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萬松
摘要:國有企業重組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種常見現象,關系到企業轉型、體制改革等特殊問題,具有我國鮮明的經濟特色,但是在重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財務風險,可能影響企業的經營。因此,需要對重組中的財務風險進行識別,并分析風險產生的一系列原由,最終提出規避方案,以此為我國國企的重組活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國有企業;重組;財務風險;規避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依據我國經濟發展趨勢,未來一段時間內,國企仍將繼續重組任務,并且依靠并購、重組等手段,不斷實現企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優化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經營和生產效率。然而目前看來,在行業背景和社會發展步伐雙重影響下,國企在重組的過程中,仍舊需要對各種風險進行科學預防,以提高重組效能,并且通過合理規避風險的辦法,積累大量發展經驗,為未來企業實現突破奠定基礎。
一、財務風險種類
將國企重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重組前、中間環節和重組后,每個階段所產生的風險不同。
(一)重組前的風險
在重組之前,企業對并購對象的實際情況掌握不足,例如實際經營狀況、資金運作和短缺情況、債務信息數據、實際擁有資產和份額比例等,實施重組的一方難以掌握全面、真實和詳細的信息,導致在前期預判時過多承擔了風險,或者是對于一些隱含的風險識別不到位,導致實際財務付出與預期額度差距過大。一方面表現為企業在估值環節存在較大風險隱患,即企業由于信息不完整,對預期價值和風險比值判斷失真,導致預算和重組計劃制定出現偏差,進而阻礙了重組工作的進展,且不能在預定方案下獲得收效,甚至由于突增的問題出現財務窘境。另一方面,企業重組前的估值和預判方案失調,導致季度甚至年度預算和決算問題滋生,期間收支和績效出現較大出入,影響企業經營成果,導致本企業出現經營不善的錯誤診斷。而如果社會經濟環境發生變化,企業本身就受局限的財務狀況影響,抗風險能力更低,可能出現惡性循環,最終直接影響企業長期經營發展。
(二)中間環節風險
中間環節主要包含了:融資風險,即企業在重組中使用的融資辦法和融資渠道存在問題,導致資金供給和使用成本過高,例如通過并購的形式進行重組的,企業原本的支付能力不足,或者是因為支付完成后后續活動資金欠缺,因此需要通過舉債、拆借等形式進行融資,由于獲得的第三方資金支持一般還會有利息存在,由此產生了本金之外的溢出債務,而一旦后期企業難以定期定額清償債務,則可能直接阻礙企業正常運營,甚至于破產,就算能夠清償債務,也會因為短期內內部可用資金周轉額降低而導致企業在經營計劃上受到極大限制,阻礙預期效益的實現。通過有償出讓企業資產等其他方式融資的,可能會因為市場價格、受讓方支付方式和實際支付能力等出現各種融資效率低下的風險。資金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如果出現短期乃至于長期資金周轉局促,都會造成企業發展和生產力下降,從而影響企業整體財務狀況,嚴重時導致企業面臨破產倒閉風險。
(三)完成后的風險
重組基本程序之后,面臨的是企業整合階段,常見的就是因為前期隱含風險,由于重組原因接手相應信息,最終變得明了化,加劇了重組后企業的財務壓力。例如:并購之前被并購企業出于各種原因,隱瞞了一些企業債務和經營不善問題(債務過高、市場份額過低、技術設備過差、人員配置不合理等),這些因素又直接影響重組后企業的開支和收入,造成收支兩端差距過大,在重組后的整合階段,由于接手企業掌握了這一系列的信息,才真正了解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要想采取辦法及時補救,就必然會再次面臨財務投入。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清償風險,即對隱含債務、稅務的清償;文化風險,即原始企業文化制度與重組后企業文化制度的差異性,會直接影響重組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二、財務風險產生的緣由
(一)內部原因
