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棟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生鮮果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我國新舊動能轉化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蘋果產業如何在與“互聯網+”融合中蓬勃、健康發展成為廣泛關注的熱點。文章以棲霞蘋果產業發展為例,通過分析棲霞蘋果產業的發展現狀,探究在“互聯網+”背景下棲霞蘋果產業發展中的問題,為棲霞蘋果產業健康發展、轉型和升級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棲霞;蘋果產業;“互聯網+”;信息化建設;產業轉型
一、引言
“互聯網+農業”是將互聯網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云平臺等信息技術,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消費體系,打造精準化生產、網絡化銷售、便捷化流通的農業產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是我國一種“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互聯網+農業”利用互聯網產生示范帶動效應,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顯著提升。
本文以棲霞為例,通過研究近年蘋果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分析制約蘋果產業發展的因素,為煙臺蘋果產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蓬勃發展、轉型和升級提供對策。
二、棲霞蘋果產業現狀分析
(一)優勢分析
1. 地理條件優越
棲霞地理條件優越,地勢平坦,沿海地區以平原為主,無高山阻擋,利于濕潤氣流深入內陸,為蘋果生長提供所需的充足的降水。棲霞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3℃,無霜期平均207天,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光照時間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養分豐富,優越自然環境造就了棲霞蘋果良好的口感。
2. 產業蓬勃發展
從蘋果種植時間來看,自19世紀70年代年開始引種栽植蘋果開始,棲霞蘋果已有130余年的栽培歷史,在百余年的種植實踐中,廣大果農著力創新種植技術,并且不斷積累經驗,總結出蘋果增產和修剪的先進技術,對我國果樹生產技術的革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果園管理水平在全國遙遙領先。從蘋果產量來看,2016年山東省蘋果總產量為9781255噸,煙臺的蘋果產量就達到了4813270噸,煙臺蘋果產量占全省蘋果產量的49.2%;同年,棲霞蘋果產量為1833684噸,占煙臺市蘋果產量的38.1%,占全省蘋果產量的18.7%。
3. 市場持續復蘇
近年來,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滯后性,國外市場對蘋果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導致了我國蘋果出口歐盟地區數量的急速下降,而東盟和北美占據了更大的蘋果需求市場份額。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東盟自貿區”發展的不斷深入,東盟地區對我國蘋果的進口量與日俱增;在北美地區,隨著美國經濟的緩慢復蘇,以及中美在長達十七年的蘋果進出口談判上達成了一致,使得煙臺蘋果順利進入了美國市場,從而拉動了國際市場對我國蘋果的需求。
(二)劣勢分析
1. 農村互聯網普及程度低
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自2012年來,我國農村網民人數持續增長,截至2017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總數為2.07億人,占全國網民總數的27%,同比增長4.0%。雖然近年來農村網民人數增長勢頭良好,但是已經出現逐漸放緩的跡象。另外,由于農村教育水平明顯低于城市,多數人對互聯網了解有限,而且農村互聯網配套設施的落后,也導致了“互聯網+蘋果產業”的發展受到一定阻礙。
2. 果農專業技能缺失
“新農人” 是互聯網化的農業發展層次加深而催生出的一個新概念。“新農人”指的是以互聯網為工具,從事農業生產、服務、流通的人,其核心就是“互聯網+農業”。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盡管掌握了部分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能,但是相比較“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對“新農人”的要求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根據調查,棲霞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3.4%,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為36.7%,受過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正是由于專業技術水平不足以及對互聯網了解的薄弱,棲霞果農缺乏直接與市場接軌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薄弱,導致無法從產業鏈的末端走向前臺。
3. 農業數據庫落后
“互聯網+”和蘋果產業的融合,就是要運用信息化手段與蘋果產業的全面融合,以構建現代化農業的生產和經營體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果農對農業信息化認識存在偏差,對農業信息化的內涵不甚理解,也就無法真正認識到加速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戰略意義,以及信息化對繁榮農村經濟、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重要性。有調查指出,我國記錄農業生產及產業結構的信息的方式主要集中于紙質記錄。這導致我國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落后的地位,由于信息容量的缺乏,從而難以從大數據的角度為我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給予準確和專業的指導。
三、“互聯網+”背景下,棲霞蘋果產業發展策略
(一)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使“互聯網+農業”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引擎作用,應逐步有序地推進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注意區域聯動,避免一哄而上。建立綜合監管機構,強化網絡監管,保障網絡安全,完善農業信息鏈,健全農業信息系統。政府要創造信息化農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強化和完善農村信息化發展的支撐與保障體系,通過優化信息化發展的制度環境,引導全社會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為“互聯網+”與蘋果產業的融合夯實基礎。
(二)著力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
由于我國“互聯網+農業”領域較為落后,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并不健全,導致了“互聯網+農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出現了大面積的缺口,因此,必須借助互聯網發展的良好契機著力打造新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首先,地方政府可與相關高校建立合作平臺,通過農業實踐和科學理論的一體化建設,聯系當地蘋果產業發展實際,培養符合實際需求的專業化人才。其次,通過引進高端人才,創新經營方式,對相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實現“互聯網+蘋果產業”生產方式的專業化。最后,加強宣傳引導,營造“互聯網+蘋果”的時代氛圍,促使新一代知識分子投入到當地農業建設當中。
(三)以信息共享平臺為紐帶,創新產品營銷模式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如何轉變傳統蘋果營銷方式來滿足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也是從業人員應當關注的焦點。由于蘋果產業發展商品化程度高,市場競爭激烈,需要大批具有專業技術水平的高端人才,所以應注重優勢資源的把握,以人才為基礎,信息化為紐帶,促進信息化與蘋果產業一體化建設,促進產業資源和市場資源匹配,加強蘋果產業發展信息、透明互通,及時向市場反饋產業發展的關鍵信息,有效促進蘋果市場中的信息平衡。
參考文獻:
[1]王艷華.“互聯網+農業”開啟中國農業升級新模式[J].人民論壇,2015(23).
[2]程奎文.“互聯網+農業”助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5(06).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20).
[4]山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山東省統計年鑒2017[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5]阿里研究院.2014年中國新農人研究報告[R].2015
[6]羅其友,高明杰,張晴,唐曲.我國農業區域協調度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06).
[7]馬祥建,戴暉.“互聯網+農業”是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J].農業科技管理,2017(02).
[8]王海飛.信息化視角下我國農業轉型與發展探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6(05).
[9]汪金峰,宮利影.互聯網農業語境下的新農人發展探析[J].當代經濟,2015(24).
(作者單位:山東省棲霞市經濟責任審計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