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立 黃玉芬 黎少珍 王麗華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本質是培育人,即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小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有利于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感;態度;培養
我國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提倡的課堂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技能培養、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數學課程標準》目標維度的增加,反映出小學數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全面、持續與和諧的發展,體現了新時代下發展素質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豐富的情感和積極的態度是學生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如果一個學生對所學學科有較好的情感基礎,該學生在參與該課程學習的程度方面,就會表現得更加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的行為,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興趣,形成與愉悅喜愛情感體驗相聯系的認知模式,才會主動學、愿意學。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主要以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為研究對象,被稱作“科學的女王”(數學家高斯所言)。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支柱科目之一,它在培養小學生分析、觀察、推理、思考能力方面發揮著啟蒙性的作用,而這些能力對小學生未來發展意義重大。情感態度能夠影響數學學習的思維方法和學習行動,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小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有利于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效果,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使數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活動能夠發揮培養學生情感態度的功能,“教學法不僅可以依靠和利用學生的情緒,而且可以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情緒生活”(贊科夫),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是我們必須認真鉆研和思考的課題。
一、 以“數學文化”為導向豐富學生數學情感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態度由認知、情感、意向三因素構成,是外界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情感能夠影響態度,態度會引發相應的情感,對學習的某種態度背后一定會隱含著有相應的情感體驗;而情感與興趣之間又存在一定的聯系,興趣與人所處的情緒狀態有著密切關系,興趣會連同情感、態度一起影響人的行為。不同情感會形成不同態度,對學習所持有的不同態度也會影響興趣的范圍,從而導致迥異的學習效果。學習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也是一項艱苦復雜的勞動,需要有積極的態度、強烈的動機和濃厚的興趣才會有好的效果。在小學生中,多數人都認為數學學習是枯燥乏味的,這也是很多小學生對數學學習喪失興趣的原因之一。加上傳統課堂教學中條件受限,教師不能給小學生提供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使小學生對于數學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的理解產生偏差,對數學知識的意義構建產生了困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豐富學生數學情感,改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豐富學生數學情感,教師可以嘗試以“數學文化”為導向重構數學魅力,可以思考從數學歷史的層面開展教學,讓小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源遠流長。眾所周知,數學的形成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實踐是分不開的,從原始社會的“數覺”到抽象的“數”,背后都有一部文化的歷史。教師在講授某些內容的時候可以將其形成的歷史背景也講出來,如在講授“圓周率”內容時,可以從《周髀算經》講起,再對劉徽的“割圓術”以及祖沖之的輝煌成就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數學思想的同時也學習了知識形成的歷史,體會人類對真理的追求。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前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學生展現數學史話,介紹費馬大定理300年來的魅力,介紹數學家龐家來或是“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無窮魅力,對數學形成一種“感悟”,最終形成豐富的數學情感體驗。
二、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在教學中使用的口語要淺顯,內容的講述最好通過直觀的形象加以呈現,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電腦直觀演示的方法是現在多數課堂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大大提高教師直觀演示的水平,也改變了因缺乏實體教具未能進行演示的情景,也符合當下小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追求。例如,在講“8加幾”的加法中,運用“湊十法”的方式利用投影上數鴨子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池塘里的鴨子和池塘外的鴨子各有幾只?一共有幾只?8+3=?接著電腦演示兩只鴨子從池塘外跳進池塘的過程,結合引導學生得出8+3的計算方法(把3分成2和1,8加2等于10,10加1等于11,所以8加3等于11),最后把抽象的“湊十法”演示出來。
夸美紐斯認為:“正確的教學應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對學習感興趣并感到愉快。”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催化劑和重要因素,正如愛因斯坦所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對待學習的認知才會更容易獲得,教師教學也會更有效果。興趣的產生需要某項活動刺激人的體驗而形成情緒上的滿足,教師除了通過直觀演示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觸及學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使學生情緒上的滿足轉變為學習熱情。創設問題情境,也就是將數學知識放置在某種情境中,學生通過揭示數學現象的矛盾,引起學生內心的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情境的創設有多種,如創設探究性的、合作性的、趣味性的與挑戰性的等。教師要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在教學的關鍵處,不斷設計問題情境,從而創造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
三、 以課堂參與為目的合理進行教學設計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價值,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是現代教學觀念的體現,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數學情感的發展與學生課堂參與是密切聯系的,學生只有在廣泛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對數學活動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知識是否易于接受是決定學生是否愿意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如果新知識易于接受,且新舊知識之間有連接點,學生課堂參與度就會提高,反之亦然。除了知識因素之外,教師的引導也是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引導行為甚至被看作是優化課堂教學和學生最大化參與課堂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功能,對新知識要進行適當難度下調,讓學生在新舊知識中尋找關系點,順利完成新舊知識的遷移。
要想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要求教師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即對先學什么,后學什么的教學程序進行合理安排。有效的教學設計能夠對學生課堂參與帶去積極的影響,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活動的認同和數學價值的認識。例如在“測量”內容學習的時候,可以在“認識尺子”環節讓學生參與進來。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尺子,認識尺子上的數字和刻度線,并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等不同厘米數的具體長度;在教會學生怎樣使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之后,還可以讓學生量一量自己的手寬、手長并交流測量心得,用自己的經驗說話,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既能獲得知識又能豐富經驗,也能培養來學生學習的能力。在講授“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可以請四位學生上臺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觀察物體,并告訴其他同學他們看到了什么圖形,看到了哪些面,再讓這四位學生相互交流,不同的學生觀察到的角度完全不同,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語言表述,把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和理解結合起來,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謝放.中外文化發展歷程[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255.
[2]馬軍,王文若,孫世澤,宋海英.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操作[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41.
作者簡介:
謝家立,黃玉芬,黎少珍,王麗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二塘鎮九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