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健
【摘要】數學課堂上滲透數學建模思想,樹立數學建模意識,能有效地指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課堂里吃上“有營養的數學”。本文以人教版四上“解決問題”為例,通過建模教學的有效策略組織數學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建模的全過程,引導學生發現模型、應用模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數學應用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建模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116-02
課堂是數學建模的溫床,教師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知識起點和學習材料的有效整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而又貼近生活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運用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方法,多種感官協同學習,感受通過“建模思想”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斷提升數學學習水平。
一、創設情境,感知數學建模思想
數學模型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豐富學生們數學表達和交流的途徑,準確、清晰地認識和理解數學的意義,從而有效感受和解決現實中的數學問題。對此,要注重對學生們建模思想的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建模思想,教師課前需要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發地在實際生活問題中架起數學模型的框架,加深學生對解決問題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發展創造性思維和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單價、數量和總價”時,教師創設“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數量之間的關系,并進行驗證。教師可出示如下問題:小紅媽媽到超市買椅子,一張椅子150元,買了10張,問小紅媽媽總共花去多少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圖示法表示題中的已知信息,再列式150×10=1500求出共花去的錢,其中明確“150元”是單價,“10張”是數量,“1500元”是總價,順勢引出“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系。依據此模型,學生可以把自己發現的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生活中求總價的問題,當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后,就會不斷建立起模型思想的意識,再遇到其他類似問題時,能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進而提升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參與探究,主動建構數學模型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建模是一個主動、生動和極具個性的過程,因此,在引導學生發現數學模型時,要主動歸納解題過程,使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逐步概括成抽象的數學模型,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模型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感受“單價、數量和總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體會數學定理,通過電子書包呈現購物情境:學校為班級籃球賽準備12個籃球,每個籃球45元。引導學生先思考買兩個籃球是多少錢呢?(生:45×2=90元),接著,再追問買10個籃球是多少錢呢?(生:45×10=450元),那么買12個籃球又需要多少錢呢?(45×12=540元)。一層層追問,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順勢過渡引入新課。當學生初步感受到使用三位數乘兩位數時計算總價過程中的方法,教師可再出示相關計算題,讓學生們討論、交流,結合自己的理解,建立起數學模型。需要注意的是,數學模型的構建需要從建模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教材,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巧設研學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將生活問題數學化,從而解決問題。
三、解決問題,拓展應用數學模型
數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對小學生而言,我們不能忽視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才是最為重要的,使數學回歸生活,有賴在教學中滲透模型思想,為學生架起了一座從學習數學知識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橋梁,學生只有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相關數學模型,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到數學模型的應用價值,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對此,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善于發現問題,勇敢提出問題并積極運用建模思想解決問題。其次,在教學上,我們把時間還給學生,以學定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創造和諧、融洽的思考氛圍,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而非被動地接受教師固定答案。另外,教師還要重視作業設計,舍棄題海戰術,對作業布置有一個細致科學的規劃,使學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拓展和應用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模型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水平。在問題的解決中,學生可以有效拓展和應用數學模型,提升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總而言之,在解決小學數學問題過程中,要讓學生們能夠在情境中感知數學建模思想,培養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構建數學模型,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策略使學生們拓展應用數學模型,從而使學生們的數學知識與能力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錢仕平.小學數學“建?!苯虒W策略[J].廣西教育,2013(45):13.
[2]孫海艷.小學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4(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