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市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其中師資隊伍建設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和發展創新,在教師管理制度、培養培訓體系、隊伍規模結構、師德素養、雙師水平、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均得到提升。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北京市;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2-0030-05
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推動職業教育科學發展必須要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最突出的位置。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市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先后經歷了重建、發展、提升、創新四個發展時期。通過實施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創新,加強了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建立了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廣泛開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使得職教師資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素質結構持續優化,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工作水平大幅提升[1]。
一、重建時期(1978—1989年)
(一)教育迎來新曙光,職教重獲重視
1978年4月2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鄧小平同志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應該考慮各級各類學校發展的比例,特別是擴大農業中學、各種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比例;教育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要尊重教師的勞動,提高教師的質量[2]。這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標志著“文革”后職業教育的地位得到了重新確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得到了重新的肯定,為全國各省市開展職業教育重建和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奠定了基礎。
同年,北京市開展了尊師重教活動,工宣隊撤出學校,恢復了學校中黨和行政的正常領導。教育系統的服務支撐機構,如教師和干部進修院校、電化教育館站、教育研究部門等相繼恢復建立起來。
(二)重視制度建設,提升教師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期,教師職稱制、職務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等制度陸續恢復或重建;國家設立了教師節,加強了教師培訓制度。教師的政治待遇顯著提高,經濟待遇也不斷提高,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
1980年2月7日,教育部印發《關于中等專業學校確定與提升教師職務名稱的暫行規定》;7月10日印發《關于中等專業學校確定與提升教師職稱試點工作的通知》。隨后,北京市高教局在北京電力學校等中專學校進行試點。1981年3月16—18日,北京市高教局召開北京地區評定中專教師職稱工作會議,北京市中專學校開展教師職稱評定工作。通過上述工作,逐步恢復了職教教師的職稱。與此同時,北京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頒發了教學計劃,并編寫了教材,恢復和發展了師范教育。
(三)規范隊伍管理,加強繼續教育
1982年3月25日,北京市高教局頒發《北京地區中等專業學校教師職責及業務考核暫行辦法(試行草案)》,第一次對職業教育教師的職責和考核做出了制度化的規定。同年11月5日,北京市高教局、市編辦轉發國家教委、勞動人事部頒發的《全日制普通中等專業學校人員編制標準(試行)》,標志著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管理制度的恢復和重建。
北京市一方面強化教師隊伍管理,另一方面加大隊伍建設力度,進一步重視職教教師的繼續教育。1987年1月5日,北京市高教局印發《北京中等專業學校班主任工作條例(試行)》;7月28日,北京市教育局、市科技干部局頒發《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暫行規定》,要求凡屬于繼續教育范圍內的中小學教師,每5年都應接受規定時間的繼續教育。同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3年內每年撥款1 000萬元,用于市屬高校和中專學校重點學科建設和調整。
二、發展時期(1990—2000年)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性調整,北京市加強了對職業教育的統籌規劃力度,建立健全了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完善了各項法律法規,并積極探索學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呈現出探索與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一)積極推進學校人事制度改革
1990年,以實行校長負責制,教育目標責任制,教師、干部聘任制,工資總額包干和校內結構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四項改革在北京市中專學校全面展開。1992年8月1日,《中國教育報》刊登長篇報導《改革帶來生機和活力——北京市中專學校綜合配套改革紀實》,詳細介紹了北京市中專學校在全國率先進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做法和效果。
(二)加強教育規劃,促進隊伍建設
1990年2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據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7次會議決定發布了《北京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條例》,條例共分九章四十六條,這是一部規劃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文件。條例第六章節以“教師”為標題,明確規定了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文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的學歷和技術要求,強調了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重要性,并提出制定師資培訓計劃,建立教師培訓、進修和考核制度。
同年,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加強與改進職業高中(學校)教學工作的意見(試行)》。意見明確指出:建設一支數量充足、質量較高的師資隊伍,特別是專業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并提出“要多方開辟教師業務進修途徑,提高教師專業理論、專業技能水平”。同時,為緩解師資不足的問題,特提出“從企事業單位、科技與業務部門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各種有較好文化素質的能工巧匠中選聘兼職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選留少數思想品德好,學習好的優秀畢業生,經過培訓,充實實習指導教師隊伍”。
