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利武 李清芳 農彩梅 黃曉燕
摘 要:異地扶貧搬遷是解決山區貧困人口的治本之策。處在邊遠山區的貧困地區因氣候高寒,災害頻繁,交通不便,生態惡化等客觀因素阻滯了農村的進一步發展,也成為國家精準扶貧的最大障礙。為更好解決這些問題,異地搬遷扶貧是改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實現人口再分布,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本文以廣西自治區那坡縣異地搬遷扶貧為例,探討偏遠山區貧困農民異地搬遷過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困境。
關鍵詞:精準扶貧;異地搬遷;廣西
一、那坡縣異地扶貧搬遷情況
那坡縣地處祖國南疆,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邊陲,是廣西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相連的沿邊縣之一,國境線長達207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5°31′35″-106°06′56″;北緯22°54′56″-23°31′46″,面積2231.08平方公里。東及東北部與靖西縣相連,南及西南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高平、河江兩省接界,西及西北部與云南省富寧縣接壤。東從坡荷鄉照陽關起,西至百都鄉白云山止,橫寬直線距離38公里;南自平孟鎮湯那山起,北至城廂鎮卡臘山止,縱長直線距離67公里。
二、地方政府的搬遷措施
首先,明確指導思想。首先,準確把握政策支持方向。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市堅決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根據通知精神,科學謀劃布局,利用城市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支持,全面推進我縣精準扶貧工作。其次,發揮政策集聚效應。以自治區人民政府全力支持脫貧攻堅的若干措施為基礎,綜合運用項目用地保障,城鄉增減掛鉤、易地扶貧搬遷等優惠政策,整合各項資源資金、技術投入等。第三,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維護群眾利益,以發展好當地農民群眾土地權益為出發點,切實把各保障工作抓細、抓實,使城鄉統籌發展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真正惠及廣大群眾。
其次,加強政府引導與村民自主選擇相結合。廣西那坡縣位于紅色革命老區百色市,生態環境惡劣,耕地面積稀少,人均耕地不足0.6畝,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3%,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綜合治理與扶貧開發重點片區。受自然條件和地理條件限制,當地脫貧工作難度極大。政府多次組織人手進村入戶摸底了解村民對異地搬遷的認知情況。掌握村民的需求概況和數據,考慮到當地民風民俗、經濟條件、家庭人口結構等綜合因素,政府聯系深圳有關單位提供資金和技術分別在百色市郊區、那坡縣城郊、百都鄉附近和所在村四個區位組織實施異地搬遷工程。對于修好的房子,政府也根據不同情況不同價格與村民實際情況和需求之間協調,目的是讓村民享受滿意的住房條件。
以百色市片區為例,在對口幫扶單位深圳市的大力幫助下,百色市政府統籌協調,該項目選址于百色市百東新區南昆鐵路以北,經五路以東;總用地面積445畝(含深百大道、深圳路及深圳橋),總建筑面積31.07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3.82億元;主體工程于去年11月初開工建設。根據規劃,該小鎮將搬遷人口1萬人,建設安置住房2316套。主要建設22棟安置住房,配套教育(含幼兒園1所及九年一貫制小學初中1所)及商業5.18萬平方米,配套建設5條約5.33公里市政道路、1座197米跨越南昆雙線鐵路及百色大道橋梁。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3.38億元。政策性住房的價格也比較靈活,簡裝修后的樓房針對不同群體有不同的價格區間,貧困戶的定價為1600元每平米,貧困村的非貧困戶2800元每平米,小區配套設施齊全,有幼兒園小學和游樂健身設施。
三、實施異地搬遷的效果分析
首先,異地搬遷工程助力國家脫貧事業起到關鍵作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前貧困現狀已經不再是集中的貧困,而是分散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傷)、因學、因災致貧。貧困戶相對集中的片區,主要特點是自然和地理因素,具體表現為,自然環境惡劣,不利于農民種植養殖,或者自然災害頻發,對農民種植養殖造成巨大損失。因此,通過異地搬遷工程,有助于解決農民住宿環境,改善住宿條件。
其次,異地搬遷工程有助于轉移就業。實現轉移就業,找準貧困“病灶”是基礎。貧困人口,大多文化程度低、沒有一技之長,缺乏走出去的能力和視野。這既是致貧原因,又是就業“短板”。這就需要先摸清底數,準確掌握他們的就業意愿和能力,先補上強化技能這一課。異地搬遷過程中,農民面臨的必然要改變舊有的生活環境,比如遠離耕地,逐漸減弱了農民對耕地的依賴,解放了勞動力。政府使力,各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也要深入“挖潛”,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騰出一些公益性崗位接收貧困人口,保障他們長期穩定就業。政府對接收轉移就業人員的用工單位,可以通過減免稅收、購買服務等方式,調動他們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把轉移就業做實做深入。
