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的頻率也不斷的加快,這就使得在國內需要更多的海事法務人才來滿足我國的國際貿易或國內貿易。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很多高校也開設了海事法務專業,但是整體來看培養院校的布局不夠均勻,培養的人才數量很少而且層次還很低,因此必須要進行不斷的改革,使得更多的院校開設海事法務專業以此來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還要不斷的提高辦學的層次。本文全面的分析了我國目前的海事法務人才的需求,最后根據需求的分析給出了幾點加強我國西部建立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基地的幾點意見,希望能夠幫助我國的海事法務專業的開設布局均勻,從而使我國的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模式不斷的完善。
【關鍵詞】海事 法律 人才培養
【課題】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資助項目“海洋環境保護——船舶碰撞油污損害糾紛法律適用研究”(編號:Hnky2017-54)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11-02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國際交流的合作也不斷的增加,在這種經濟的發展態勢中航運事業也在蓬勃發展,傳統的航運僅僅包括很少人員,其中主要有航運人員、外貿人員、法務人員,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的改革和發展,以上傳統的航運人員已經滿足不了目前的海事法律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目前很多航運業需要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高校在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不斷的進行改革,培養出能夠適應新時代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這樣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的還是法務人才的培養體制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學校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要從學校自身出發,找出這些問題不斷的解決,還可以結合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將這些先進的經驗和自己的本身相互融合。本文就是根據實際的情況提出了一些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我國的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體系不斷的完善。
1.我國對海事法務人才的客觀需求分析
1.1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規則廣泛應用的必然要求
我國最近十幾年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成就,特別是在加入了WTO以后,在世界很多國家取得了最惠國待遇,這是以往沒有的,能夠和世界各國開展深入的經濟和社會的交流,很多行業的使用規則和標準也慢慢的向世界靠近。在這種大環境下一些傳統的海事法務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的需求,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傳統的海事法務的很多規則都不能與世界接軌,如果還應用傳統的規則處理事情那就是違反國際規則的案例。因此我國要進一步融入世界、融入經濟的全球化就必須把國際和國內上的兩種資源都要充分的利用起來,不斷的開發國內和國外市場,在開發市場的同時還要嚴格的遵守國際原則。海商法是我國法學中的舶來品,其內容和國際貿易中的一些規則有很大的相同之處。這也體現出了在目前的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我國和世界相互交流的成果是顯著的。同時還要要求我國的海事法務人才在學習海商法時要努力遵循國際的慣例,一些高校也要審時度勢,不斷的完善自己的培養體系,加強這方面的培養,培養出一些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而且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相關海事法務人才,這樣才能使得我國牢牢的把握與世界合作的主動權,在世界的經濟發展中才能立足。
1.2中國海運業加速發展,建設海運強國的迫切需要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權威性統計,自從2008年以來我國的外貿額不斷的增加,到目前為止已經排在世界第二,從這些數據可以看來我國基本上成為了世界貿易的大國。在這些世界貿易中海運是運輸的主要途徑,在整個外貿運輸中占絕大的比例,據統計我國的外貿大約90%依靠海運來進行,而且我國的運輸船已經突破了2億載重噸,目前排在世界的前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的推進,這勢必使得我國的海運業不斷的加快,因此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能夠讓我國的海運業發展滿足我國經濟的發展,建設海運的強國已經迫在眉睫。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海運業的現代化,由海運大國向海運強國發展,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完善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這樣才能適應我國海運的發展。才能推動我國海運大國向海運強國的轉變。
2.國內海事法務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我國海運的發展海事法務專業的開設院校也不斷的增加,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開設了這種專業,包括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集美大學等等。但是這種法學的招生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大連海事大學每年本專業的招生不足100人,就連上海海事大學的招生也僅僅200人左右,這些人才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的海運發展。碩士的招生人數更是很低,總體加起來在500人左右。
