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教育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的闡述并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探討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以期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可見,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對學生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解讀和深化。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則必須建立在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其涵蓋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態度、思維能力、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品格和能力[1]。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把核心素養教育理念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逐漸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從而引導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主動創造者。
1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現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取得的成果較為顯著,但是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比較重視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而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存在著不足,對于學生的自主能力、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價值導向等方面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1.1 語文課堂結構模式單一,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管見所及,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仍處于主要地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創新程度不夠。一方面,在語文課堂上,教學模式比較單一,缺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尤其在農村及貧困地區,由于教學硬件條件等基礎設施的影響,授課模式大多采用傳統板書的這種模式,主要是以“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形式展現,教學方法單一,這種“填鴨式”的灌輸教學模式,雖然可以把課堂“充實”起來,但是卻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另一方面,而語文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而當前小學階段主要是以識字學習為主,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這對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關鍵的。這種學習模式決定了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不僅要注重老師的引導作用,也要讓學生參與到識字的過程中來,在學生群體中間能夠形成有效的互動。而在傳統的教學中卻沒有把學生放到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上,學生往往只能被動學習和接受課堂上的知識點。
1.2 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學習興趣程度不高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小學生群體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小學生正在面臨著繁雜的外界“誘惑”,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因此,小學教育必須充分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大多仍是以傳統的教育理念。一方面,主要是對學生下達“任務”這種方式,并明確學生的完成時間和質量,造成學生只能夠被動地學習,學生無法擁有自主學習的空間,而沒有重視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另一方面,由于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另外由于教學手段和學習氛圍不夠豐富,這種主觀和客觀的雙重因素會導致學生上課容易出現“走神”、“開小差”,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
2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有效性探索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高,在教育改革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正在由于“被動型、統一型和依賴型”向著“主動型、獨特型和體驗型”轉變[2],但是在有效性課堂教學方面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應該把核心素養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2.1 創設教學情境,構建“互動”課堂
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必須注重核心素養的教育,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要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打破“填鴨式”的灌輸知識模式,構建“互動”課堂,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這要求小學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要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師要打破“一言堂”的授課模式,營造“互動”的情境教學。比如說,在學習《大禹治水》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技術設備,營造情境教學,把洪水畫面以及洪災的場面向學生展示,讓學生感受的洪水的無情以及洪災過后百姓的現狀,讓學生去聯想古代時的洪水場景,學生就會融入到課題教學中去。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引導作用,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互動。這種互動教學與創設情境教學相結合,豐富課堂教學模式,鍛煉了學生學習思考能力。
2.2 明確學生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用核心素養來梳理培養目標,可以矯正過去“重知識、輕能力、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偏失”。[3]而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著很大幫助。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充分發掘出語文的魅力,才能讓學生對每篇文章的學習都有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從而引導學生作為一個主觀能動者去親身感受到語文作品的魅力和情感力量。因此,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比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做好課前的引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效應,讓學生去探索這篇文章要表達意義和道理,從而讓學生在聯系到現實生活中自己與父親的相處情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圍繞這篇文章以及延伸至生活的情節進行討論。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
2.3 注重課堂教學實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必須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之上,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讀、寫、思和動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是比較關鍵的。例如,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角色來進行閱讀,把這個音樂作為朗讀的背景,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情形作出不同的肢體動作。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參與到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實踐來引入到課程教學中來,以課堂教學中的《誠實與信任》這篇文章為例,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誠實與信任之間關系的理解,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舉例說明在日程生活和學習中,做了哪些誠實的事情,對于什么樣的同學和朋友比較信任。這樣可以讓學生把自身的經歷與語文的學習融合為一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3 結語
對于一門學科而言,其價值和生命力所在正是它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對社會的作用?;趯W生核心素養發展,讓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生個體的核心素養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崔宇.核心素養培育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37-39.
[2]劉宗杰.分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46.
[3]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作者簡介
張愛潔(197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本科,許昌市健康路小學語文老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