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要】探討急診重度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護理對策。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38例重度骨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9例,給予兩組患者不同的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和感染率。結果:研究組患者感染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中毒骨盆骨折患者綜合護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重度骨折;失血性休克;護理
【中圖分類號】R197.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180-02
目前臨床上創傷性失血是導致重度骨盆骨折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骨盆骨折多由高能外傷所致,而失血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外傷引起的出血,所以在早期對重型骨盆患者出血方面進行快速有效的控制是降低病死率和休克復蘇成功的關鍵。現階段主要給予重度骨盆骨折患者介入治療法,能快速栓塞血管,達到止血目的,隨著介入治療的發展,為患者的搶救爭取時間的同時也要求其護理技術能同步提高。本文為探討急診重度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護理對策,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38例重度骨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護理過程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38例重度骨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急診重度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診斷標準,并接受介入治療和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9例,其中研究組:男12例,女6例,年齡33-52歲,平均(42.35±1.35)歲,對照組:男10例,女9例,年齡35-50歲,平均(43.12±1.26)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1.2方法
給予兩組患者不同的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模式: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監測,盡量不要移動患者,并建立靜脈通道,補充血容量。研究組患者給予綜合護理模式:術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原理,治療后可能出現的后果,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患者在轉送手術室的過程應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并密切觀察,對患者建立心電監護和吸氧。手術結束后與手術室人員做好護理交接工作,對患者的靜脈通道以及引流穿刺點情況進行觀察,出現異常及時給予處理,避免發生感染,采用彈力繃帶加固患者骨折部位,以免松動移位。此外,手術結束后患者的生理的不適會引起心理上的消極情緒,這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
1.3觀察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死亡人數和感染人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感染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死亡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死亡率為0,其患者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重度骨盆骨折是骨外科中常見的急癥疾病之一,骨盆處解剖結構十分復雜,搶救難度大,死亡率較高,患者極容易因大量失血導致休克死亡。患者治療過程中過度恐懼、焦慮不利于患者肌肉的放松 , 給醫生穿刺、手術等帶來困難,因此,給予患者適當的護理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為探討急診重度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護理對策,對入選的38例患者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方式,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感染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綜合護理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給予中毒骨盆骨折患者綜合護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李飄環,張小梅,葉勁.骨盆骨折合并多器官損傷并休克的急救護理.中國實用醫藥,2011,6(16):184-186.
[2]趙文靜,程人佳,張慶紅,等.脈搏指示連續心排血量監測技術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6(14):65-67.
[3]趙書芳.創傷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搶救與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8(24):29-29,3.
[4]肖力.閉合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27例急救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2(24):86-87.
[5]林青,柴守霞.創傷致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43例術前急救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