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斌
摘 要:就餐的禮儀是一個國家文化,也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學習就餐的一般禮儀知識是當前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內容之一,也是社會發展和各學科發展提出的時代課題。現今社會,大部分人經常會忽略餐桌禮儀,這種現象表現在吃相不好看、坐姿不正確、餐桌禮儀知識嚴重缺乏等,在廣大青少年中這種現象更是普遍存在。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倡導學習餐桌禮儀知識,是因為禮儀是成長的鋪墊,文明的傳承。
關鍵詞:餐桌禮儀 成長 備課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01
現代的校園飲食文化在餐桌禮儀上對每一個學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作為一名餐桌禮儀課教師必須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對餐桌禮儀課的課堂教學環境也十分熟悉,而烏魯木齊市青少年綜合實踐教育中心的校園餐廳具備教學條件,教學設施較為完善,有干凈明亮的就餐環境、(樓上樓下)一次可容納就餐學生近1000人,餐桌、椅完整擺放整齊,餐具高溫消毒使用安全。作為一名實踐教育中心的餐桌禮儀課老師,要想利用這些好的教學資源,上好每一次餐桌禮儀課,就得從備課的角度來準備。關于備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備課標
在《2017年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二)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中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在此課標的指導下,我看到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新課標,是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孩子們面前的,同時也懂得了新課標給從事綜合實踐課的教師們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比如授課特點要體現在過程中的實踐性、內容的開放性、參與的目的性和目標的生成性等。為了抓住上述特點很好地完成講課內容,我充分利用烏魯木齊市青少年綜合實踐教育中心校園餐廳的優勢,按照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根據其校園餐廳的特點:采取實地備課,緊扣現實生活,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餐桌禮儀是當今一種必要的社交手段等,從中學學會生活、學會人際交往、學會做人。
二、備教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就要做到熟悉教材的結構,做到信手拈來、胸有成竹。在備課中,我緊扣教材的主題--禮儀是成長的鋪墊,文明的傳承,將授課中每一個內容用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備課時細心準備或預設課堂上學生會提出的問題,并且及時關注網上關于餐桌禮儀課的文章或國內外專家的研究分析新動向新思考,然后把它們一一摘錄下來或截屏做成授課時使用的教學小視屏資料及手稿,及時將它們運用到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去,有機的融合,自然而然地引入,同時,我還在自己的手機上給學生提前下載好了相關的資料和看視頻回答問題的思考題等,以便于備課后分享環節的使用。這樣一來,我就把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識前后連貫了起來,也抓住了教材的主線,也使學生在感官上對教材的認知度提高了,最終實現學生對知識連貫性掌握的目的。在合作探究環節,我設計了師生合作探究、師生合作分析“他們就餐習慣”圖片一個內容,以這種方式來引導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的方法。還有在備導語環節時,我先將自己手中的教材爛熟于心,在充分領悟和在教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備課思路,深感只有將教材的內容服務于學生,走進真實的教學環境中去上課,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于是,我決定將生活中遇見或看見的再加上網上搜尋到的真實案例,一一融入到教學中,結果發現學生一下便樂于參與和分析探究。比如:在上課一開始,在導語環節中我把上述的鮮活實例自己先表演出來,讓學生去認真思考并指出我身上的問題在哪?然后讓學生口述就餐的一般禮儀都有哪些?結果學生全都積極回答,正確率在80%,更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用就餐的動作來一一解讀就餐的一般禮儀內容,這留給我的啟示是:只有把教師自己變成教材,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快樂的學習,在學習中清晰的領悟。所以我在備課時,努力做到了鉆研教材、仰視教材、審視教材、超越教材。做到了這些,我看到了學生在課后的笑容和學以致用的喜悅。
