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松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與主陣地,在大學生成才成長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非觀、法治觀的重要載體。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思想政治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傳統文化中的文化教育資源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具有內在價值的一致性與互補性特征,使得二者相得益彰,有利于營造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校園環境,讓大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文化;融合
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教學資源,現已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融合是對黨的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發展的文化政策的積極響應,也是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豐富的有效方式、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文化底蘊的必由之路。
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可能性
(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資源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與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可以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如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思想,以詩詞、散文、學術思想的形式記載并傳承到現在。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愛國英雄的故事,感人淚下,催人奮進,可以激勵新時代的大學生在民族復興、國家繁榮的偉大夢想中放飛自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思想,是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中國歷史上有眾多的孝道典型,如宋代理學家胡安國為父母盡孝而屢辭官位,敬親、奉養、侍疾等概念成為傳統孝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年大學生灌輸孝道思想意義重大,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感恩之心;發端于孔子的仁人之心,教會人們明白“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的為人處世真理,可以幫助人們較好地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大學生掌握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內容因子。
(二)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價值的一致性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內容的一脈相承關系,內在價值具有一致性。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在中國的思想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認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把官民關系比喻為船水關系,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對人格境界的定位,把與民同憂樂作為報國為民的家國情懷。眾所周知,目前我國重要的治國理政方針是“以人為本”,堅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堅持為人民辦實事,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是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思想觀念,這即是對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揀選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必將引入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與中國精神,從本質上來講,兩者相輔相成,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價值具有互補性。傳統文化作為民族文化歷史中長期積淀的思想結晶,具有傳統性、民族性、倫理性、人文性的特征,是中國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來源;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伴隨著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而形成的,具有實踐性、與時俱進性的時代精神特性,二者在中國精神中內在價值合一,在解決學生思想困惑、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等具體問題上可相互補充。
(三)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的目標重疊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育人功能,而其育人功能的發揮須深深植根于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沃壤中,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迸發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前進的內驅動力。傳統文化追求大學生內涵精神的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追求大學生人格境界的提升,二者的育人目的是一致的,追求的目標也殊途同歸。
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中國歷史上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多的學術流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想體系,構筑了中國歷史上絢爛斑駁的文化資源,讓中華兒女引以為傲,如傳統文化中倡導的民族精神、綿綿不絕流淌至今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人生奮進的自強不息進取精神,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重要思想資源;包含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愛國主義教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中國傳統文化中愛國精神與思想是中國精神最鮮明的標志。我們的先輩不僅是這些無價精神資源的締造者,而且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傳授給我們一些做人處事的道德準則,以及不斷完善人格修養的方法,諸如自省、處靜、內誠、養心、慎獨的修身方法,為當今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實踐傳經送典。
二、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路徑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文件《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
不斷探討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途徑,既是對黨和中央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也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題中應有之義,體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培養與養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文化氣質與文化素養的培養依賴于教學內容的正確性、豐富性,而融合了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便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道德修養方法與人格境界的追求。
(一)設置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
高校專業課的開設是為學生的專業技能打基礎的,不同專業的學生所修的專業課程是有很大區別的,文理學生的專業課程設置可以說有天壤之別,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則是針對全校學生開設的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應該設置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整個教育教學體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合理的課程設置可以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傳統文化育人功能添翼增力,比如高校的選修課可以設置中國文化史、中西文化比較等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讀經典、寫讀書筆記,進行課堂交流;也可以通過組建由教師負責的中國傳統文化社團,或者通過設置中國傳統文大家談等論壇,督促學生在課外進行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通過內外合力,共同提高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讓傳統精神深入學生頭腦,走進學生的內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在信息化時代,多樣的媒介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提供了多樣化的渠道與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著多樣的文化載體,在文化發展的大格局、大背景中展現其獨有的價值。搭建傳統文化傳播網絡教育平臺,通過影視、動漫、講壇等大眾熟悉并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傳統文化,建設完善的集思想、知識、趣味于一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平臺,使傳統文化走向大眾,讓新時代大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傳授傳統文化的一支生力軍,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效果與教育實效,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具備較強的傳統文化功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二者的高度融合。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從思想認識角度高度重視這一問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可以通過研讀經典、參加相關傳統文化知識方面的培訓、去全國知名高校的國學院進修學習等方式,培養一批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理論功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改變過去習慣于依據西方的心理學、哲學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傳統,培養知曉中國精神、掌握民族精神、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教育的目的決定了我們在適當的場合與地點要不遺余力地傳承并發揚光大民族文化傳統,掌握好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命運,為強國之夢的實現助推力量。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不斷創新的根本動力與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思想理念,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價值理念、愛國主義、社會理想、家國情懷等,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
以人為主題的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道德教育與道德感化,契合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價值,有助于大學生愛國情懷、民族向心力的培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曲洪志.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6).
[2]孫正林.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幾個關鍵環節[N].中國教育報,2014-06-30.
[3]陳來.陳來儒學思想錄:時代的回應和思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2.
[4]袁曉文.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思考[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4).
[5]付秀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2).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大學生新媒體倫理素養教育研究”(SKL-2018-2330)、 2018年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研究”(〔2018〕-JKGHYB-0036)、河南農業大學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高校教師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研究”(20190317)的階段性成果,同時得到河南省重點學科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資助】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