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文 茅玉蘭 趙玉蘭
摘? 要:該文對丹陽市稻田綜合種養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其今后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為當地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現狀;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S966.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2-03)-0035-02
1 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現狀
丹陽市現有稻鴨、稻蝦、稻鱉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其中稻鴨共作技術從日本引進已有18年之久,其余均為近兩年興起。丹陽市是農業部“稻鴨共作技術定點基地”,稻鴨共作技術較為成熟,現已推廣到全國各地。2016—2018年省財政對丹陽市稻田綜合種養給予100萬元的項目補助,助力了本地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的蓬勃發展。全市稻田綜合種養總面積約有333.33hm2,稻鴨共作約占75%,其余為稻蝦和稻鱉共作,稻鱉共作較少,只有1.33hm2左右。丹陽市連續3年每年新建3個示范基地,前2年以稻鴨共作模式為主,2018年新增2個稻蝦共作示范基地。這些基地規模較大,技術相對成熟,在項目帶動下都有自主品牌,種養效益顯著。
2 稻田綜合種養的典型模式
稻鴨共作是指在水稻活棵至灌漿初期將零日齡役用鴨[1]放養于水田中,讓稻、鴨在同一生態環境中共生共長,以生產綠色稻米、有機稻米為目標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該模式利用役用鴨在稻田活動,捕食害蟲,吃(踩)雜草,減輕了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同時鴨子的排泄物也可培肥地力,促進水稻生長。
稻蝦共作是指在水稻田四周開挖環形養殖溝,將一定數量的小龍蝦套養在里面,加固加高田埂并增設防逃設施的一種立體種養模式[2]。小龍蝦在田間除草,與水稻共生,其排泄物有增肥功效,較好地把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結合起來,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循環高效的農業發展要求。
3 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優勢
3.1 調優種植結構,擴大種養范圍 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能有效推動丹陽農業走多元化、生態化之路。在省財政資金的支持下,全市涌現了一批積極開展稻田綜合種養的農戶,在原有稻鴨共作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稻蝦、稻鱉共作等模式。稻田綜合種養水稻種植一般采用南粳5055、南粳9108、W3668、南粳46等優質食味品質稻米品種,優化了全市水稻品種布局,產出了無公害、綠色、有機稻米,推動了丹陽市水稻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優質稻米售價高,鴨產品及水產品效益好,農民收益增多,也調整優化了丹陽市種植業結構。
3.2 經濟生態效益雙贏 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和優質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實施稻田綜合種養的農戶或組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稻鴨共作水稻產量在5249.74~6749.66kg/hm2。稻鴨共作以產銷一體和訂單生產2種形式為主,以產銷一體售賣綠色優質米為主的農戶,米價10~20元/kg,成鴨32~38元/只,扣除生產成本和土地租金,凈收益在17999.1元/hm2左右;嘉賢米業生產的有機稻米價格在28~36元/kg,效益超過29998.5元/hm2;以訂單生產稻谷的,水稻價格在3.6~4元/kg,比常規稻效益高4499.8~7499.6元/hm2。
稻蝦和稻鱉共作模式在丹陽市為新興的綜合種養模式,前期資金投入大,缺乏經驗,尚處于探索階段。稻蝦和稻鱉共作水稻產量在5399.7~5999.7kg/hm2,稻米價格為10~20元/kg,小龍蝦價格在40元/kg,中華鱉售價在45~50元/kg,扣除成本后稻蝦共作凈效益43497.8元/hm2左右,稻鱉共作約為74996.3元/hm2。
稻田綜合種養是一種新型生態種養模式,生態效益尤為顯著。它對農田環境要求較高,農藥化肥使用少或者不使用,既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和碳排放,節本增效,符合國家“263”行動要求,又有利于農業的綠色發展。
