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惠慧
摘 要:小學說明文閱讀教學要注意挖掘教材謀篇布局的特色和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引導學生品析、積累、模仿,體會語言表達的樂趣,探尋嚴密邏輯的趣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做到語用與情趣齊進,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而富有樂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語用;情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不僅有著生動有趣的科學知識,還有著嚴謹豐富的語言,它承載著傳播科學知識、發展語言、培養探究能力、提高閱讀能力的多重功能。可是,縱觀現在的說明文課堂教學,有些老師將語文課上成了科學小劇場,忽略了說明文對于學生的語用功能;有些老師則關注語用,課堂了無生趣,學生缺少了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如何讓語用和情趣齊進,構建高效說明文閱讀教學?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質疑拓展,尋自然奧秘之趣
1.課中質疑,激發閱讀探究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興趣,在課始或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設置懸念,引發學生質疑,讓孩子們富有趣味地閱讀和探索。
如在《假如沒有灰塵》的教學中,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你能想象在生活中如果沒有了灰塵會是怎么樣的嗎?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一定是一個非常干凈整潔的世界!一定會少了許多家務活干!這時,老師引發質疑:是不是真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呢?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看一看吧!學生對這一問題充滿了好奇,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充滿了探究的興趣。
2.課后拓展,探尋大自然的奧秘
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是說明文教學的一項功能,教師在課文的教學過程基本完成之后可對相關的科學知識進行拓展,激發學生繼續閱讀和探究的愿望。
如《蝙蝠和雷達》一文,在學生探究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后,教師又進行了拓展,出示了《人類的仿生學》的閱讀資料,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仿生學知識,并鼓勵孩子們想象,假如你是未來的科學家,你想模仿大自然中的什么生物發明一些什么呢?這樣的一次拓展閱讀和練筆,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閱讀。
二、摳詞揣摩,品精妙語言之趣
1.整體把握,破解言語布局之密碼
文章的結構是作者創作思路的表現形式,其中表達的順序和內容的安排是由創作的思路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把握文章結構來揣摩作者的表達思路。說明文有著獨特的理性和嚴謹的結構布局,這樣的寫作思路和結構安排,對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有序表達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是說明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說明文教學只有厘清課文的基本結構,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感受作者的排篇布局之趣。
語文教學讀是根本,沒有朗讀,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就很難形成,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通過朗讀對文章的布局有個整體的把握。如《太陽》一文,在初讀課文時,老師先讓學生讀文思考: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太陽哪些方面的內容?在對課文進行梳理后,讓孩子們知道:文章先向我們介紹了太陽大、遠、熱的特點,接著介紹了它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分別從植物、動物、天氣三個方面進行闡述。老師在黑板上將文章內容用結構圖的方式呈現給孩子們,并且這樣引導:同學們,課文結構簡單明了,它所介紹的太陽的兩個方面看起來都有并列關系,那么在介紹太陽特點和與人類的關系密切的三個方面之間可以相互換個位置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到字里行間尋找各部分之間的關聯。最后,孩子們得出結論:這些特點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太陽的體積雖然很大,表面溫度很高,但是因為離地球很遠,所以看上去只有圓盆那么大,我們感覺溫度不高。這三個特點之間不能調換位置。同樣,太陽與人類關系密切的三個部分也存在相互聯系,層層遞進。經過這樣多次朗讀與品析,學生真正了解了作者文章布局的用意及巧妙之處。
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厘清文章的脈絡,從而破解文章言語布局的密碼,這樣的學習方式不但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更有利于讓孩子們獲得寫作的方法。
2.摳詞品析,感受遣詞造句之精確
說明文是知識和語言的融合和滲透,特別是其語言精確、簡潔、形象、生動、因此,說明文教學要回歸語文本色,引領學生徜徉在精確生動的語言中汲取語言的養分。教學中,我們要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深入地閱讀、賞析,體會遣詞造句的精確,從而體會說明文精確語言之趣。
