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點的重要手段,也是檢測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因而,作為一名教師要全面從本班學生學情、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的學習能力等設計適合各層次學生的課堂練習,讓每一位學生獲得“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的成功,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
關鍵詞:優化;課堂練習;設計
課堂練習是一節課效果的體現,是同學們由“觀眾”到“演員”的一個特殊轉變過程。怎樣優化課堂練習,是教學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它就像統籌方法一樣,要達到快速度、高質量、有效全面的目的,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教師應根據大綱、教材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設計妙趣橫生,豐富多彩的練習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參考各種資料,設計靈活多樣的練習題,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確保知識點的落實。
一、 練習題設計要聯系實際
生活中蘊含著數學,教師應認識到數學要多聯系生活實際,練習題的設計要時時扣住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認識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教授“10的認識”,首先可讓學生找到生活中與“10”有關的物項,小學生動動腦筋都能找到,“10元錢”“10個手指”“10個腳趾”,而后引導學生從“1、2、3、4、5、6、7、8、9”九個數字中找出組成“10”的數字,再配以“數手指”形式,學生一下就明白湊成“10”的五組數字。
對小學生而言,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不能只為講數學而講數學,而應多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從生活中得出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與思維,這樣學生學起來也就更輕松、更有興趣。
二、 練習設計要有趣味性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趣味性內容,主要是針對小學生注意力、興趣點會隨時變化的特點而設計,因而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時就要將知識點融入趣味活動中,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學會知識、運用知識,從而掌握知識。比如孫悟空是同學們非常熟悉而喜歡的動畫人物,上完9的乘法口訣以后,我通過孫悟空吹氣泡、吃桃子、騰云駕霧等各種活動與游戲方式去完成練習,練習融入在每個活動中,并且練習題一個比一個有難度。這樣,不僅激起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也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新課的內容。又如教授“人民幣的換算”這一課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一個組的學生扮演商店的老板售賣從家中帶來的玩具,其他組的學生則進行購物比賽,看看哪一組的同學能夠用最少的錢買到最重的東西。這個環節不僅能讓學生在實物模擬中理解人民幣“元、角、分”的概念,而且更能加深學生對“人民幣換算”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掌握了重量的換算,可謂是一舉兩得。
課堂上安排這樣的游戲,不僅富有趣味性,加深學生接受外來知識的新鮮感,并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獲取新知識也將會最大化。
三、 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
每個學生在個性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差異,個性差異不僅表現在學生是否有這個方面的特點,還要有表現在同一特點的不同水平。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育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以及個性差異,采取與之適應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練習題的設計也應遵循同學們的這一特點而有層次性。同學們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有所不同,除了設計必要的練習題以外,還應設計一些能力拓展題,要求個別有能力的同學完成。這樣,不僅達到了“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優生吃得好”的目的,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商店里有6個白皮球,18個花皮球,賣出20個,還剩多少個?”
在教學上例時,告訴同學們求還剩多少,就用原來的總數減去去掉部分,設計練習題時,除了與上例相似的應用題外,還可以設計這樣一道題:“一本故事書有42頁,看了3天,每天看5頁,還剩多少頁沒看?”,這可以說較原來的有了一定的難度,要讓每個同學都做出來是比較困難的。當只有在個別同學做出來的情況下,教師再引導,或由做出來的同學講解,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說,練習題要有層次性,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
四、 練習設計要循序漸進
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的發展都是由低到高,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因而教師更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練習的設計,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步驟地進行練習訓練,從而掌握所學的知識點。如二年級《簡單的排列》一課,教師先出示“1、2、3”問學生可組成幾組數字,而后依據學生組成的數字“12、21、23、32、13、31”逐步講解數字的排序法:交換位置法、固定十位法、固定個位法,這個練習及講解的過程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數字的變換中讓學生理解知識要點。
又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除法的運算性質》這一內容時,可以設計如下有梯度的練習。
1. 口算。
6300÷63= 4800÷24= 8000÷1000= 1000÷125= 3000÷300= 7200÷72= 100÷4= 25×4= 125×8=
2. 嘗試練習:算一算,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4000÷125÷8= 4000÷(125×8)=
3. 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數或字母,在○里填上合適的運算符合。
(1)a÷b÷c=a÷( × )
(2)900÷25÷4=900○( × )
(3)380÷(38×5)=900○ ○
這三組練習的設計,由低到高、由簡入繁,很好地讓學生認識了除法的運算,也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從而深刻掌握了除法的運算性質。
當然在練習中,教師應及時發現同學們的點滴進步和思維的閃光點,適時給予鼓勵評價,增強他們大膽創新意識,使他們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但是,在鼓勵的同時,教師應引導他們看到每一種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達到精益求精,甚至可以把好的方法推廣到整個班級。
總之,課堂練習除了題型要科學全面以外,形式也要靈活多樣,盡力做到讓學生自愿練習,積極思考,大膽創新。
參考文獻:
[1]薛榮利.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研究與探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
[2]鐘守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有效性的原則探析[J].師資建設,2015.
[3]鮑晴.淺談新課標下如何做好小學數學練習設計[J].教育管理與藝術,2014.
作者簡介:陳英,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