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是一種文體,用以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語言是新聞傳播信息的載體,新聞通過用準確、簡練、具體的語言進行信息傳播。語言表述的精彩和準確能夠吸引人么對該新聞的關注,也因此,漢語言文學對新聞寫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漢語言文學寫作基礎對新聞的作用加以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寫作;新聞;作用
作者簡介:張園園(1981.8-),女,漢族,河南濮陽人,碩士,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2
引言:
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新聞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媒介可以在全球范圍內(nèi)迅速傳播。社會民眾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每天接觸大量新聞信,一旦新聞語言用詞不當,不僅可能會對群眾產(chǎn)生誤導,讓群眾無法獲得最真實有效信息,也會因為不當信息的傳遞,誘導影響青少年。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漢語言文學在新聞寫作中的基礎作用,力求讓新聞更準確更精彩。
一、漢語語言基礎與新聞寫作
新聞必須真實準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利用精準、細致的語言把事實真相高度還原,讓群眾掌握最真實最即時的信息。新聞寫作的基礎是語言,從材料的搜集到主主題的確立以新聞視角的選取,都需要依靠語言來進行準確、精彩的表達。一個好的新聞,不僅用詞準確、內(nèi)容精彩、還特要能夠吸引人讀下去,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者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語言進行加工,是語言優(yōu)美精彩,與此同時,這也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漢語言文學寫作的基礎。
二、漢語言寫作對新聞的傳播有促進作用
(一)適當成語的使用有利于新聞的傳播
漢語言文學起源于民眾,也被民眾在交流、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等方面廣泛使用。所以在對漢語言應用方面要格外注意,我們可以適當用成語和俗語與新聞相結合。成語很多是從歷史典故演化來的,沿用至今,并且由于其言簡意賅的作用,不論是文學作品中還是新聞中都可以適當使用,以此增加文章的可閱讀性以及方便人們閱讀理解。四字成語的使用可以時新聞內(nèi)容更富有震撼力藝術性更強,我們也可以利用成語的反義,精巧細致的構思,為他賦予新的含義,加深讀者的印象。比如《按“鬧”分配》這則新聞,它主要講的是在城鎮(zhèn)發(fā)展快速的背景下,民眾對拆遷補償不滿意造勢鬧糾紛的事情,開發(fā)商為了降低不利影響加快拆遷進展,制定的拆遷補償按“鬧”分配,鬧的多的得到的賠償相應也多。看到這個標題,我們最先想到的是常用的按勞分配,讀者就會深思,按勞分配知道他的內(nèi)涵,那按“鬧”又是如何能讓,就會吸引讀者讀下去,與此同時也因為這樣新引人的標題,其傳播速度將會加快。我們可以根據(jù)新聞內(nèi)容適時運用成語倒裝的形式,對主題進行深化。
(二)俗語與新聞聯(lián)手,可增強閱讀性
在人民群眾當中流傳廣泛且使用較多的,俗語首當其沖。俗語因為其比擬手法的多樣化運用以及獨到的幽默風格并且在表達上通俗易懂簡約又簡單,所以,可以在新聞內(nèi)容中適當使用成語,來增加新聞的趣味性以及可閱讀性。形簡意深的俗語可以給新聞增加生動性,也會會使得新聞內(nèi)容更具有直觀性以及更加新引人。比如《好酒也怕巷子深》,這樣的標題推陳出新,與以往大家所認識到的好酒不怕巷子深相反,容易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進而一探究竟。俗語是漢語言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勞動人民通過生活實踐長期積累下來的,其往往通俗易懂且又蘊含人生哲理。簡簡單單的一個俗語的運用,這個新聞就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所以,在新聞內(nèi)容我們可以依據(jù)實際情況適當運用俗語,增加其可閱讀性和趣味性,進而提升其閱讀量以及加快其傳播速度。
(三)修辭手法與新聞有機結合
在淵遠流傳的中國傳統(tǒng)通文化中,給國人乃至世界留下了很多文學瑰寶。而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法一直在漢語言寫作中被沿用至今。在新聞中我們也可以根據(jù)新聞內(nèi)容進行合理運用。比喻可以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形象生動可以使嚴謹?shù)男侣勎恼略鎏砩鷦有浴@纾谛侣勎恼吕锝?jīng)常會把商機比做成下金蛋。也可以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來增添文章的對稱美,給新聞增添美感。
(四)準確漢語言的運用,可增加新聞的嚴謹性