下面具體談一下我國目前海事法務專業培養存在的一些問題:(1)人數少,本碩加起來一共在500人左右,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的需求。(2)層次低,大部分的海事法務專業的畢業生都集中在本科階段。碩士階段的海事法務人才數量極少,這也制約了我國的海事法務人才的研究水平。(3)培養的布局不平衡,大部分的院校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在我國西部的廣闊地域中很少有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基地。
3.加強海事法務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
3.1在西部建立海事法務人才培養基地
我國地大物博,但是經濟的發展不均衡,在我國的西部地域遼闊,經濟的發展相對于東部比較落后,但是很多方面具有發展的潛力。其中西部的水運事業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據統計我國的西部航運里程達到了2萬公里,大概有3000多個港口,每年幾個主要的航運通道能夠承擔大約1.5億噸的通過量,這些數據還是可觀的。在這種情況下水運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在國家大力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時間里水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很多人才的流失也造成了制約水運發展的一大障礙。如果要不斷的發展水運行業就必須擁有相關的人才,如果沒有一支專業的海事法務團隊水運將很難發展,這樣整個西部的發展將會變得越來越慢,進而會影響我國的整體發展。
目前我國的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大部分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這些人才在畢業以后的去向也集中在這些地區,很多人沒有去支援西部發展的意識,也缺乏相關的動力。這樣就造成了我國西部的海事法務人員的缺失。因此我國教育部門必須要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有必要在我國的西部建立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基地,制定符合當地發展的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模式,并且完善人才培養的機制,為西部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3.2加強學歷教育
(1)增加人才培養高校數量。
目前海商法開設的院校很少,對人才的培養不利,海商法主要包含3門課程,其中包括航運、外貿、法律等,它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很少學校具備開設的條件,雖然目前我國開設法律和外貿的學校很多,但是開設航運專業的學校就很少,這主要是因為很多學校沒有相關的資源。因此針對這種現象學校可以對相關的航運院校進行考察找出開設的條件,不斷的完善自己的培養設施,同時還要申請政府的相關資助,允許一些滿足條件的學校開設碩博士專業,同時還要適當的擴招,這樣才能不斷的增加海事法務人員的數量,不斷的推動西部航運業的發展。
(2)多種模式培養專門人才。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人才培養都是多元化發展,在目前海事法務人才培養欠缺的情況下學校可以開展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可以在招收本科和碩士生意外鼓勵其他專業的學生去選修航海專業,拿到第二學歷。不具備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學校可以加強與其他學校的交流,引導學生去攻讀其他學校的第二學歷,這樣學生不但能夠拿到兩個學歷而且在就業方面也有一定的選擇權,這樣也能夠達到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的。
3.3發展職業繼續教育
海事法務人才雖然欠缺,但是要想短期內取得一定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人才的培養是一種系統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人才培養中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但是在高校中的人才培養至少要3年的培養周期,這樣才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面對這種現象要不斷的完善我國的繼續教育。對于傳統的航運從業人員我們可以加強培訓,有針對性的去開設一些培訓班,加強后續的教育和教學管理。為相關的從業者提供更多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不斷的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這樣也能夠使得他們勝任這項工作。
3.4增強實踐環節
海事法務工作涉獵龐雜,內容千頭萬緒,若僅僅停留在理論講授層面,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勢必與實踐脫節。故建議在海事法務人才的培養上應注重實踐環節,將實踐環節分為不定期實踐環節和定期實踐環節。不定期實踐環節包括配合理論課程進行的案例調查、案例討論、模擬法庭辯論、專題研究報告等;定期實踐環節指學生在完成了基本課程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安排6個月左右的實習期,學生到航運企業、外貿運輸企業、港務部門、物流企業、保險公司等關聯單位去實習。
4.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的加快,我國的外貿數額不斷的增加,在外貿中航運是運輸的主力,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航運的很多規則都開始國家化發展。面對這種現象海事法務人員的需求會越來越多,但是目前我國的海事法務人員的培養機制不完善,人才的培養數量也不多,層次還很低,大部分都集中在本科階段,甚至專科階段。因此必須要改變這一現狀,不斷的增加開設的院校和招生的人數,同時還要不斷的完善教學機制,保證培養的質量,這樣才能滿足我國航運市場的需求,才能推動我國的外貿經濟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品雅.中國海事仲裁的發展研究[J].法制博覽,2018(27):210.
[2]譚相福.國際海事組織2020燃油規則對運費成本的影響:海峽型船市場一瞥[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8(09):23-24+95.
[3]沈立新,孟寧,郭柳晨.大連海事大學海外校區辦學實踐及啟示[J].航海教育研究,2018(03):26-29.
[4]韓宗興.海事勞工檢查常見缺陷分析[J].世界海運,2018(09):15-18.
[5]蒲奕.論我國海事法務人才的需求與培養[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12-15+19.
[6]蒲奕.對重慶高校設置海事法務專業的探討[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109-112.
作者簡介:
段林(1986年4月-),女,漢族,湖南婁底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