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生的教育也越來越朝著時代化、信息化發展。新的時代需要更多的人才,新時代的人才需要具備優良的創新性以及綜合素養,這就要求新時代下小學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向著課程綜合性發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科教育可以促進小學教學的素質教育改革,結合信息技術的課程其教學時空自由、教學資源量以及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是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本文從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三個優勢特點出發,對信息技術與學科實現有效融合進行理論分析。
關鍵詞:小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科融合
一、 前言
近年來,教育部就《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方案》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做出了要求,在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目的能高效達成。在新時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中小學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新機遇,信息技術由于其特有的時效性、普遍性非常有利于提高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相結合已經成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以及信息處理的重要手段。新時代下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優秀的人才都必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獨立思考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才能根據遇到的問題,及時尋求解決的辦法,高質量、快速的完成每一件事。在中小學課程當中,任課教師將信息技術和學科交叉融合,能大大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人生的初期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加強學生未來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競爭能力,還能保證教學的質量,使學生每節課的收獲都是豐富的、高效的,因此,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是兩全其美的重要教學手段。
二、 利用信息技術的直觀演示功能與學科教學融合
信息技術可以處理多種圖文、錄像等各種資料,在小學學科的教育過程中,很多學科的課本知識過于抽象,對小學生進行形象演示,可以加快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提高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速率。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文字資源轉化成圖文并茂,形象簡潔的“速食”知識,增強了學生理解邏輯抽象知識的能力,提高了課程質量。
將信息技術和學科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演示功能,能創造出與學科相應的情境,達到引人入境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小學語文的詩詞“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成山”當中,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演示當時李白愉悅高興的心情,不僅使學生對詩詞的印象更深,還能引領學生品味意境,對于人生價值的引導具有深遠意義,還能使學生在情感意境當中學習知識,這些是傳統語文教學以及插圖教學所達不到的。另外,在自然課程中,很多神奇的現象單靠語言表述學生是無法理解的,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實現神奇現象的情境再現,給學生提供真實、可靠、形象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直觀演示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三、 發揮信息技術的信息傳輸自由的優勢與學科教學融合
目前人們對于新時代的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誤解,從潛意識上就認為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與此同時,很多任課教師也是這樣認為。然而新時代的教學以及學習方式更偏向于自由,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龐大的網絡資源,豐富而又充實的網絡資源可以滿足學生學習的各種需求,而網絡信息傳輸技術的快捷方便,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參加教師在網絡上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鍛煉了自己的能力,豐富了自己的知識。
在21世紀初期,我國就十分重視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設立了很多學習網站,網站中收錄了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料與教學資源,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瀏覽這些教學資源,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對下節內容的疑難點進行提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并結合數據庫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例如,網絡上收錄了優秀學生的學習資料以及知名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建議,任課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可以利用這些資料對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充實,激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除此之外,很多老師會將自己主講的課程錄制成視頻上傳到網絡上,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這些資源來做一些輔導,以解決在課堂上沒有聽懂的問題和疑難點。
四、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的互動促進作用
正是由于信息技術的出現,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互聯網與智能手機、電腦等進行交流與合作。筆者認為,小學的教學活動是一種交流和溝通的動態活動,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進而進行溝通和討論。
目前,一些教學條件較好的學校建立了學校教育網站,所有學生、教師和家長都可以登錄學校的教育網站進行教學交流。學校的教育網站一般分四個登錄入口、分別是學校領導登錄入口、教師教學登錄入口、學生登錄入口和學生家長登錄入口,用戶在每個登錄平臺上都有相應的交流學習權限。例如,任課教師登錄教師教學登錄入口以后,教師可以及時記錄自己的教學經驗、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計劃,并上傳教學視頻和課程。學生用戶使用平臺包括上傳學生作業和留言的功能,或者將教學課件下載到教師平臺進行自學。
五、 結論
從整體上來講,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因為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發生根本性變化,教師必須深入分析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主動接受信息技術教學和培訓,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專業教學素養,從而使學科教學質量更高,課程教育更加靈活。同時,學校領導還應重視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完善信息技術設備等硬件條件,還要組織各種信息技術教學和培訓,增加本校教師的軟實力,為促進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的深度融合提供學校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樹明.科學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8):6-7.
作者簡介:王新忠,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地恩地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