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云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強化學生數學活動經驗,是教師需要探究的一項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當前這個提倡素質教學理念的大環境下,為了進一步強化大家的認識,這里就培養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策略展開探究,希望能夠起到積極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 培養 數學活動經驗 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113-02
數學活動經驗,主要指的就是學生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對數學知識進行分析,從而理解數學內容的一種體驗式學習方法。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在當前這個應試化的教學環境中,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活動能力的培養,一味按照傳統的“灌輸教學”、“題海戰術”來執行數學教學活動,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于他們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大為不利。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思想分析
1.1個體性
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活動經驗,主要是學生根據各自的發展水平,還有其認知規律來建立的,在數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差異性問題,他們對于經驗的材料加工手段也不會完全相同,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培養工作,應該注重學生個體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應用和思維的活躍性,構建起相應的認知結構,突顯個體性的教學理念。
1.2動態性
數學的智慧與內涵,大都在經驗的過程中產生,所以,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表現,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動態化的發展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觀察、分析、歸納、表達和演繹的時候,經歷失敗,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并且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得修正的增長,而不是對經驗進行簡單的積累。當然,有一點教師需要重視,那就是整個動態教學的過程,有著不斷發展的特點。
1.3綜合性
數學教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其實質是過程與結果相互結合的活動經驗,在這個活動經驗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重視學生對知識技能、數學思想的掌握情況,同時還應該幫助大家分析個人學習體會,并展開有效的交流、溝通,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經驗。還有,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不能只是依靠學生個人獨立完成,而是要在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下,強調綜合性的特點,完善教學質量。
1.4實踐性
人的思想,大多是從實踐中得來的,而不是從死記硬背中分析出的,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活動經驗的培養,要注重引導大家參與到一些實踐活動中來,對相關的經驗、資料展開分析與整理,概括相應的思想活動,幫助學習者對那些抽象化的數學內容,展開更為本質化的理解,將數學基本活動經驗變成自己的知識財富,才能真正領悟到數學學習的本質性。
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活動經驗的策略分析
2.1強化學生的觀察水平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參與、組織工作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水平,能夠讓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一些知識點進行自主的觀察、分析,去試著挖掘知識的本質性內容,這樣大家才能對那些抽象的知識,進行簡單化的理解,幫助學生實現感性向理性的飛躍,進而對學生的活動經驗,進行有效的教學推動。
例如在課堂上對立體幾何的內容進行教學時,針對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的概念知識,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所以空間想象思維還有待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引導大家對學習方法進行創新,通過豐富教學手段,比如引入一些相關的立體幾何模型,或者是讓學生列舉自己在生活中接觸到的立體幾何,通過觀察這些立體幾何的面、棱、角,不斷總結學習特征,鼓勵學生總結出比較直觀化的結論,學生的認知經驗將會變得越來越豐富。
2.2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數學是一門具有豐富智慧內容的學科,并且其包含較多的實踐性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那么還應該幫助大家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探索相關的知識內容,并進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目的,這樣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同時也可以對人本化教學理念展開有效的施行。
例如在對“平行四邊形”這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的時候,由于其屬于一種常見的集合圖形,針對其計算面積的內容,教師往往會采取比較傳統的教學手段,盡管可以幫助短期內獲得相應的知識儲備,但是對于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卻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所以,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利用美術課堂上的相關工具,對剪裁好的平行四邊形硬紙板進行裁剪,通過切割,學生可以親自對平行四邊形進行重新組合,這樣大家通過觀察,可以了解到,任何一個平行四邊形,都能夠轉化為一個長方形,而保障這個結論的前提條件就是,切割前后的“高”與“低”相等,學生依靠動手經驗,可以正確理解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
2.3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探索意識,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關鍵點,同時也是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前提,教師針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為了強化大家的活動經驗,可以正確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幫助其對那些新知識、新內容展開深入的了解與探究,在對知識化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完成數學經驗的積累、掌握,并根據后續學習內容,制定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在小學數學學習中,“雞兔同籠”的問題最為常見,針對這方面的解題情況,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進行舉一反三式的訓練,并順勢引入“龜鶴同行”的問題內容,幫助學生在多個問題的練習、總結中,積累更多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還有,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對知識點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教師不妨讓大家以小組結合的方式,在課堂上對相關的學習內容展開交流、互動,分析彼此的學習感悟,教師除了要發揮監督、引導的作用外,對于那些在解題思路上提出別出心裁建議的學生,也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肯定他們的學習表現。在幫助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經驗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外,還應該讓其理解解題思想。
2.4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教師能夠施展的認知結構比較的多樣化,其中課堂結構性知識體系,和非結構知識體系最為常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數學活動的積累經驗,不妨幫助大家對實際生活展開研究、分析,將日常生活的內容,同相關的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并利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手段,來深化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例如教師在幫助學生對“人民幣”進行學習的時候,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出“超市購物”的場景,通過為一些“商品”進行標價,讓學生了解“1”、“5”、“10”、“20”、“50”和“100”等面值的人民幣用途,并且教師可以擔任“售貨員”,讓學生在固定金額的情況下,對購買的“商品”進行組合,這樣既能夠強化學生的認知經驗,同時也可以提升其數理計算能力;還有,在對循環小數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上不妨為學生提出一些與生活內容息息相關的問題:小明購買了3公斤糖果,總共花費了40元,請問糖果的單價為多少?這類生活性較強的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對數學問題的潛在內容,也即是小數部分重復出現的“3”展開分析,幫助學生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強化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教師應該對學生數學學習活動能力展開針對性的引導,確立多元化的數學教學思想,幫助學生對數學認識,展開更為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參考文獻:
[1]袁玉婷.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效策略探討[J]. 時代教育,2016(16):235.
[2]邵密.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策略探究[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24):75.
[3]史淑靜. 小學數學教學中積累學生活動經驗的策略和方法闡述[J]. 中國高新區,2018(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