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要】 目的 探討子宮內膜息肉施行宮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及患者術后復發預防。方法 9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43例)和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47例)。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患者施行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施行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比較兩組效果;手術相關指標情況;手術前后患者各項生活相關質量指標;術后復發率。結果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總有效率為100.00%(43/43), 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2.34%(34/47),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 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患者情感方面生活質量、社會方面生活質量、生理方面生活質量分別為(45.75±2.02)、(56.04±4.24)、(52.67±2.45)分,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分別為(45.88±2.24)、(56.81±4.11)、(52.11±2.11)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情感方面生活質量、社會方面生活質量、生理方面生活質量分別為(90.90±8.11)、(90.15±8.16)、(91.21±3.61)分, 均優于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的(79.21±4.21)、(78.13±6.21)、(82.11±3.2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恢復月經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術后復發率為9.30%, 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患者術后復發率為27.66%,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行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效果明顯, 可更好改善各項生活相關質量指標。
【關鍵詞】 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手術;臨床效果;術后復發預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29
子宮內膜息肉在臨床發生率較高, 實施手術治療目前已經成為臨床共識[1]。本研究分析子宮內膜息肉施行宮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及患者術后復發預防,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43例)和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47例)。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年齡24~49歲, 平均年齡(39.41±3.41)歲;月經期延長患者34例, 經量增多患者36例, 陰道不規則流血患者31例, 不孕患者13例;子宮內膜不均質區患者7例, 子宮內高回聲結節患者26例, 子宮內膜增厚患者10例。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患者年齡24~47歲, 平均年齡(39.48±3.44)歲;月經期延長患者34例, 經量增多患者37例, 陰道不規則流血患者32例, 不孕患者14例;子宮內膜不均質區患者9例, 子宮內高回聲結節患者26例, 子宮內膜增厚患者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患者施行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治療, 宮腔鏡定位后將息肉摘除, 膨宮液為: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 宮頸表面麻醉用2%利多卡因, 宮腔鏡下檢查明確息肉的情況, 之后鉗取息肉。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施行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治療, 手術前夜間經肛門置入米索前列醇0.2 mg, 以擴張和軟化宮頸, 實施靜脈復合麻醉方法, 宮腔電切鏡選擇0.9%氯化鈉注射液膨宮液, 電切功率160 W, 凝固功率80 W, 宮腔鏡下明確息肉大小、形態等, 將息肉切除至深度達到息肉蒂部下2~3 mm肌層, 如為多發息肉, 先負壓吸引之后再進行電切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效果;手術相關指標情況(包括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隨訪3個月, 觀察恢復月經時間);手術前后患者各項生活相關質量指標(包括情感方面生活質量、社會方面生活質量、生理方面生活質量);術后復發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消失, 圍術期無感染等并發癥;有效:癥狀改善, 無感染等并發癥;無效:不滿足顯效、有效標準[2]。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顯效30例, 有效13例, 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00%(43/43);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患者顯效22例, 有效12例, 無效13例, 總有效率為72.34%(34/47)。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手術前后各項生活相關質量指標比較 手術前, 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患者情感方面生活質量、社會方面生活質量、生理方面生活質量分別為(45.75±2.02)、(56.04±4.24)、(52.67±2.45)分,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分別為(45.88±2.24)、(56.81±4.11)、(52.11±2.11)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情感方面生活質量、社會方面生活質量、生理方面生活質量分別為(90.90±8.11)、(90.15±8.16)、(91.21±3.61)分, 均明顯優于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的(79.21±4.21)、(78.13±6.21)、(82.11±3.2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恢復月經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11.02±2.12)h、(35.01±2.61)d、(4.67±1.21)d, 均明顯短于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的(28.14±2.24)h、(57.15±3.57)d、(6.67±2.59)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4 兩組術后復發率比較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患者術后復發4例、復發率為9.30%, 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患者術后復發13例、復發率為27.66%, 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宮腔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異常出血和不孕的常見原因, 發病率僅次于子宮內膜增生。隨著宮腔鏡手術技術的發展, 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和治療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子宮內膜息肉的復發逐漸受到婦科醫生的重視。子宮內膜息肉是雌激素局灶性子宮內膜基底層的良性疾病, 由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組成。子宮內膜息肉臨床表現主要是月經前或陰道后出血, 月經不調, 月經量增多, 婦科檢查無明顯異常, 易被誤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大多數子宮內膜息肉缺乏臨床癥狀。大息肉主要包括陰道不規則出血, 月經量增多, 月經延長和月經間出血。過去多用通過多次刮除除去子宮內膜息肉的手術治療[3, 4]。由于息肉在子宮腔內是不確定的, 表面很滑, 而且在進行刮除時難以刮除干凈。目前宮腔鏡檢查已成為診斷和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首選。子宮內膜息肉的形成與炎癥、內分泌紊亂, 尤其是高水平的雌激素有關。大多數學者認為息肉來自未成熟的子宮內膜, 尤其是基底子宮內膜。經宮腔鏡診斷和定位后, 息肉刮除和鉗夾方便快捷, 但息肉基底不能切除, 復發率高, 組織破壞不利于組織學診斷。電切除外科治療的效果是確切的, 并且可以去除子宮內膜息肉的基部以明顯降低復發率[5]。
綜上所述,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行宮腔鏡下息肉電切手術效果明顯, 可更好改善各項生活相關質量指標。
參考文獻
[1] 周志敏. 宮腔鏡下電切術對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術后月經量及預后妊娠率的影響.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8, 50(8):974-976.
[2] 季印華, 周東霞, 龐麗玲. 用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預防宮腔鏡電切術后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的效果.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23):18-19.
[3] 張芹. 宮腔鏡治療宮腔因素所致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殖預后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5):914-915.
[4] 向娟娟. 宮腔鏡聯合腹腔鏡在診治女性不孕癥的價值.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5, 9(5):24-25.
[5] 鄭喜. 宮腔鏡診斷與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140例臨床觀察. 延邊大學醫學學報, 2014, 37(4):305-306.
[收稿日期: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