三、備教學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能力不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傳遞來獲得發展,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地運用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嘗試性地解決問題來獲得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圍繞實際行動的活動任務進行方法實踐的過程,是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和基本“學力”的內驅。因此,我在備教學方法時就想關鍵在于將學生的“說”與“做”統一起來,讓學生動手做,通過具體實踐活動,讓設想成為現實。為此,我備的教學方法是案例說禮儀、有時引進實踐教學環節這兩種。
1.采用案例說禮儀
在活動實施過程中,采用大量的國內外就餐習慣的圖片案例進行分組,一一分析,讓學生去分辨怎樣好怎樣不好?在熱烈地分析和討論中,讓學生在領悟主旨的前提下想象他們背后的生活。如:在中國的“小皇帝現象”后面,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分析并總結出了之所以會有小皇帝的現象,是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只注重了舌尖上的營養而忽視了舌尖上的修養,所以才導致如此,并表示自己今天學到的就餐禮儀知識,一定在課后多給自己家里人宣傳、倡議,時刻記住“舌尖上的修養”在伴隨著自己的一生。
2.引進實踐教學環節
在實施這個教學環節時,我把學生帶到校園餐廳,在一個真實的環境里,帶著他們去“做”,模仿不好的行為習慣,按照正確地就餐習慣指導他們去做,讓他們親歷整個就餐過程活動,并進行對比再去討論,學生口若懸河,爭先恐后地發言,搶著示范,效果很好,從中給了我一個啟示:只有親力親為,他們才有周到的考慮,學習的知識才能印象深刻。因此,我沒有就此而止,繼續讓學生體驗使用筷子的正確方法,思考并牢記“筷子的禁忌”,當學生自己說出來“筷子的禁忌”有11個時,我向這位同學投去了贊賞的目光,也情不自禁地為他豎起了大拇指:學以致用,聰明!這個教學方法給我的感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況,要革新以知識和教室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不能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系統知識的課程,一課一課地來教,學生一定要有在開放的情境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眼動不如心動,心動不如行動,學生運用課堂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實踐活動的要旨。
3.備學情
上好課的一大前提就是備好課,備好課當然得備好學情。
備學情是備課中又一項重要內容。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餐桌禮儀知識的掌握情況,用餐習慣、自控能力等等,在此基礎上才能更有效地備課,針對學生情況靈活地設計教學環節。
為了提高備課質量,提高上課效率,從2018年3月1日至今,我對來自烏魯木齊市青少年綜合實踐教育中心參與實踐課程學習的烏魯木齊市所屬學校八年級學生用餐習慣進行了的細心觀察,從觀察中我發現無論是內初班還是普通學校、重點實驗學校,他們中的大部分學生對就餐禮儀知識往往是一知半解,就餐時的惡習很多,主要體現在1)用餐時話多,高聲喧嘩2)不知道使用筷子的禁忌3)大部分學生不會正確使用筷子4)浪費糧食現象嚴重5)邊吃飯邊玩手機、聽音樂6)吃飯時吧唧嘴、狼吞虎咽,沒有尊重禮讓、吃相不文雅等不懂規矩的行為舉止,因此,要想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教會他們只有一個教學思路最適合,那就是備學情的差異性。例如:在內初班上課時,因為學生都是來自喀什地區的維吾爾族學生,他們的國語水平正在提高,理解能力相對弱一些,所以我就采取“治病救人,因人而異”的方法,分層進行,對國語稍好些的,表達能力強一些的,我就讓他多說,表達能力較弱一點的,我就多讓他發言幾次,其他的同學可以沿著他的思路幫他把話說完;對普通學校的學生,我就讓他們不光說還要寫出感受,在規定時間內看誰的表達速度又快又好;對重點實驗班的學生,我就讓他們把教學案例排成微情景劇,即時表演等,最后,還給發言的同學頒發獎勵,以資鼓勵。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備課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是提高自己專業水平的過程,是加強課堂教學的計劃性和預見性、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保證。一種最好的教學設計和選擇,我認為就是教學相長的最佳設計。
參考文獻
[1]熊經浴.現代商務禮儀[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2]金正昆.商務禮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趙正紅.世界飲食文化[M].時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