人力資源是企業的動力,所有的企業事務均依參與管理和生產的人員綜合素質決定成敗,產生企業重組的財務風險,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不足導致的,一是參與管理和執行重組的人員主觀意識和專業能力薄弱,不能全面認識到財務風險的重要性,且不能從原始企業的日常信息數據中辨識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因而放任了風險的存在,忽略了價值估算的方向。二是缺少了專業人員配置,例如會計類、法律類、管理類的人才不健全,導致在某些方面上缺少專業的眼光和判定標準。此外,企業內部財務資源也是導致財務風險的直接原因,由于企業自身財務狀況欠佳,在力所不能及的條件下勉強完成重組,導致企業直接承擔財務風險也是可以預見的。加上企業重組后經營范圍和規模的調整,投資方向可能與原來的方向不同,缺少相應的經驗和決策能力,也會導致后期收益不足,而企業文化因重組發生變化,內部環境中各個部門和員工是否能快速適應,從而發揮本職功能也是值得思考的。
(二)外部原因
重點在于其一,并購的動因并非由于市場經濟的完全主導,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政治能力的干預,雖然在大方向是良性的干預,但是這種普遍性的影響,可能導致對國企重組中局部問題的忽視,或者是操之過急,從而導致企業在重組時只重視重組任務的完成,而缺乏對重組目標和細節的把控。其二在企業并購重組過程中,被并購的一方也有可能因為不想被“揭短”,而隱瞞一些信息,如此信息不對等的條件下,投資方極容易出現錯誤預判,從而制定與實際背離的重組計劃,這實際上是由于社會環境中誠信系數不足導致的。
三、規避方案
研究國企重組中的各種風險和規避辦法,實際上就是保證企業生存、發展、升華的有效途徑。應當根據當前國企常見重組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制定規避辦法。
(一)價值評估風險規避
評估是企業重組的關鍵項目,對應重組活動所需要的財務資金投入應當做到風險與投入對等,因此必須在交易、成本基數上進行首輪控制。首先是要分析企業的實際狀況,對企業所掌握的資源和財務、經營狀況等進行綜合把握,根據企業的戰略計劃制定重組方向,并對重組項目進行評估在多套計劃中找出符合成本要求的方案,以最優化為原則。在分析評估過程中,著重使用財務分析辦法,對企業和目標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科學評價,制定整個過程下的財務風險估算表,模擬分析可能產生的一切風險,并針對性的制定應急措施。
(二)融資風險規避
融資建立在企業現有財務狀況的基礎上,并結合預期風險和收益綜合制定融資方案,對于融資方案中規避風險能力較差或者是抗風險能力較差的方案,謹慎或直接不予使用。一方面是要選擇適合的融資方式,企業需要提前制定重組預算方案,要確保融資前后資金的可操作性,避免財務極限帶來的壓力,其中由于預期成本與實際成本存在一定的出入,特別是重組程序耗時增加,因而需要合理考慮這段時間內的實際成本,盡可能選擇成本低而效率高的融資方式,且可緩沖周期相對較長。另一方面,考慮企業資金運作和流通環節的壓力,在支付時應當進行風險規避,需注意單一支付方式盡量少用的辦法,采用多種方式并重來完成靈活支付方案,其中尤其是現金支付可能直接導致企業財務緊缺,因此尤其要注意減少使用。
(三)重組后風險規避
重組之后的整合和經營,關系到企業最終重組行為的實際效益。在投資經營方面,需要在經營前再次確認重組后的經營方案,確保企業有能力、有條件實施經營項目,對經營項目的預期收益和市場價值進行保值估算,投資效益最大化是首要原則。在整合之后,需要快速建立配套的財務管理和企業運營制度,實現資源的快速調配和優化配置,通過財務系統監管企業初期運行狀況,同時提高財務人員素質,實現專業化管理,提升企業競爭力。快速整頓內部秩序,建立起以企業經營管理為核心的文化基礎,調動各部門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制定并嚴格實施企業預算和決算方案。
四、總結
國有企業在重組的過程中,其各類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而財務風險在眾多風險中最為重要,直接關系到企業重組后的經營和發展前景。國企重組中財務風險的誘因較多,包含了制度、意識、人力、政策等多個方面,單一一個方面對財務風險的影響都相當大,因此必須進行細化分析,設定針對性的規避方案。只有做好重組中財務風險的有效防范,才能夠減少重組過程中及重組之后的其他問題,給企業發展營造良性環境,確保企業戰略計劃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周衛平.國有企業重組的相關問題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5(33).
[2]毛曉菲.淺析國有企業重組后全面預算管理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5(22).
[3]林軍.國有企業重組中的財務問題研究[J].財政監督,2011(23).
(作者單位:中交隧道局電氣化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