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芹
摘 要:浙江省開始新高考后,歷史選考試題非常注重對選修四的考查,然而由于復習時間有限、教學策略缺乏等因素,導致許多一線教師對于該模塊內容的復習存在一定的困惑。本人在選修四的復習教學中,以重點人物為線索,嘗試將選修知識與必修知識相聯(lián)系,把選修四模塊融入通史復習進行教學實踐,并從定位時空觀、分層設問、縱橫聯(lián)系、模仿選考命題等方向進行教學改進,形成此文。
關鍵詞:人物復習 整合 實踐與改進 孫中山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2
一、現(xiàn)狀與困惑
現(xiàn)狀1:浙江省歷史選考試題注重對選修四的考查
浙江省自2015年10月進行第一次新高考以來,已經進行了五次歷史選考考試。從試題考點的分布來看,每次考試的知識點覆蓋面都比較廣,從涉及的模塊來看,每次都注重對選修四的考查,筆者做了一個粗略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情況看,幾次考試分值在6—14分之間,內容涉及古今中外多個人物,沒有具體的規(guī)律可以尋找,這就需要教師對選修四進行整體復習,從而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不留漏洞。從題型來看,涉及選修四的主觀題考查多以人物為線索,整合必修部分教材知識內容,典型例題如浙江省2017年4月選考卷第33小題,該題以詹天佑人物為線索,整合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洋務運動等必修知識點,旨在考查學生探究發(fā)掘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具有考查點深入、試題開放、難度較大等特點。
現(xiàn)狀2:留給選修四的復習時間不足
按目前浙江省歷史選考考試時間的設置(11月份、4月份),一線教師要在11月份考試前做到全面、細致、系統(tǒng)的選修四復習相對比較困難。以我校為例,根據三年整體教學計劃,基本上推薦學生在高三第一個學期(即11月份)進行第一次選考考試,復習時間大致安排如下表:
從表格看,留給選修四的時間和時機都不是最佳的。據本人了解,臨近幾所同等高中的復習進度也都大體相同,說明對選修四的復習時間安排不足是大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困惑:如何進行有效的選修四復習教學
放棄如此重要的板塊內容顯然是不對的,如此寶貴的考前復習時間,將所有選修四的人物按順序進行常規(guī)歷史復習又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選修四人物模塊選考復習確實值得我們仔細研究,而且為了適應選考試題特點,在復習該模塊內容時還要與必修內容進行整合性教學,這又給一線教師的復習課教學帶來了新的困惑。
二、實踐與改進
針對上述現(xiàn)狀與困惑,我們高三歷史組精心組織,深入研討,在選考復習后階段采用以人物為線索進行整合性教學的實踐探究,通過一段時間以來的教學實踐,效果頗好。本人以選修四——“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為例,探討如何更有效地開展人物復習課教學,以求證于方家。
1.實踐:選修四重點人物與必修內容的整合性教學嘗試
在最初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本人設計了三個板塊來完成這課的教學任務。
首先,按照選考要求,仔細研究考試說明及浙江省教學指導意見,明確本課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梳理“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一課有關該人物的主要活動,理清人物線索,建立一個完整的時間概念,并進行知識點的落實。
其次,與必修內容進行整合,以此課為例,可以與必修內容相整合的主要有:必修一專題3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關于國民革命的內容;必修二專題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曲折發(fā)展的情況、專題4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必修三專題4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相關內容。本人在操作此環(huán)節(jié)過程中,主要讓學生參與回顧了以往知識點,起到溫故而知新,進一步落實基礎知識的作用。對于重點問題,則通過材料題進行重難點突破。如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中國民主政治的作用這一難點,設計了以下材料題。
材料:2013年7月,楊天石、吳思、雷頤、周思源等著名歷史學者開了一個座談會,他們討論的主題就是:帝制終結 專制難除——辛亥 將權力關進牢籠的有益嘗試。——材料出自《楊天石:孫中山是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
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辛亥革命是怎樣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權力關進牢籠的?
通過此問題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如何促進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如何成為中國民主進程中的里程牌。
最后,為了提升本課教學立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把孫中山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與同時期亞洲的革命進行比較,并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背景對“亞洲覺醒”進行探討,從世界史角度理解孫中山的革命思想。
整節(jié)課下來,教學思路非常清晰,對考點、要點的把握準確,基礎知識落實到位,重難點處理得當,是對選修四人物與必修內容進行整合性選考復習教學的有益嘗試。但仔細思考,問題頗多,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之處:一是多基礎性知識點回顧,少深層次思考探究;二是學生自主性學習不夠,課堂參與度不夠,多教師講授;三是選修與必修的整合較為表層,歷史思維含量較低。針對上述問題,經備課組的提議,在此基礎上對本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改進。
2.改進:以人物為線索將教材進行深度整合的實踐
改進1:以時間軸為載體,定位歷史時空觀
教師列出孫中山個人主要活動時間軸,學生完成該時間軸上孫中山重大活動的填空題。利用時間軸梳理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是教學常用手段,借助這一有效手段使學生能明晰這一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學生通過對時間軸上知識點的回顧,積極參與教學從而達成有效復習。同時,這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通史意識,幫助學生確立歷史時空觀,這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
改進2:以分層設問為手段,突破教學重難點
以時間軸上的重大活動為基點,將孫中山的個人活動置于中國近代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查,精選材料,分層設計出三個具有梯度性的問題推進課堂教學。
材料一 1894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材料二 1903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戲院的演說》;
材料三 1924年1月孫中山《國民黨改組問題》;(材料略)
問題:(1)材料一中,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
(2)對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孫中山的思想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孫中山為何會發(fā)生改變?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思考20世紀初政治腐朽的原因有哪些?基于此,孫的思想又發(fā)生了哪些改變?
