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將閩南口頭傳統融入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之中,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和價值。筆者將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感悟,從“搜集材料,開闊學生視野”“組織材料,深化學生理解”和“展示成果,體會傳統精髓”這三方面入手,就閩南口頭傳統融入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發表個人的認識與看法。
關鍵詞:閩南口頭傳統;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閩南口頭文化是閩南當地先民在現實生活中的杰出創作,作為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支流,是閩南文化的核心體現。然而現在很多年輕人卻對閩南語不感興趣,為了不讓優秀的閩南文化消逝在歷史的浪潮之中,我們可以將閩南口頭傳統融入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之中,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閩南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下面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圍繞閩南口頭傳統融入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展開詳細的分析與闡述。
一、 搜集材料,開闊學生視野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的過程,也就是資源開發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個人能力、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發展的過程。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社會調查、人物訪談、影視欣賞、資料查閱、感悟體驗等搜集資料的方式。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學生的視野會得到不斷地開拓,學生的分析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綜合性學習 方言小調查”這部分內容時,因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在講普通話,很多學生不會說也沒怎么聽過閩南語,因此我首先用閩南語給大家念了一段閩南童謠,即“搖仔搖,駛船外婆橋。蝦面大碗燒,肉湯摻胡椒。”學生們聽了后都感到十分好奇,接著我對學生說:
“方言是一種語言中與標準語有區別的,只在一個地區使用的方言。剛才老師讀的就是我們閩南地區的方言版童謠。”之后我又給學生們介紹閩南語的應用十分廣泛,同時閩南語的文化也十分豐富,包括閩南童謠、閩南四句、閩南文化習俗、閩南地區歷史人物傳奇等多種閩南語口頭傳統。之后,我引導學生通過資料查閱、影視欣賞和人物訪談等多種方式來搜集閩南語的相關資料,從多個維度來認識家鄉的閩南口頭傳統文化,從而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 組織材料,深化學生理解
組織材料的過程是對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將廣泛的閩南文化材料進行分類、篩選。同時,在引導學生組織材料的過程中應加強學生對閩南口頭傳統文化的深層認識,通過學生對閩南文化的親身體驗,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進而培養學生熱愛閩南文化并自覺傳承閩南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仍然以“綜合性學習 方言小調查”為例,我國方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其中閩南方言也是經過多年發展、口口相傳傳承下來的。雖然閩南語與現代學生們的生活聯系已經不是那么緊密,但學生們通過多種方法調查閩南語,還是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眾多的閩南口頭傳統的文化資料。基于此,在學生組織材料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對閩南口頭傳統文化進行篩選和分類,則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比如在整理閩南語的發展歷史時,學生首先要查找文獻資料,整理閩南語的歷史形成、流傳原因、分布區域等等。理清發展脈絡后,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閩南語的特點以及閩南語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民間文學,即童謠、閩南四句等。通過親自搜集、整理和思考,學生們會充分認識到閩南口頭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而對閩南口頭文化傳統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三、 展示成果,體會傳統精髓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展示成果的環節則是信息整合的環節。在搜集、組織和整理的基礎上,學生們進行充分地交流,不斷地進行探究,最終總結出活動成果。由此可見,展示活動成果的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在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更加深入地體會和理解閩南傳統民俗文化的精髓,從而可以更好地傳承閩南文化。
展示成果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報告陳述、作品呈現、模仿表演、演講辯論等等。例如,在“綜合性學習 方言小調查”的成果展示中,我將全班學生分為不同的展示小組,每個小組有不同的展示主題和展示方式。如有的小組以閩南四句為主題,進行了模仿創作:“我大名叫做張婷婷,活阿親像一條龍,堅持鍛煉,就是落大雨也——不停!我家住平山宿舍樓,周邊眾人各個嗷,那是組織培訓,學本領我——拿頭!”還有的小組以閩南童謠為主題,分析了閩南童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不論是哪一種展示形式,都是學生精心總結的成果,通過創作和分析,可以充分加深學生的文化體驗,使學生深入體會閩南口頭文化的精髓。
總而言之,閩南口頭傳統作為閩南民俗文化中的精髓,非常具有傳承和發揚的價值。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應在立足于課內教學的基礎上,利用一切可以應用于語文學科的資源,將閩南口頭傳統與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豐富了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促進了閩南口頭傳統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燕妮.閩南文化視野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策略[J].黑河教育,2018.
[2]羅彩云.淺談具有閩南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J].新教師,2016.
作者簡介:李鴻寶,福建省晉江市,晉江市平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