例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的教學,我在引導學生朗讀“早在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一句時,故意漏掉了“一支”“漫長”兩個詞語,讓學生進行評議。學生紛紛舉手:“老師,您讀錯了,您忘了兩個詞。”“兩個詞有那么重要嗎?”學生說:“當然不行了,恐龍的一支表示只有一部分恐龍,沒有這個詞語的話就變成所有恐龍都變成了鳥兒,這是不正確的。”“漫長這個詞語也告訴我們,恐龍演化的過程不是短時間的,而是歷經了幾千萬年。”最后老師總結:“看來,不能小看這些詞語,如果沒有了它們,句子表達就不準確了。剛才通過對這兩個詞的理解,我們更深入準確地了解了恐龍變成鳥類的知識。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這是說明文閱讀的好方法。”
通過以上的引導,學生不但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內容,而且深刻地體會到了作者精準的語言表達的樂趣,明白了閱讀說明文摳詞揣摩的閱讀方法。
3.趣讀品味,領悟語言表達之方法
說明方法是說明文特有的表達方式,一篇說明文往往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把事物的特征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教師應該緊緊抓住這一語言表達的特色,讓學生在課堂上領悟這一表達方法。因此,說明文教學要做足學生的“讀”,要以課文中一些精妙的句子為“誘餌”,誘導學生朗讀,而且是趣味盎然地讀,有滋有味地朗讀,讓學生在“趣”讀中領悟語言表達的方法。
如《鯨》一文的第一自然段,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可以說語言表達形式特別豐富。我在教學時就引導孩子們先重讀帶數字的詞語,感受鯨的大,領悟數字帶來的表達效果;接著讓孩子們帶著驚訝的語氣讀,讀出打比方和作比較的直觀表達效果;最后又讓孩子們用“鯨的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當成一只大藍鯨,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通過這樣循序漸進、富有趣味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濃濃的語文味在課堂中盡顯,其“醉翁”之意就在于讓孩子們領悟獨特的說明方法。
三、悟文比較,探嚴密邏輯之趣
說明文沒有生動感人的故事,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有的是嚴謹縝密的邏輯之美。只有深入句子,引導學生反復進行朗讀欣賞和比較,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邏輯思維的訓練,從而領略其嚴密的邏輯之趣。
如《蝙蝠和雷達》一文,為了讓孩子們深入了解蝙蝠夜間探路的秘密,老師讓學生反復朗讀科學家做的兩次不同的實驗,并進行列表對比如下:
學生填寫完表格后,老師引導學生對照比較,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兩次實驗,科學家們分別得出了什么結論?實驗證明,蝙蝠夜間探路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于是,孩子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一步一步得出實驗的結果:原來蝙蝠夜間探路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科學家們嚴謹的工作態度,更體會到了抽絲剝繭般進行推理的樂趣。
在引導學習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系時,老師將蝙蝠如何用嘴巴和耳朵進行配合的句子與雷達工作原理的句子同時顯示在屏幕上,讓學生反復朗讀,進行比較,并發現它們之間的秘密和聯系,完成課后的一個思維推理題:雷達的屏幕就是蝙蝠的( ),天線就是蝙蝠的( ),無線電波就是蝙蝠的( )。老師讓學生一邊交流,一邊在屏幕上進行演示,充滿了樂趣。
通過這樣的品讀比較,學生豁然開朗,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還進行了有效的邏輯思維訓練,讓孩子們感受了邏輯思維體驗的樂趣,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趣味。
四、遷移運用,嘗自我表達之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明文閱讀的最終目標就是學習文本中的精妙語言表達方法和嚴謹的結構布局,把課文的知識和語言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學中要以課文為范本,讓孩子們積累語言,獲得寫作方法和技能。在習得方法后,教師應順勢而導,可選擇課文中有語言表達特色和謀篇布局巧妙的,讓孩子們在活用中練習,在寫作中遷移運用。
如在學習《新型玻璃》后,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們想象,如果你是未來的發明家,你想發明怎樣的新型玻璃呢?或者你想發明新型的什么呢?孩子們仿照課文的寫法,紛紛寫下了《多功能玻璃》《助眠玻璃》《新型文具》等文章,老師表揚孩子們不僅有豐富的想象力,更是一位位未來的作家。再如,學習了《小松鼠》《鯨》后,可引導學生抓住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寫寫身邊熟悉的小動物。經過這樣的練筆后,孩子們不僅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而且體驗到了自我表達的樂趣,真正做到了語用與情趣齊進。
說明文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種重要文體,承載著多重功能,其中發展學生語言與培養科學興趣為其中最為重要的功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謀篇布局的特色和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引導學生品析、積累、模仿,體會語言表達的樂趣,探尋嚴密邏輯的趣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做到語用與情趣齊進,真正實現高效有趣的說明文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柯巧慧.指向語用的小學高段說明文教學探索[J].小學語文教師,2017(6):49-50.
[2]許小明.說明文教學準確性至上[J].小學語文教師,2017(6):26-27.
[3]朱華賢.說明文的教學,目標怎么總是這兩個[J].小學語文教師,2016(12):2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