1994年8月22日,時任北京市市長的李其炎同志在北京市教育工作會議上做了《高標準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實現首都教育現代化而奮斗》的報告。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大量兼職教師為補充、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并提出建立兼職教師師資庫,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提供門類齊全的兼職教師。
(三)改革行政機構,完善管理體制
1996年2月15日,在撤銷市政府文教辦公室、市教育局、市高等教育局、市成人教育局(簡稱“—辦三局”)的基礎上成立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市教委”),這是北京市黨政機構改革的重大舉措,也是北京市教育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下設人事處、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以及高等教育處等職能處室,旨在克服機構設置重疊、多頭管理、職能交叉的管理弊端,對于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師隊伍建設起到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作用。同年,市教委下發《關于在中專和職高學校開展青年教師選優課活動的通知》,第一次按照職業教育教師隊伍不同的年齡結構劃分來組織開展工作。《通知》中提到“將選出50名(中專、職高各25名)左右的市級優秀青年授課教師,授予榮譽證書,每人發獎金500元”。以當時情況而言,獎勵力度還是很大的。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的成立,推動了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首都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北京市十大教育工程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提出“九五”期間北京市十大教育工程,其中第九項“教師隊伍建設工程”提到:“到2000年,基本形成一支規模適當、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能適應首都各類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業務水平和高尚職業道德的教師隊伍。”其中還提到:“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要有80%達到本科學歷,生產實習指導教師要取得中等以上技術等級證書,普通中專校青年骨干教師占青年教師總數的15%。”這些明確規定了各類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在具體措施方面,提出采用多種形式加強教師在職培訓,抓緊青年優秀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等多種渠道路徑。
在這些目標指引下,1997年4月29日,市教委下發了《關于在北京市普通中等專業學校中選撥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的通知》。同年9月29日,下發了《關于印發北京市職業高中專業課教師“九五”繼續教育工作意見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四)強化教育立法,加強法律監督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系列教育法規陸續頒布。北京市也相繼制定了各項法規的實施辦法,并加強了落實和檢查工作。
圍繞貫徹教師資格認定工作,1997年4月17日,北京市教委下發了《關于印發北京市貫徹教師資格認定過渡辦法實施意見的通知》,明確申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的資格要求,使得職業教育教師的選撥、聘用逐步規范化和制度化。
1998年,為貫徹國家教委《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北京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市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培養“雙師型”教師作為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同時,《意見》也提出“到2000年,在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樹立50名名教師”的工作目標。
同年,高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北京市教委印發了《關于加強成人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意見》。強調開辦高職專業的學校要有切實可行的途徑和辦法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能力水平,重視增強現有教師的專業實踐經驗,同時聘請行業或社會上有一技之長的專家或技術人員兼職講授高職專業有關的技術、技能課程,以加強高職專業課程的實踐性。
這些法律法規和行政文件的出臺,使得職業教育和職教教師的地位有了進一步保障,也標志著北京市的職教事業逐步走上“依法辦教、依法治教”的軌道,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進入了法制化的軌道。
三、提升時期(2001—2010年)
在新世紀,北京市職業教育發展的腳步加快。在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堅持解放思想和協同創新,逐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很多經驗和做法,受到了國家教育部的肯定以及兄弟省市的廣泛關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一)以評促建,引領發展方向
2001年7月10日,北京市教委印發了《北京市現代化標志性中等職業學校的基本標準》,對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提出了基本標準。例如,專任教師不少于90人,教師與學生之比不低于1:20;教師隊伍職稱達標,結構合理,其中,高級職稱30%以上,中級職稱50%;實習指導教師都應持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能證書,其中高級應占比20%;教師專業能力和技術能力強,“雙師型”教師比例不低于40%。這些評價指標,引領了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努力方向,進一步促使學校重視教師的引進和培養。
(二)實施資格制度,健全評價標準
2002年5月,北京市教委下發《關于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的通告》,標志著北京市正式建立教師資格制度。市教委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和高等學校教師資格實行認定。同時,制定了《北京市教師資格教育教學能力測試標準及辦法》。其中,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教育教學能力從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技能、自我評價和綜合表現六個方面進行了規定,體現了對職業教育教師科學評價方法和手段的探索。
(三)設立專項工程,探索長效機制
“十五”期間,北京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十五”計劃》,“十五”計劃對加強師德建設、完善編制管理、建立教師交流制度、健全教師教育體系、加大教師教育力度、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論述,并且第一次把各級各類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統籌安排、合理規劃,體現了北京市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又邁上了一個臺階。