在新聞寫作當中,我們必須運用精準的漢語言以保證新聞內(nèi)容的準確性以及嚴謹性。在新聞語言的運用上要簡潔精準,不夸張符貼近事實,以此讓新聞內(nèi)容得以凈化,并且能夠讓讀者領略文章精神要義。在新聞語言的選用上一定要嚴格把關,保持其準確性以及嚴謹性,以期在復雜的語言環(huán)境下使新聞語義表達準確無誤沒有歧義,避免誤對讀產(chǎn)生錯誤的引導,要利用準確的語言給讀者呈現(xiàn)積極健康嚴謹?shù)膬?nèi)容,以此正確的引導民眾思想。
現(xiàn)今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使用非常廣泛,其言論自由又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使得網(wǎng)民更愿意利用此平臺發(fā)表言論。但是,也由于網(wǎng)絡平臺的隱蔽性使得很多民眾言論過激、甚至網(wǎng)絡暴力層出不窮。而部分新聞工作者為了吸引人眼球賺取流量,不惜對新聞進行過分夸大和渲染,。這樣的新聞往往容易造成對民眾的誤導,以及對正確信息的判斷,從而產(chǎn)生一些負面危害,有的甚至會危及生命以及引起民眾恐慌。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確保新聞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以保證新聞的真實客觀。并且,運用準確的語言,可以對群眾在語言習慣使用上產(chǎn)生積極影響。
三、漢語言在新聞寫作中的合理運用
(一)注重語言的敏感性以及準確性
新聞寫作的嚴謹性準確性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漢語言的合理運用。在寫作過程中不可以出現(xiàn)語法錯誤,用詞也要準確合理,符合語境。漢語言流傳至今,雖然豐富多變但是有其獨特語法運用規(guī)律。當前,我國群眾在言語表達上語病較多,表達能力有限,漢語寫作水平整體不高。新聞語言額準確運用,可以培養(yǎng)讀者的閱讀習慣,以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群眾對規(guī)范性用語的運用以及規(guī)范語句的積累。所以,作為新聞媒體人,必須重視漢語言寫作在新聞寫作中的合理運用。
(二)確保新聞原創(chuàng)性靈活運用漢語言
新聞是對事實真相的報道,是最準確信息的傳播載體,在新聞寫作過程中既是對事實的還原也是一種原始性的創(chuàng)作,在這種創(chuàng)作中新聞編輯者要擁有獨特的視角,并且在文中體現(xiàn)自己的觀點,而這就需要新聞編輯者能夠靈活的運用漢語言。新聞工作者在撰稿過程中需要使用全新詞匯,避免使用頻率過高的詞匯,以求讀者不會失去閱讀興趣。在素材的選用上,不能單一泛泛,要選擇豐富的素材,以此增加新聞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可閱讀性,并且對群眾產(chǎn)生積極影響。新聞工作者,要不斷豐富提高自己,拓展語言使用區(qū)間,有意識的增加自己的漢語詞匯量,學會在新聞寫作中更靈活的使用漢語言,以增加新聞的原創(chuàng)性。
(三)漢語文學風格融入
為了保證新聞的可閱讀性,在新聞內(nèi)容符合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可以把漢語言文學風格等納入其中,使真實準確的新聞再填生動與美感,避免在過去新聞由于過于呆板老套而使群眾興趣缺缺,我們可以利用靈活的漢語言加入文學元素豐富其內(nèi)涵,使文章更生動以此吸引群眾的視線,獲取更多的關注。想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寫出優(yōu)質(zhì)的稿件,同時還要具備較高的漢語文學素養(yǎng),并且能夠把新聞和文學元素有機結合。
我國的古代文學作品,是作者們智慧的凝聚,新聞工作者吸取文學作品中的精華,合理的運用到新聞寫作中。像《春秋》《史記》《資治通鑒》等,對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軍事等真實準確的記錄,新聞工作者可以多多通讀,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學習這些文學做中語言的運用。新聞工作者在平時要注意詞匯量的拓展,也要注意閱讀量的積累,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在保證撰寫稿件的真實性的同時,還要融入不同的風格,增強新聞的可閱讀性,以及在新聞寫作上增加創(chuàng)新型,加快新聞的傳播速度以及加大新聞的影響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寫作基礎對新聞寫作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從漢語言文學寫作對新聞寫作的作用以及在新聞寫作中如何運用漢語言兩方面進行的分析研究。我們在新聞寫作過程中要注意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同時也要靈活運用語言,可以依據(jù)寫作素材,合理使用成語、俗語、修辭手法,也可以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加入漢語言文學元素,增加新聞寫作的可閱讀性以及原創(chuàng)性。以期能夠增加新聞作品的傳播速度,以及在傳播過程中產(chǎn)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譚蔚之. 淺談漢語言文學與新聞寫作[J]. 中國培訓,2017(04):264+266.
[2]高曉玲. 新聞寫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新聞方向)學生新聞寫作實踐為例[J]. 甘肅科技,2010,26(17):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