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
【摘要】新課程標準改革鼓勵教師施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的高低是評價生物教師的重要指標,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值得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以及對待。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旨在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效性,因而就此展開研究和探索,然后提出相應的策略,這樣便于生物教師借鑒。
【關鍵詞】初中生物 實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189-02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體而言,即大量的科學實驗是獲得生物理論知識的基礎,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往往將大量的時間花費于課堂講授方面,把知識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學生對于這些理論知識缺乏理解,因此很難記住這些抽象的生物學知識,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形成錯誤觀念,認為生物學復雜而晦澀,這也是導致成績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一輪的初中課改像一輪春風刮進了傳統的生物課堂,讓生物課堂一改過去沉悶的現象而變得活躍且充滿生氣,同學們學習生物的熱情高了,成績也提高了,這些都源于學生對生物課堂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轉變。另外,它還與教師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采取的實效性策略息息相關。
一、有效導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有效的引入環節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不可或缺的,它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顯著作用。通過引入環節,促使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轉變過去認為學習等同于“要我學”的苦差事的錯誤觀念,而把學習當成“我要學”的樂事,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的效率也自然而然地會提高。
以預防傳染病為例,老師為了向學生講解預防傳染病的常用方式,首先要做的事是讓學生了解流感的一些常見癥狀,然后最好以某具體的流感大爆發的發生為切入點,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實際體驗,從而達到實現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并談出預防傳染病的措施。部分學生喜愛在家里養一些植物如如多肉等或者小動物如小貓、小金魚等,以學習“校園植物的調查”為例,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因而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認識的一些植物。課堂導入的方式應根據課堂內容的不同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值得注意的是課堂導入必須始終圍繞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主題,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成功的教學導入環節,從而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做鋪墊。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加強互動
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轉換了教師的角色,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于教師教學,而留給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忙于做筆記,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更談不上主動積極參與,有很多問題老師都是自問自答,而學生的能動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可想而知,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低下,教學質量也隨之而降低。自從新課程標準改革以來,這種局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在課堂上教師仍然是主導者,但是他并非一味地講,而是創設學習情景,學生也由原來的被動者而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于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以及交流解題方法,最后由老師作出課堂總結,就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不足而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例如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課堂教學中,一開始教師創設情景,說假設你是一個二氧化碳分子要到生態系統的各個部分去旅游,說說你的行程?然后老師要學生認真思考以及相互討論并用簡圖畫出來,接下來學生經過認真的思考和討論并在課堂上展示各自討論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不知不覺的了解了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大致過程,而后經過老師的點評、歸納和總結,學生已經非常清楚碳在生態系統各個部分的循環形式。在接下來溫室效應的教學中,關于溫室效應形成的原因,會給生態系統帶來怎樣的后果、以及怎樣治理,老師在課前已做好布置,要求學生課前到圖書室或互聯網上去查閱相關的資料,由于學生在課前已做好準備,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爭先陳訴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這些過程中學生了解了很多關于生態系統的知識,并懂得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這樣的課堂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益。
三、小組教學,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小組討論的方式有利于解決問題和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無論是師生交流還是生生交流,對于獲取不同的解決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徜徉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還能培養創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時,筆者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什么是ATP以及ADP, 于是利用Flash動畫演示,通過觀看完動畫后,然后留給學生15分鐘的思考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最終選出代表匯報小組成果,最終經過小組討論得出如下論斷:“ATP通過水解釋放能量,與此相反,通過ATP的合成以貯存能量”,可以看出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幫助樹立團隊協作意識,對于未來的學習是十分有利的。
四、知識歸納總結,提高實踐運用知識能力
總結對于學習生物知識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總結將零星的知識歸納為系統的知識點,便于記憶,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掌握學生自主探究的情況后,教師首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點進行自我總結,教師在此基礎上指出不足,尤為重要的是教師需要從學生日常的解題步驟中歸納易錯易混淆的知識點,幫助學生輕松地學習。
五、加強實驗課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方法和實驗能力
觀察和實驗是生物教學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方法和實驗能力是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兩個主要培養方向。通過實踐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另外幫助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完成實驗任務,達到培養方案要求,根據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我讓學生結合觀察和實驗,在動腦的同時,積極學會動手,這樣徹底改變“老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的違背教學規律的局面。
例如:在講《顯微鏡》時,在實驗室講授,我采取邊讓學生觀察,邊進行講解的方法,重點突出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學生對照教材自己操作,我巡回指導。這樣同學很快地掌握顯微鏡結構和使用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物像方向與標本移動方向的關系;其二,物像的放大倍數與目鏡、物鏡的倍數的關系以及成像原理,而且有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制作了放大倍數在5—7倍的顯微鏡,并利用顯微鏡原理制作了望遠鏡。在實踐教學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六、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查找資料的好習慣
作為科學探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收集和分析資料是一個重要的環境。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查詢資料提供便利。
在前期,查找資料,若條件允許,可以自己動手實驗,比較簡單易行的方式是做社會調查等,通過上述方式可以清晰地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這個過程鼓勵合作,以便收集更多的有效資料,對于深入研究課題是有利的。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收獲許多,比如增長才智、鍛煉適應社會的能力、感受生活樂趣、提高將技能轉化成實際應用價值的本領,從而理解學習的目的,增加學習的動力。
七、結語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要想實現這一培養方案,提高生物課堂時效性,主要在于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