第三,異地扶貧搬遷有助于集中勞動力資源,調動勞動力的積極性,為勞動力集中提供技術培訓,提升勞動效率。為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為城鄉勞動者提供統一、規范、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城鄉間公共就業服務可持續化、均等化,百色市積極對接深圳。統籌全市人社系統扎實推進各項就業扶貧工作舉措,著力抓好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深入實施貧困勞動力技能提升計劃,扎實做好在深貧困勞動力跟蹤服務,深入開展校校合作和兩后生技工教育,就業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也得到了廣西當地政府和貧困勞動力的肯定和認可。一年以來,市、區兩級人社部門共計舉辦招聘活動34場,新招來深貧困勞動力758人。百色、河池原已在深貧困勞動力共14557人均已實現跟蹤服務。舉辦各類就業培訓共38期,培訓貧困勞動力2503人次。我市公辦技工院校面向廣西百色河池貧困家庭學校實際招生90名。
四、異地搬遷的困境
首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異地搬遷后的就業問題。異地搬遷不是一個單一的政策,而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做好前期的配套服務的銜接問題,更要解決好村民入住以后的就業和收入問題。易地扶貧搬遷關鍵要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切實改變大山深處困難群眾的思想觀念,做好業態規劃,讓搬遷群眾有業可就,達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的;貧困村的產業扶貧要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發揮地方優勢,專注特色產品,切實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要將脫貧攻堅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加大力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其次,異地搬遷尤其是從農村轉到城鎮和城市的戶口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的規定:第十條公民遷出本戶口管轄區,由本人或者戶主在遷出前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遷出登記,領取遷移證件,注銷戶口。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準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公民遷往邊防地區,必須經過常住地縣、市、市轄區公安機關批準。第十三條公民遷移,從到達遷入地的時候起,城市在三日以內,農村在十日以內,由本人或者戶主持遷移證件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遷入登記,繳銷遷移證件。地方政府文件中并未對戶籍制度做進一步明確說明。從農村搬遷至城市是否需要遷移戶口,是否納入城市醫保和社保,是否和城市人口享受同樣政策待遇。在中國,戶籍制度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幾乎都跟戶籍制度相關。因此,對于異地搬遷工程的相關政策出臺應該做好配套政策的準確說明,把最準確的政策解釋給農民,并確保前后政策一致,讓農民對自己是否需要異地搬遷做出最后的決定且無后顧之憂。
第三,地方政府對國家大政方針和法律文件的解讀不夠準確,存在政策朝令夕改的問題,挫傷農民異地搬遷的積極性。作為民生工程的精準扶貧,每一項舉措都應該是以農民尤其是貧困戶的生計和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政策在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切實做好國家法律政策的準確解讀、論證分析和深入調研,以免造成政策前后不一致,挫傷農民積極性,甚至有損政府的公信力。以廣西某市為例,2017年落實異地搬遷計劃時,政府并未明確要求“一戶一宅”和“搬新房拆舊房”。某鄉鎮在向某村村民大力宣傳的時候默認為“可以先保留現有住房”,等落實好福利房以后再做決定。村民積極響應,報名農戶多達數十戶。然后地方政府臨時發出通知,要求必須“一戶一宅”和“買新房拆舊房”,并要求對已經報名農戶進行重新確認。村民尤其是報名村民全都放棄購房,并抱怨政府決策前后不一。
總之,異地搬遷作為扶貧攻堅的有力舉措,其本質依然是以人為本。按照“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的總體要求,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立足集鎮與中心村建設,按照“內聚外遷、梯度轉移”方式,采取整體搬遷與零星搬遷相結合、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保留原有生產資料與推進土地山林規模流轉相結合的辦法組織實施,力爭對符合搬遷條件的農戶基本實現“愿搬盡搬”。
參考文獻:
[1]那坡縣地理環境.那坡縣國土資源局,http://napo.gxdlr.gov.cn/detail.aspx?id=1329.
[2]那坡概況.那坡縣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napo.gov.cn/zjnp/1.html.
[3]新華網:百色“深圳小鎮”完成投資3億多元,http://www.gx.xinhuanet.com/2018-04/16/c_1122690952.htm.
[4]百色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百色市深圳小鎮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二期工程項目建議書的批復百發改地區〔2018〕2號,http://www.bsdrc.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48&id=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