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琴
[摘 要] 文章介紹了高校大學生經典著作閱讀的現狀,分析了經典閱讀衰退的原因和經典閱讀的必要性,梳理了目前高校推廣經典閱讀的一些舉措,最后提出了處于文化高地中的高校教職工首先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師生共同參與,才能更好地開展高校經典閱讀推廣工作。
[關鍵詞] 高校;經典閱讀;推廣;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2-0008-02
一 經典著作閱讀的現狀
經典著作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并經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作品。包括人文經典著作和各個專業領域的經典著作,本文所談的經典著作主要是指中外人文經典著作。人文經典著作涵蓋文學類、歷史類、哲學類和藝術類經典作品,它是中外文化的瑰寶。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在初高中階段,由于學業緊張,普遍沒有大量時間閱讀中外經典,即使會讀一些學校開列的經典名著,也多是懷著一種功利性的心態來完成任務,進入大學后,有了更多自我支配的時間,本來有機會飽覽這些中外著名的典籍,但事實上,近十幾年來,大學生對經典著作的閱讀是呈下降趨勢,由于社會轉型期人心浮躁以及人們對手機等電子產品和網絡的過度依賴,使得大學生用淺閱讀來代替了嚴肅閱讀,尤其是對待經典閱讀的熱情明顯不足,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年輕一代的思想深度及審美能力等素養的提升。這一現象已引起社會的重視,國家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都在呼吁要加強對經典閱讀的引導。
二 大學生經典閱讀衰退的原因分析
1 社會轉型期普遍的人心浮躁
經典著作需要靜心品讀,而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下中國人心浮躁是具有普遍性的,大學校園也莫能免,人們普遍存在焦慮感,怕被快速變動的社會所拋下,缺乏長久專注于某事的心境,在急功近利的心態下,若非從興趣出發,去品讀這些看似暫時無用之書自然是困難的。
2 電子產品及網絡的普及助推淺閱讀替代深度閱讀
隨著網絡的發達及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大學生相當部分的業余時間甚至部分上課時間被手機占用,手機不離手的現象甚是普遍,大學生通過手機微信或QQ接收課程的作業及班級的通知,通過手機了解世情新聞,查詢一些知識點,但許多同學也把相當的時間放縱在微信聊天、網絡游戲和沒有多少營養價值甚至有害無益的娛樂消遣性文章、視頻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3 對經典著作的隔膜
經典著作畢竟是年代久遠的作品,對于當時的時代背景、人物思想大學生缺乏了解,難以與其產生共鳴,許多同學把品讀經典視作畏途。但許多作品,只要接觸了就會知道它的美。筆者碰到少數學生,沒有讀過《紅樓夢》原著,筆者建議他去讀一下,并且跟他講,你只要去讀了就會喜歡的,該學生視為畏途,還以為《紅樓夢》是用文言文寫成,晦澀難懂,擔心讀起來吃力,哪知讀了以后竟然愛不釋手,被原著所吸引。但的確有些經典著作年代久遠,語言晦澀,學生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對大多數學生難以卒讀。于是部分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由原著改編成的影視作品的方式來了解經典。[1]
三 經典閱讀推廣的必要性
1 推廣經典閱讀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作為世界經濟中重要引擎之一,目前經濟增長速度仍處世界前列,但是一個美好的社會并不只靠經濟的快速增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只有同步發展,這個社會才是和諧的,才不會為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埋下了隱患。當下,提升國民的人文素養是當務之急,社會人心的冷漠,諸如“小月月事件”等見死不救現象的發生,暴露出人們的“惻隱之心”的喪失;“三聚氰胺”及最近的“疫苗”等假冒偽劣事件暴露出人們的“誠信意識”欠缺和底線的崩塌;一些以丑為美的網紅現象,暴露出人們的“審美能力”的闕如;中外經典著作凝聚著人生智慧、人文精神,這些中外優秀文化可以滋養我們,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為此,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2]
2 推廣經典閱讀是個人素養提升的需要
中國古代的士人向來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自我要求,今天隨著交通條件突飛猛進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對許多人而言,“行萬里路”已不是難事,并且由于網絡資訊的發達,人們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但不讀好書,不精讀一些經典作品,人們難以提升自我的修養。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本科畢業,人們讀了16年的書,可謂不少,但是應試教育的模式下,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對讀書普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有用的書讀之,無用的書拋之。但文化的精髓恰恰就蘊含在經歷史沉淀與考驗過的看似無用的經典著作中。一個讀了十幾年書的大學生不可謂沒有知識,但有可能是缺乏文化的。大學生普遍重視個人素養提升,經典閱讀對于個人素養提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通過經典閱讀,了解古今中外,開闊了大學生的眼界;通過經典閱讀,遠離喧囂,沉靜了心靈;通過經典閱讀,與古人心靈對話,見賢思齊,提升了道德境界;通過經典閱讀,洞曉人生百態,增長了人生智慧。腹有詩書氣自華,自來其道理,這些不是通過虛華的物質可以改變的。
