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狀況現狀進行調查總結,并提出學生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特別是突出日常教育的應用,促使學生的心理狀態更趨向于健康,從而實現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水平的最終目標,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狀況與特點
一、 引言
伴隨著教育環境的不斷改變,中職教育的環境也在隨之改變,學校方面不僅需要高度重視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需要高度重視學生思維理念、行為素質、心理狀態等多方面的培養與引導,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中職教育的重點教育內容之一。另外,當前中職生的學習內容不斷增多,壓力不斷擴大,導致許多學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負面情緒,對于情緒的控制能力較差。由此可見,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情緒控制能力有著顯著的改善空間,持續改進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著必然意義。對此,探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特點的調查具備顯著教育價值。
二、 心理健康內容以及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個體的心理活動本身維持在環境許可的范圍之內,并且能夠達到最佳的狀態。一般而言,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基礎指標主要在于三個方面,分別為穩定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良好的意志力、自制力以及適應力。當代中職教育專家認為,中職生教育階段必須做好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保護工作,并作為健康教育的重點和首位,建立正確的健康教育理念,重視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需要注重心理健康。但是,相關統計發現,我國青少年發生行為問題的概率已經超過12%,在人際關系、情緒穩定以及學習適應力等層面上均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一些心理問題的形成涉及了青少年本身的原因以及學校、環境以及家庭等多個因素。對此,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有統計發現,目前中職教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是非常理想,最為突出的幾個問題在于:1. 自卑心較強、行為退縮問題嚴重,學習態度以及生活態度比較消極,遇到事情不愿意付出;2. 社交障礙嚴重,自我封閉心態突出,貧困生與家庭不完善的學生比較多,同時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3. 心理脆弱。無法承受教師的輕微批評,意志力薄弱、容易頹廢;4. 性心理不成熟。早熟心理與性心理無知幼稚的矛盾現象普遍,很容易導致出現異性交往障礙或越軌行為的出現。
三、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際教育中必須從兩個方面落實,一方面是平常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心理結構與素質。另一方面是根據學生的心理問題、疾病給予針對性的咨詢和幫助。但是這兩個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應用教育引導、環境磨煉、集體影響以及自我修養等方法來強化學生對于學習生活的適應能力、情緒調控能力以及不良心理因素的控制能力等。
(一) 強化平常時的教育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以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核心標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心理素質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因素。培養中職生的心理素質關鍵在于根據學生的思想與心態等針對性地給予愛國奉獻、尊老愛幼、刻苦奮斗等教育,注重學生對于社會中思想道德價值觀的判斷能力。在平常的教育當中,應當盡可能地滲透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例如在借助生活中可見的標語中加入關于心理健康的內容。其次,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高度重視學生的人格,充分考慮與明確學生的需求,構建平等,促使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等可以高度融合,保障心理問題及時發現與及時有效的糾正。另外,例如在中職低年級教學“規則”內容時,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生活中的案例,例如“排隊”,促使學生明確生活當中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與價值。
(二) 構建良好教育環境,優化家庭教育
在實際教育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品質的因素不僅涉及學校,家庭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家長屬于學生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在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作用較大,是學校與社會教育效果的基礎。在平常教育中,家長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導致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家長對于學生的體制培養重視度較高,但是在個性化成長方面的重視度較低,注重智力開發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注重知識培養忽略習慣的養成等。對此,教師需要及時與家長構建良好的溝通途徑,積極引導家長一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僅需要體現在學校中,在家庭中也需要持續保持,借助統一性的教育要求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持續性發展。
(三) 借助實踐活動強化心理健康
為了更好地突顯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聯性,教師可以采取實踐活動的方式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的實踐活動當中并作為中職教育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例如,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各類活動,如“文明校園”,借助這一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校園的公共設施、花草樹木等給予保護,同時促使學生及時阻止發生在校園當中亂講臟話、隨地吐痰、破壞公物以及隨意踐踏花草等現象。另外,教師也可以在班級當中開展各類實踐性活動,例如構建“和諧校園”“榜樣伴我行”等多種活動形式,借助多種活動促使教育的形式豐富性,同時為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引導性作用。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需要做好動員活動,借助口述、情境講述等方式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之后借助主題活動宣傳單的方式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引導,促使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心理面貌。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在中職教育當中,教師必須提高對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度,同時時刻注意對學生給予疏導與教育,并且及時給予學生心理學習。借助教育以及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對于自身心態的控制以及改變,并提升自我心理素質。通過這樣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體、全面提升,讓學生積極面對學習以及生活,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相應幫助。
參考文獻:
[1]李夢卿,徐燕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管視與對策——基于對我國七省(自治區)中職學生抽樣調查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4).
[2]孟曉樂.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析及對策[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
作者簡介:
李耀山,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