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波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這句話充分表明了創新的重要性。而教學階段作為學生人生“三觀”樹立的關鍵階段,在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創新意識較為重要。本文將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創新意識培養原則及目標、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創新意識培訓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了加強創新意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創新意識;高中歷史教學;培養;研究
歷史作為一門啟發性、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是學術界普遍認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高效載體,但是從當前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能力的情況來看,總體仍舊有著較大提升空間,因此,對加強創新意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進行研究有著較為重要意義。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創新意識培養原則及目標
(一)培養原則
歷史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最為明顯的特點是其有著較強的嚴謹性。因此,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時需遵循兩個方面的原則,其一是應當在給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通過歷史實現對學生思想的正確引導;其二是應當遵循歷史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人格的培樹,可以將課堂教學作為基本依托,通過走訪、調研、參觀等方式,將與歷史課程相關的教學內容,引入到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中。
(二)培養目標
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要目標為提升學生創新素質。其一為讓學生想創新、愛創新,創新意識就是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其二就是引導學生敢于創新,通過歷史課程學習,能夠結合人文等方面知識,形成穩定的創新人格,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望與過硬的自學能力。其三為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在歷史課程中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能夠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
二、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創意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位置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從當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情況來看,灌輸式教學模式仍舊普遍存在,教師劃重點,學生背重點的教師方式普遍存在。教師在整個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仍舊處于主體位置,學生仍舊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長期處于該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就會進入到僅僅聽教師講授的“閉合循環”當中,自身思維也會非常僵化,更別談創新能力培養。
(二)教學考評體系老化
國內高考模式對于高中階段教學方式及內容有著導向性的影響。從當前高中歷史考評體系與考核方式來看,考核仍舊以傳統的“死記硬背”即可,學生通過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就能夠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并不需要多高的創新能力。特別是當前國內高考壓力較大,高中所學知識較多且面廣,多數學生往往只會完成教師所要求的“規定動作”,對于創新等“自選動作”沒有充足的精力。
(三)高中歷史教學思想觀念與教學手段較為滯后
從當前高中歷史教學情況來看,很多地區高中歷史仍舊停留于上世紀教學階段,歷史課程作為“副科”的理念仍舊較為盛行,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歷史課程也存在一定程度上“隨意壓縮與調整”的情況。同時,一些新興的教學設備,例如:多媒體設備等雖然已經普及,但是從現實應用情況來看,很多仍舊處于初級的開發階段,特別是對于一些老教師,這種情況更為普遍,在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下,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是較為困難的。
三、加強創新意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出良好的創新氛圍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才是整個教學的中心,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更是如此。在具體實施時,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提升學生自信心,讓學生敢于發言。學生在歷史課堂上不敢發言,多數情況下是由于自身的發言得不到教師的認可,導致自己沒有自信,因此,提升學生信心,讓學生敢于發言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第一步。在具體教師時,教師應當特別注意保護學生自信心,對于學生表達自身對于某些歷史的觀點時,均應當秉持鼓勵的態度,特別是當學生表達的較為離譜時,也應當讓學生將自身觀點充分表達出來,對于一些開放性的話題更應當如此,這對于學生敞開心扉,大膽表示自身的觀點非常關鍵。
2.保護學生好奇心,讓學生樂于發言。眾多研究表明,學生好奇心與其創新能力呈正相關關系。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時,對于學生的好奇心應當注意保護,尤其是學生提出的一些超過課本的知識,這些均是學生好奇心的表現,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時切忌“一棒子打死”,而應當與學生充分交流,逐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對學生的質疑給予充分鼓勵,學生才會更加樂于與教師進行交流,思維的活躍性才會更強,發散性才會更好,創新意識才會越積越厚。
3.激發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輕松發言。教育質量高度與學生是否能夠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有著直接的關系,只有學生真正參與進來,才能更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一言堂”模式,多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讓學生成為整個課堂的主角,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多提出一些挑戰性較強的問題,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討論,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逐步自我梳理自身的思維,整個問題必然會逐步解決。
(二)為學生創設情境,提升學生創新思維
1.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與學生現實有著較遠距離,因此,在歷史課程教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體會到真實的歷史存在,這對于學生更好立足實際,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非常關鍵。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課本中涉及到的相關歷史問題,通過視頻、圖片、聲音等方式展現給學生。此外,若條件允許,可帶領學生到歷史古跡、博物館等參觀學習,讓學生“身臨其境”,接觸到真正的歷史。
2.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樹立問題意識、增強問題導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一步。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課程教學時,應當注重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從兩方面入手,其一,設置“懸念式”問題情境,也就是多數學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問題,為學生留有“懸念”,從而有效調動起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索的動力。其二,為學生搭建“探究式”問題情境,在學生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設置一些層層深入、相互關聯且探索性較高的題目,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主動深入去分析、發現、探究及最終創新性解決問題。
(三)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這句話充分表示出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質疑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歷史教學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多問學生幾個“為什么”,讓學生多主動回答出幾個“是什么”。
1.注重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獨立思考是引導學生養成質疑習慣的基礎。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發現的問題,教師不應當馬上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的答案,甚至教師可以適當的有意出現一些問題,讓學生主動指出來。此外,教師可以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在課前均需提出一個或者兩個問題讓其他組進行解答,最終答案由提出組進行解答,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入性,同時也有利于增強班級內部的互動效果,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整個高中歷史教學的效果也會大幅度提升。
2.注重將開放式問題引入到課堂。開放性問題是提升學生思維發散程度重要方式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開放性問題并沒有一個固定答案,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時能夠自圓其說即可。這種方法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課前做好充足的備課工作,對于設置的開放性題目可能涉及到的相關方面,應當能夠充分了解,這對于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較為關鍵。
四、結語
綜上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全面增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非常關鍵。教師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秉持正確的教學培養原則,設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確保高效利用高中歷史課程這個平臺,為國家培養出新時代高素質創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龍. 新史觀與高中歷史教學——兼談《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課的教學設計[J].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6(05):79-81.
[2]張敬俠,楊鳳英,武華,常川海,潘建貞. 立足學科基礎 關注核心素養 促進學生發展——2017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題評析及對高中歷史教學的導向[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17):60-62.
[3]褚志麗. 注重體驗,促進理解——淺析體驗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J]. 中學課程資源,2014(11):31-32.
[4]秦東興. 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愛國情感和國際意識轉變研究——以遼寧省和吉林省高中為例[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2(02):70-7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