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鋒 李娜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改革,稅收體制也因此與時俱進,“營改增”因其更適合國家發展的新形勢而被提上日程。2016年5月1日建筑業正式納入“營改增”范圍內以來,對我國建筑企業無論在稅負、成本和財務管理上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從建筑業“營改增”觀點出發,分析“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稅負影響,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營改增”;建筑企業;稅負
一、建筑業“營改增”的發展過程
2011年11月,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營改增”試點方案。2016年5月,建筑業作為最后一批“營改增”行業始正式運行,至此營業稅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與其他行業相比,建筑業“營改增”有著諸多難點。首先建筑業涉及面巨大,設計,人工,材料,運輸,環保等無一不與之相關;其次建筑產品占地面積大,周期長,固定性強;且由于建筑產品復雜多樣,各個不同,在管理和設計施工方面可復制性極低,很難出現格式化管理。
二、“營改增”對我國建筑企業稅負的影響
由于本身特點所致,“營改增”對建筑業有著正面和負面的雙重影響。
(一)“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稅負的正面影響
基于行業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建筑業普遍存在著非法轉包、分包等現象?!盃I改增”之前,因不能抵扣進項稅額,大部分建筑企業為節約成本會選擇把工程分包給不具備合法資質但報價相對低很多的分包單位。這樣做雖然并不合規,卻可以大大降低施工成本。長此以來惡性循環,使其幾乎演變成了不成文的基本形式?!盃I改增”之后,由于一般納稅人在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后可以抵扣,越來越多的建筑企業開始有意識的選擇能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合法總包單位,這對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稅負的負面影響
“營改增”除了適時調整財稅體制之外,還有一點是減少企業稅負。整體來看自“營改增”后這種方式確實逐步降低了各個行業的稅負,但建筑業當迎來“營改增”后,稅負卻不降反增,通過以下實例說明:
某建筑公司年收入6300萬元,費用合計為5295萬元,“營改增”之前,營業稅稅率3%,年應交營業稅189萬元?!盃I改增”后,若收入與費用不變,增值稅稅率11%,銷項稅額為624萬元;理論應取得進項稅額512萬元,年應納增值稅額為112萬元,與“營改增”之前相比稅負降比高達41%;但實際上,公司僅取得進項稅額338萬元,實際納稅額286萬元,其稅負反增34%。稅負不降反升,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稅率上浮較大?!盃I改增”前稅率是3%,之后則為11%,且很難達到辦理小規模納稅人的標準,因此建筑行業“營改增”之后在稅金的上漲方面可以說是所有行業里最高的。
2.增值稅專用發票取得困難。“營改增”最大的特點就是一般納稅人企業在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后可以抵扣增值稅。但從實際施工和材料供應來講,建筑企業更偏重價格低出很多的民營企業和小規模企業,這些企業很難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而交稅稅率卻上漲明顯,導致稅負明顯增加。
3.成本費用上漲明顯?!盃I改增”后因為可以抵扣進項稅額,很多企業開始有意識的選擇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供應商及總包單位。但是提供的材料價格卻明顯高于民營企業提供的材料價格,雖然稅費抵扣下去了,但是成本卻增加了。
綜合起來,“營改增”后建筑企業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減少稅負,反而使企業從成本和稅負上都呈上升趨勢。
三、“營改增”對建筑企業影響的對策
長遠來看,建筑業實行“營改增”對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但短期內很多企業不但無法從中獲利,反而會增加負擔。為了更好地推進建筑業“營改增”,以下幾點不容忽視:
(一)建筑行業實行完全的價稅分離
從報價到簽訂合同都采用價格和稅額獨立列明的形式,使價格更透明化,使價款和稅款都更鮮明,企業在對比價格的同時能有更多議價的資本,做出更加合理的選擇。
(二)對各行業稅率進行合理化研究
2018年5月起,國家已經把17%的稅率降到16%; 11%的稅率降低到10%,雖然只有一個百分點的下降,卻能給企業,特別是營業收入較大的企業減輕不少稅負壓力。下面應該進一步進行稅率調整,合并相近稅率,等級減少了,價格同樣可以更加透明化,減少供應商及各總分包單位通過稅率在價格上做手腳。
(三)擴大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范圍
使小規模納稅人、個體企業均可開具正規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使企業能取得更多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以抵扣,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
綜上所述,“營改增“本身是國家為更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而推行的新的稅收方式,建筑業更是重中之重,也因此在推行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導致許多副作用的出現。但是從長遠來看,”營改增“是必需的,是利國利民的好事。雖然目前建筑業”營改增“所暴露出的缺點大于優點,只要政府和企業之間相互配合完善,”營改增“的優勢就會逐漸表現出來,最終實現經濟體制與稅收體制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賈康,施文潑.我國增值稅“擴圍”改革的必要性[J].經濟研究參考,2011(12):19.
[2]周琳.“營改增”對建筑企業影響分析[D].合肥:安徽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
[3]陸淑娟.基于制度層面的建筑業“營改增”困難分析[J].建筑經濟,2013(07):5-7.
[4]馬志恒,張冠洲.建筑行業“營改增”理論與實務[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6: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