3.3 壯大產業化發展規模 丹陽市加強綜合種養稻米產業化的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品牌意識不斷增強,紛紛注冊自主品牌,同時繼續大力發展“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產業鏈,進一步提高稻田綜合種養綠色生產的效益。目前全市共有稻田綜合種養稻米品牌10多個。“嘉賢”稻鴨共作稻米品牌創辦時間早,知名度較高,以自產和訂單生產為主,銷售量大,帶動作用明顯,訂單生產農戶和企業簽訂協議,實行加價收購,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使用商標,提高經濟效益。其他品牌以自產自銷為主,需要進一步加強市場培育,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寬銷路,帶動全市稻田綜合種養的發展。
4 推進稻田綜合種養的主要措施
4.1 強化技術培訓和觀摩 每年定期邀請專家、教授等對全市計劃實施稻田綜合種養的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并多次舉辦現場觀摩交流活動,各有關鄉鎮也對該鎮實施綜合種養的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在稻田綜合種養實施期間,市農委的專家、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農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示范基地均樹立技術展示牌,列有技術簡介、社會生態效益及應用的主要技術,方便有興趣的農戶學習、交流。
4.2 加大宣傳力度 邀請丹陽電視臺、丹陽日報、鎮江電視臺等媒體對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進行廣泛宣傳報道,把新技術、新理念及時介紹給廣大農戶,受到農戶的一致好評。樹立種養典型,發揮典型的引領作用,并利用電視臺“田野風”等欄目對其先進事跡進行報道,吸引更多有興趣的人從事稻田綜合種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江蘇農業科技報也多次對丹陽市稻田綜合種養的典型事跡進行了報道。
4.3 規范項目管理 自2016年起,省財政對丹陽市稻田綜合種養進行補助。項目下達后,市農委及時組織稻田綜合種養意向摸底調查,聯合市財政制訂實施方案,明確補助內容、標準和程序,實行先建后補。為規范項目管理,增加透明度,在鄉鎮核查的基礎上,市農委邀請第三方作為項目核查的主體,嚴格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核查。出具核查報告后向社會公示核查結果,接受群眾監督。公示后按實施面積、種養模式給予補助。
5 問題及建議
5.1 存在的問題
5.1.1 基礎設施前期投入大,種養成本偏高 鴨舍、圍網、溝渠等基礎設施投入較多,回本慢。基礎設施除了搭建時需投入外,每年還需要維護。農村勞動力稀缺,開溝、圍網、養殖、田間管理等都需要消耗較多的人工。育秧、農資等種田成本逐年增加,也增加了稻田綜合種養的實施成本。
5.1.2 銷售渠道不暢 種養規模偏小,獨立經營,相對分散,難以在生產經營中形成合力。實施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綠色、有機稻米比常規稻米貴很多,加上品牌建設力度不足,稻米銷量不佳。經過多年的鋪墊,稻鴨共作的鴨子和鴨蛋贏得了市場好口碑,但也只能在本地菜市場銷售,賣不出好價格。因深加工成本高,鮮有加工企業愿意參與,限制了產業鏈的拓展。蝦、鱉等有人主動上門收購,不缺市場。當前稻田綜合種養的經營主體在保證自身產品質量的同時,迫切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打開銷售市場,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
5.1.3 技術力量薄弱 丹陽市實施稻鴨共作已有18年之久,相關技術已經成熟,但是新涌現出的稻蝦、稻鱉等模式,缺乏相應的種養經驗和專業的技術指導。
5.2 建議 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穩定扶持稻田綜合種養的相關政策。延伸產業鏈,提高稻田綜合種養產品的附加值。注重品牌建設,做好口碑宣傳,提高知名度。注重產業融合,利用“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運營理念,積極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產品的網絡銷售。強化技術培訓和指導,建立網絡問診模式。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提高農業產值。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下,結合鄉村旅游,發展休閑農業。
參考文獻
[1]沈曉昆,岸田芳朗,戴網成,等.零日齡放鴨在稻鴨共作上的應用[J].中國稻米,2007(6):60-61.
[2]朱永猛,施繼標,蔡孝洲.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探析——以江蘇省泗洪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56-58.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