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龍
摘 要:在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大力宣揚和推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促使學生具備優秀的品質和高尚的情操,則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所要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實際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專業的知識、精湛的技藝、崇高的職業素養,去引導和教育學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把握課程的內在規律,研讀新課標,靈活地運用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擁有較強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素養
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培養和提高,絕不是一個簡簡單
單、三言兩語、一次兩次的教學過程就能達成。需要廣大的一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根據學生的道德水平現狀,結合學生所學的教學內容,全面地解析和挖掘,在歷經長期反復的教學實踐后方能實現。然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由于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以及父母、爺爺奶奶的溺愛和嬌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在此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合在一起,把握新課標、時政熱點之間的關系,適當地滲透德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品格,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教學策略有以下幾點:
一、把握經典的至理名言,找尋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突破口
目前,教育部統編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正逐漸被各地區的初級中學所采納,其中的許多知識,尤其是至理名言,蘊含著無比深刻的人文素養和精神,不僅震懾力強,而且朗朗上口,深受學生的喜歡,其潛移默化地德育功效更是無以倫比的,有著無比的優越性和獨特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把握這些千古流傳的名言名句的內涵和實質,把其當做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促使學生自覺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并發揚光大,以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意義。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節課的內容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和感悟題目的主旨,更要對教材中的語句進行深入的分析,像“憂患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同時教師為了鞏固學生對這些思想的理解,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識記,長期以來,學生必然受受到高尚道德的熏陶,從而逐漸培養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啟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提高的大門
多媒體技術是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活躍課堂氣氛的關鍵性因素。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學生喜歡的生動畫面,成功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入課堂中,喚醒學生的思想情感,可以把教材中的靜態知識變為形象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對教學知識進行恰當的補充,借助鮮活的資料,打開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提升的大門。比如學生學習在《建設美麗中國》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或視頻,向學生展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狀況,以及面臨的嚴峻形勢,讓學生看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垃圾成山的污染現象,水龍頭長流不止的浪費現象,用活生生的事實,把學生帶入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境中,從而增強學生愛護、善待、尊重、美化大自然的思想情懷,促使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道德的教育。
三、發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促使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
教育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意識到教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把生活實踐中的教學資源挖掘出來,把生活背景納入教學中,以增強學生的親身體驗,做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完美融合。比如教師在講解《公民權利》這一課內容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身邊的實例,談一談生活實際中,憲法是如何保證公民的權利的,知道憲法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促使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高學生的法律觀念,然后上升到情感角度,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操,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充分體現知識的道德價值。
總的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始終是學生思想品德素養提高的重要科目,而課堂則是學生道德水平提高,以及優秀品質形成的主陣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積極地采用上述方式,把握教學中的有利時機,不適時宜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培養,拓寬教學渠道,完善和創新教學方法,潛心研究全新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強大育人功效,把課堂當作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場所,從而全面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更好、更快地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倩倩.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提高學生思想品德修養之我見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及注意之點[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2):104-105.
[2]李新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4):136-137.
[3]謝新華.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養助推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課程建設[J].考試周刊,2017(7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