進入“十一五”時期,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指引下,教育部開始實施“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為響應上級精神,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北京市財政局于2006年聯合啟動了“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工程”,這是北京市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第一個推動教師隊伍建設的專項工程,也標志著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這項工程在北京市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范圍內實施。“十一五”期間,市財政設立1.5億元專項經費,由“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基地建設計劃”“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人才引進與選拔計劃”“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計劃”“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國內外研修計劃”和“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獲取職業資格證書計劃”五大類別共9個計劃構成[3]。
“十一五”時期,共邀請了數十位國際職業教育專家來京講學,數百名優秀教師到國外接受培訓,數千名兼職教師及引進人才得到資助,數萬人次的一線教師參加了培訓,有效地改善了教師隊伍結構,形成了有利于教師發展并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也為北京市探索職業院校教師培養的長效機制積累了寶貴經驗。
四、創新時期(2011年至今)
“十二五”時期,北京市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通過設立政府專項,由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財政局聯合啟動實施,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共同參與。同時,由北京市教委牽頭成立領導小組,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工程運行的組織、監督、評價和協調,北京市教科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負責工程的技術支持和運行落實,形成了由政府部門組織、研究部門技術支持、培訓基地分工實施、職業院校積極參與的組織架構,運行順暢,效果顯著。
除設立隊伍建設專項外,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統籌,由北京市教委人事處負責出臺全市各級各類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理念和實踐基礎上,結合北京市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現實需要,制定了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任務和目標。另一方面,加強政府財政投入,市財政在“十二五”時期投入約1.8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市級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對于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對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十二五”時期,北京市以職業院校師資培訓基地建設為中心,建立多級分類教師培養培訓及資助體系。依托全市15個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基地,開展32個專業教師培訓項目和6個教師培訓試點項目,其中32個專業教師培訓項目是 “十一五”時期專業教師培訓的延續,6個試點項目是“十二五”期間的新增項目,包括高職語文教師、高職數學教師、高職英語教師、德育、班主任和新教師入職培訓。
五、展望與思考
改革開放的40年,是職業教育逐步向前發展的40年,也是職業教育教師群體地位逐步提升、作用逐步發揮的40年,更是北京市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迅速發展的40年。它突出表現在,教師隊伍規模、數量和結構日趨合理;“雙師型”比例逐步提高;隊伍管理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市級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基地建立并發揮作用;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得到健全;教師培養國際化水平得到加強。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北京市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如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教師專業化水平,特別是專業實踐能力亟需加強;職業教育教師培養的體制機制需要創新;教師的合法權益和待遇仍需進一步得到保障。這些都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轉型升級發展潛力巨大,將在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上取得重大進展。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部署籌辦2022年北京市冬奧會,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在這種背景下,北京市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面臨著三個新要求:一是如何保持合理的教師數量,以適應職業院校學歷教育規模的縮減和辦學功能的拓展;二是如何調整和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以適應疏解非首都功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相對應的職業教育專業調整產生的對教師專業背景的新需求;三是如何提升教師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以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對技術技能人才規格的高要求[3]。
為完成以上任務,應當積極落實相關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意見,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于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全過程,為實現形成國際一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李術蕊.規劃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部署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工作會議在南寧召開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4):5-9.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108.
[3]吉利.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的設計與運行 [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11):16-17.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