向型文化輸出并大幅提升文化產業收益,拉動南部邊疆經濟,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社會競爭力。“互聯網+”時代形態最大的特征在于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關于文化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緊隨時代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傳播桎梏,把握機遇依靠物聯網強大的信息技術優勢,通過文化形式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深度挖掘文化內涵,融合網絡文學、動漫、視頻、有聲讀物等[3]。同時進入數字教育領域,希望復興中華文化從教育抓起,在解決授文化傳播與授課活動的空間限制問題后與全民終身學習理念相結合,讓更多的人重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接受優質文化教育。這樣的文化教育打破教育壁壘,隨互聯網向全球實施,讓世界人民都能夠享受中華民族文化教育,人們可以通過各類移動終端(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以及可穿戴智能設備)瀏覽。可以說這是“互聯網+非遺+教育”聯動性發展,并有了實質性的飛躍。
3.“非遺”文化知識付費。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為了文化得以傳承,長期以來犧牲個人得失,一直以來將文化資源視為共享、免費,最終只能依賴于政府的救助,使得“非遺”沒有在知識型社會得以良性發展。在大數據文化、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生態需求,在重視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國家日趨增強對知識產權的重視,“非遺”文化隨著不斷深入普及,民眾對知識產權的意識隨之增強,為獲取知識付費也得到越來越多的人支持與認可。從知識付費到對“非遺”付費,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可以通過知識服務獲得利潤,由此推動優質內容持續產生;另一方面,擺脫依賴政府救助的局面,“非遺”在知識社會持續良性發展。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出版物創新傳播
“文化+科技”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從表象上看,科技高速發展顛覆了傳統觀念與傳統文化的歷史悠久、沉淀看似背道而馳,剖析本質后發現實質上兩者之間的關系更應相互依存。各國的傳統文化精品搭載現代化傳播手段更具有時代性特質,才能通過更便捷的傳播途徑、更優質的傳播方式被現代社會所接納,而科技發展所造就的優質信息傳送通道,也需要通過傳播精粹的傳統文化來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強調整個社會的文化體量。
1.“非遺”數字出版物。“歸本溯源”出版技術不斷發展,自2016年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來數字出版產物日趨增加,數字出版產業近三年來持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國家推動科技創新的過程中,給予數字出版產業更多的政策傾斜,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3月“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國家將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加強科學普及和傳統文化教育[4]。
2.“非遺”文化創新傳播方式。文化創新傳播方式是搶占文化領域制高點的最為有效的手段,是實現中央“一帶一路”關于文化戰略發展規劃提升我國文化自信加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式。多元化、高效率的傳播方式是文化競爭中保持昌盛的重中之重,自媒體傳播已經成為當下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抖音、快手、火山等APP可以加速文化傳播,通過對本民族的自信、自愛,將傳播的內容更多的是放在傳統文化傳承上,年輕一代的非遺傳人意識到提高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才能做好保護,保留下來才能提及傳承,傳承的是非遺的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獨特性之美。傳統藝術傳人進課堂,通過反轉課堂、微課、慕課等現代教育形式教授傳統藝術,新的文化教育與傳統的工作坊師徒口口相傳兩者并存,傳播從線下走到了線上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泥人張”的第六代傳人張宇先生,2016年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影像全球巡展”將口口相傳的技藝用影像的方式在互聯網上向世界展示中國“非遺”的文化魅力,隨后做客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走進大學校園開設“泥人張百年技藝傳承與經營實踐”課程,走進海河中學成立張宇傳習室。用當代非遺傳人思變求新的態度,實現文化創新傳播,講好中國故事[5]。
3.“古為今用”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想象力、思維方式、文化意識和精神價值,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多樣性,維護文化生態平衡。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讀物作為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科技與文化兩者共通的體現。我國現有的“非遺”數字化讀物分為多媒體光盤、基于PC端的網站和基于移動通訊端的APP、VR/AR可視讀物四類,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數字化讀物核心內容都是傳播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贏得國際認可同時讓國人認清自己的文化歷史,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廣大的讀者是我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堅實基礎,是我國文化復興的堅實后盾。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把握本民族文化核心競爭力,使世界重新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必因此而提升,“古為今用”實現文化盛世繁榮的中國夢。
4.健全保護機制。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方案成為各國借鑒解決國內難題的首選方式,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取得的顯著成效,其民族文化保護實踐顯示的意義,在國際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積極參與和推動與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其次,重視立法保護作用重視文化交流中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持久性;再次,在文化傳播中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在實踐中探索總結形式多樣的文化保護措施;最后,強化公眾參與意識不斷樹立公眾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切實健全文化傳播與傳承保護體系和行之有效的社會保護機制。
近年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隨著傳統制造業轉型延緩不局限在對外經濟影響力、科技影響力和軍事影響力的競爭,而更多的是將重點放在文化力的競爭上,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進一步促使競爭趨于白熱化。一產發展滯緩,二產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三產成為創新推動的主要產業,尤其文化產業作為三產的主體其在發達國家,己經取代農業、傳統工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隨著國際形勢的日趨變化發展三產,尤其是文化產業,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新時代、新形勢下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狀,縱觀全局由實際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一帶一路”關于文化戰略發展規劃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破文化經濟壁壘構建和諧社會總體戰略的重大任務,是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6]。
四、結語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復興中國夢確定文化戰略,到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主席進一步強調文化產業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基本定位。當代出版業作為我國發展文化產業中的重要部分,在滿足人民日益充盈的物質生活同時也要滿足增長的文化生活方面需求[7]。從有聲讀物發展到VR/AR等新技術出版業一直緊隨時代潮流,致力于出版智能化、交互式科技程度更高的數字出版物。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致力于創新技術、自主知識產權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激發讀者潛藏的文化記憶碎片,使之重新拼出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傳承并不是守舊而是用于探索,數字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在促進國人主動學習的同時贏得國際認可,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民族的文化復興做出努力,“中國夢”因此必將早日實現[8]。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對于我國文化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創新與發展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靜,杜煌,肖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方式——以《傳承者》為例[J].中國電視,2016,(6).
[2] ?彭鑫.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人文天下,2017,(9).
[3] ?師英杰(導師:謝慶生).貴州三都水族民歌的音樂文化探究及其數字化保護構想[D].貴陽:貴州大學,2016.
[4] ?李榮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J].中國文化研究,2015,(8).
[5] ?王曉光,金秀坊.數字出版何去何從——2017年數字出版研究綜述[J].出版廣角,2018,(2).
[6] ?黃先蓉,程夢瑤.傳承與突破:2017年出版傳媒業政策法規盤點[J].出版廣角,2018,(2).
[7] ?彭茵.人工智能時代媒體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對策及展望[J].湖南包裝,2018,(2).
[8] ?吳魁,郭明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景觀文化民族認同感的融合[J].湖南包裝,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