3 倡導經典閱讀是大力提升校園文化的需要
作為象牙塔的高校本應是一方凈土,如何與外界的浮躁庸俗保持距離,營造一種充滿靈性與溫馨的校園文化氛圍,是離不開對經典閱讀的大力倡導與熱心參與。經典作品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思想境界和美學視角所達到的高度,有助于在經典中浸淫的學子們向善、向美,從而提升大學的人文精神,所以高校在倡導大學生的經典閱讀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當下的中國高等教育重視理工科、輕視人文學科的現象尚未改變,這是一種功利目標下的實用主義,誠然,理工科與中國的經濟發展聯系更為直接和密切,但人文精神的失落會使經濟社會發展預埋下巨大的隱患。倡導經典閱讀是改變這種現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 目前經典閱讀推廣的舉措
目前經典閱讀推廣各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或多或少都在進行,綜合許多高校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一些舉措。
1 在資源與圖書館閱讀環境建設上
清代著名史學家王鳴盛云:“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3],所以要豐富經典著作的館藏,首先要選對書,相對而言外國經典著作的采編工作更考驗圖書館員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態度。不同出版社的譯作往往質量參差不齊,需要仔細甄別,精選最合適的類別和最優的版本。其次要在圖書館營造經典閱讀的良好環境,有條件的院校可以單獨設立經典閱覽室,甚至還可設立“經典誦讀”空間,寧靜雅致的閱讀環境更符合經典閱讀的氛圍。如深圳圖書館的“南書房”、同濟大學圖書館的“聞學堂”等[4]。條件不足的院校至少可將經典著作單列出來,擺放在顯眼的位置,加以適當宣傳,吸引學生們注意,增加被學生們發現并閱讀的概率。
2 在閱讀推廣活動組織上
這種閱讀推廣活動最好有院校領導牽頭,圖書館、公共基礎部或人文學院、團委、學生處等機構共同參與,各司其職,協同合作。比如圖書館成立閱讀推廣部門,定期推出經典書單和書評,這些宣傳資料既可在圖書館現場展示,也可通過微信等現代通訊聯絡手段進行推送。開展圖書館服務宣傳周等活動,宣傳推廣經典閱讀活動,邀請知名學者開辦名家講堂,普及古今中外經典名著。特別是充分利用“世界讀書日”或跟經典作者相關的重要紀念日開展專題活動,如在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之際,可開展莎翁經典作品讀活動。公共基礎部或人文學院可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書評征文大賽”等系列活動,鼓勵相關教師開設經典名著導讀等選修課,團委應指導成立學生讀書會等社團,在開展活動中給予社團協調與支持,學生處可制定相關細則,將學生的經典閱讀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中去。
3 在相關配套制度設計上
沒有相關的制度的配套,而僅僅依靠教職工的職業精神與大學生的自覺意識要持續推進閱讀推廣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會有很多困難。因為大家都忙于各種事務,領導忙于大學評估或學科建設等事關學校發展的大事,教師們忙于科研及教學工作,學生忙于完成學分,還有各種考證和社團活動要花費精力,剩下不多的業余時間里大學生們還常會被微信聊天、網絡神劇等分心,所以配套制度來鼓勵與督促大學生閱讀經典是有必要的。
一些院校將經典閱讀課程化,開設經典閱讀課程學分,當然對于不同的專業的大學生可以有不同要求,比如對于人文專業的學生可將經典閱讀課程納入必修課,對于非人文專業的學生可將其納入公共選修課,也可根據院校及學生具體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對于大學生接觸經典閱讀,走進經典閱讀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五 結語
高校開展經典閱讀推廣,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關鍵一點,這需要師生共同參與。閱讀經典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僅僅在年輕時應該讀,也不僅僅是大學生應該讀,在大學校園中無論是院校領導、教師、館員都應該多讀經典,人文專業的教師自不必說,理工科的教職工也應該培養和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有些經典,是適合反復品讀的,如《紅樓夢》,青年中年老年不同時期品讀,會有不同的感悟。大學是文化的高地,是最應該有人文精神的地方,不應該僅是教授和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場所。只有大家都好讀書、讀好書,言傳身教,才會形成一個個“書香校園”。
參考文獻:
[1]張曉丹.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服務的方式與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7(21):266—267.
[2]李克強.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EB/OL].[2015-04-23].http://politics.gmw.cn/2015-03/15/co
ntent_15106577.htm].
[3]戴瑩,杜葉龍,周玉艷.基于圖書榜單的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3):111—115.
[4]朱原諒,周梅.“五維一體”的大學經典閱讀體系構建與實踐——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7(12):101—105.
(責任編輯: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