【設計者說】孫中山思想的變化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其思想前后的變化又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關。基于此,本人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問不難回答,其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孫中山為挽救民族危機而積極行動,并為下一個問題做好鋪墊。以簡單的問題起步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同時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通過第二問中“孫中山的思想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和第三問中“孫的思想又發(fā)生了哪些改變?”兩個小問題突破孫中山思想的主要內容及變化,以“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樣的問題提示為手段,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經濟的反映”這個論點,并使學生掌握19世紀末20世紀初及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兩個階段特征。這樣的分層設問既有梯度,又有思維含量,并且巧妙地完成本課的重難點教學,不失為一個成功的改進。
改進3:以縱橫兩線為拓展,構建知識大體系
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的大體系是復習課區(qū)別于普通新授課的重要標志。在本復習課的教學改進過程中,本人以孫中山這個人物為出發(fā)點,以其在中國民主革命中所做的貢獻整合為一條“縱線”,以其在“亞洲覺醒”過程中的標志性作用整合為一條“橫線”,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材料一 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三位領導人分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30、140、1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內容略)。
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述孫中山為中國民主革命所做的貢獻。
材料二 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qū)背景資料
中國:1644-1912清統(tǒng)治; 1912-1949:民國時期;
日本:1867-1912為明治天皇統(tǒng)治時期,1912-1926為大正天皇統(tǒng)治時期;
印度:至1849年完全被英國攻下;直至1947年獨立;
阿拉伯:經歷了奧斯曼帝國-英國侵入-20C20、30S開始獨立;
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tǒng)治至1922;之后為土耳其共和國;
問:(1)據材料一,試從全球史觀的角度談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孫中山和甘地兩者都領導了本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分析他們在思想、方式、結果方面有何不同?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解釋“亞洲覺醒”的原因。
【設計者說】高中生學習歷史必須要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它使學生能夠根據時間秩序和空間要素建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這是歷史核心素質的基本內涵。構建歷史知識體系也是適應浙江歷史選考試的需要,如2017年4月選考卷第34題第2小問,要求學生從政治、經濟兩個維度回答17、18世紀英國的“優(yōu)勢”及其“思想觀念”。該問題非常典型地考查了17、18世紀英國史的知識體系,本人參與了2017年4月該小題的省閱卷,據了解該題省平均分僅為1.66,去0平均分為1.96(此小題滿分為6分),說明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構建仍存在很大問題。為此,本人在改進教學時,通過我國三位領導人對孫中山的評價引出孫中山在中國民主革命中所做的貢獻,并進一步以必修一第52頁(人民版教材)“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法令和措施”圖表材料為依據,啟發(fā)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習俗等方面思考孫中山在民主革命進程中的作用,幫助學生構建縱向歷史知識體系,又以“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qū)背景資料”為探究材料,將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置于全球史觀的視野下,幫助學生理解其作為“亞洲覺醒的先驅”的原因,又通過對比孫中山和甘地在思想、方式、結果等方面的不同,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的能力,認識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進步性、民族性的規(guī)律,從而幫助學生構建橫向歷史知識體系。
改進4:以選考命題為導向,開闊學生新思維
浙江省歷史選考卷命制的一大特點是在第33題設置了一個開放性問題(截至目前的5份選考卷均保持了這一特點),學生對于這類題型的解答還是比較懼怕的,教師在復習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對此類題型的訓練,幫助學生多開闊思維,多角度理解歷史問題。
于是,在本課最后一環(huán)本人作如下設計:
材料: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的重要思想,也是振興民族的偉大藍圖,作為辛亥革命的革命綱領,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近代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 ——據教材必修三整理
材料:歷史學家楊天石根據他對辛亥革命五十年來的研究,認為1911年革命并非我們通常所說的資產階級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也并非我們所說的資產階級。他更愿意說他們是心向民主共和的知識分子,并且他認為孫中山是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摘編自楊天石《君主的終結——1911次革命簡史》
問題: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就孫的階級屬性,您傾向于哪種說法?試用歷史事實簡述。
【設計者說】歷史學習絕不是死記硬背,也不是迷信教材或者教師,歷史學習的魅力就在于撥開阻擋我們“雙眼”的云霧,跳出片面的傳統(tǒng)思維框架,多角度、多元化看待歷史問題,挖掘其相互作用、相互交織的歷史內在聯(lián)系。在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探究,激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階級屬性去分析孫中山的人物特征,在不同的思維碰撞過程中,學生對孫中山在中國革命、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關愛平民等方面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對孫中山為國為民的“國父”形象更為敬佩,教師適時將教學立意進行合理上升,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追求,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將“家國情懷”這一歷史核心素養(yǎng)融入課堂,使課堂教學得到升華。
老師們常說考試怎么考,我們怎么教,但真正要達到高效的復習課效果,把學生“教”會,仍需要我們不停的鉆研。只有當我們的歷史教學灌入自身思維之后,當課堂實踐成為教師成長之路,當學生們感受到歷史學習魅力之時,樂趣與收獲就會不期而遇。
參考文獻
[1]朱可.基礎為重 素養(yǎng)為要——浙江省高中歷史選考卷評析與歷史教學思路新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6(1)
[2]辛金紅.聚焦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家國情懷——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7(7)
[3]梁金貴.例說<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復習策略[J].中學政史地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