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雅
摘 要:本文通過一幅畫的審美體驗,提高孩子們對美的欣賞和認知。讓孩子們了解和掌握欣賞的方法,并從中得到啟發,將此方法靈活運用到其它的藝術作品賞析中,提高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強化孩子們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關鍵詞:審美體驗;美術實踐教學;合作;體驗成功
一、問題的提出:
在美術活動中,欣賞是一個重要的活動環節,它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活動,是人們在接受美術作品過程中經過玩味、嘗試、領略產生喜悅情感的過程。
隨著美術教學的深入,我越來越認識到欣賞環節在校外美術教學的重要性,它應該是培養孩子們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現代美術教育觀越來越提倡對學生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的培養,崇尚有個性地自由表現與創造。
二、教育職能部門的態度
藝術素質教育在當下已成為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藝術素質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都具有深遠意義。
教育部最新通知:全面支持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學科在國家政策層面得到肯定,為推動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工作,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等三個文件,通過開展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美育的改革和發展,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三、國內外教育現狀
現階段,從小給孩子的藝術課程一直是歐美國家相當重視的科目。為了提高整體教育質量,美國在1994年專門制定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National core arts standards),孩子學藝術不會只拘泥于技法,而是從小就被鼓勵了解藝術史,廣泛接觸藝術作品,參加藝術實踐活動,一到假日就到廣場和藝術愛好者交流,一起尋找美、體驗美、創造美、感受美。而在我們國內大部分美術教育課程安排上,大都照本宣科,重視造型、色彩的培養,而忽略了欣賞的重要性。
四、以《格爾尼卡》為例解決問題
(一)課前準備——尋找適合的作品
一次陪女兒在圖書館看兒童讀物的時候,我很偶然的發現了這樣一本書,《格爾尼卡—畢加索對故國之愛》,我想以這本書作為契機為孩子們的藝術學習開啟另外一道門。
畢加索可以說是抽象藝術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了,許多孩子一提到抽象藝術立刻反應的感受就是看不懂,畢加索雖然熱衷于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并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自己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p>
(二)教學過程——《格爾尼卡》的賞析和初探
1.初識《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畢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它用象征性的藝術手法對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納粹空軍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殺害數千無辜平民百姓的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于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抗議。他此畫的對于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征含義,稱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2.解讀《格爾尼卡》
(1)畫家想表達的情緒和思想。什么樣的契機讓畢加索畫了《格爾尼卡》,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在繪畫主題和藝術表現中的作用,分局部細節解讀《格爾尼卡》。
(2)從表現手法上給孩子們帶來了啟發和更多的藝術聯想。抽象畫的源起,把平面表達變成了立體,前所未有的觀察方式,在另一種情感中看到比現實更真實的一切——也就是象征和暗示的繪畫手法。
“立體主義”表現手法: 打散——疊加、 拼貼、 重組。立體主義是前衛藝術運動的一個流派,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
畢加索仍然采用了立體主義剪貼畫的藝術語言。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于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3.讀懂《格爾尼卡》
培養學生對繪畫的理解能力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課堂實際教學,二是通過廣泛的欣賞活動。長期以來,由于教學條件所限,我們的教學模式大部分都是大班授課模式,又因授課時量所局限,美術課堂教學主要以分析結構和色彩為主。雖然學生的繪畫技法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對繪畫作品本身的理解只注重于畫面本身的結構分析,所以學生只學了許多技法規則,而沒有理解畫家本身的情感抒發和探究,自然也無從談培養及提高學生的繪畫理解能力。
詳細解說每一個小細節,解決孩子們的疑問,公牛象征強暴,受傷的馬象征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征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后。
畢加索還畫了一只鳥,筆直地站著,它在高聲長唱,它站在陰影中,仿佛要告訴我們什么,然而,誰能夠聽懂鳥兒無聲的鳴叫?
課后,我的學生告訴我,老師,我知道那只鳥再說什么,它在對我們喊著:本該涂成藍色的天空被太多的烏云遮住了,這感覺實在太悲傷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痛太多了。我說:“和平萬歲!”
4.重現《格爾尼卡》
孩子們能夠理解格爾尼卡帶來的藝術啟迪和給我們的警示,在重現《格爾尼卡》的過程中,24個人拆分一張作品,學生通過理解拆分繪制的小作品在最后的時刻合成一張完整的作品,繪制過程中有了充分的欣賞和理解,細致分析自己的那一部分有什么故事,并將自己的理解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我們運用了鉛筆和炭筆炭條在16開白紙上進行臨摹繪制,各部分完成后拼貼整幅作品,最后組成完整作品的時刻,孩子們和我都很開心,合作后的成功體驗在成長中是不言而喻的。
總之,藝術教育并不是要孩子們成為多著名的學者、畫家,而是提高孩子們對美的欣賞和認知,通過對《格爾尼卡》這都畫作的深入探究,掌握了欣賞的方法和角度,有了自己的理解并能靈活運用到其它的藝術作品賞析中,更好的促進了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強化了學生們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與公正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