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文 劉戰豫 王漫漫



摘 要:當前,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持下,我國物流行業也已經從快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本文通過對國內智慧物流研究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發現了智慧物流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面臨的問題,并且分析了科技創新對智慧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途徑:一方面是通過提高物流各環節的運作水平來促進產業不斷進步,另一方面是促進智慧物流市場擴大市場規模、增大社會經濟效益來推動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提出了主動加強專業技術創新的研究、培養創新型物流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創新智慧物流服務發展模式和管理方法等策略來實現智慧物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智慧物流;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25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19)11-23-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1.004
1 引言
現今,我國正處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智慧物流產業要借助科技創新帶來的政策支持、科學技術、創新環境等條件與智慧物流產業融合發展,進行智慧物流產業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的革新,彌補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的先進信息技術和設施設備缺失、管理模式及方法落后、物流服務水平較低等短板,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和服務能力,促進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智慧物流產業高質量的發展不僅需要科技創新帶來的先進技術和思想,同時也需要得到相關政策的有力保障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如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2016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意見》以及2018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共同發布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等相關政策,主要內容見表1。在相關政策的支持和技術創新的驅動下,智慧物流相關企業會主動進行技術創新、重視管理和服務創新來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和變革、增強智慧物流運作水平、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等,進而促進智慧物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 智慧物流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2.1 國內研究現狀
在分析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的先進信息技術水平方面,符瑜在對我國智慧物流的發展進行分析時,發現了我國物流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沒能及時使用先進的物流信息技術設備;另外,他認為政府應該鼓勵企業運用物流機器人、無人機等人工智能來幫助企業提高運作效率[1]。楊守德針對技術創新對我國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分析,他認為技術創新對我國物流產業的運行質量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同時還提出了結合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物流技術和裝備促進了智慧物流的起步[2]。張春霞等認為智慧物流是把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到了物流的各個環節當中,以此來達到物流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目的,并分析了我國智慧物流發展的緊迫性和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3]。姜大立等人從分析智慧物流的關鍵技術方向出發,他們將關鍵技術分為智能裝備、信息技術以及系統集成技術,然后為智慧物流的發展提出了創新共享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物流閑置資源等建議[4]。
在分析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相關人才培養方面,桂德懷在研究我國智慧物流人才供求狀況時提出了要結合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術性、創新性、管理性等特征來培養出促進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5]。陳曉暾在對我國智慧物流發展路徑進行研究時提出了智慧物流的發展離不開相關人才的培養,要通過加強校企合作等方式來培養不僅具有專業能力而且還有管理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綜合性物流人才[6]。郝書池通過主成分分析法確定了我國區域智慧物流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通過層次分析法分析和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其中物流人才素質作為二級指標,對應的三級指標包含了物流專業人才數量和質量、物流經理管理能力、企業技能人才比列等指標,其權重值共為0.032 6[7]。
在分析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管理和服務質量方面,李遠遠對建設智慧物流信息管理平臺的規劃和目標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信息化使物流具有了實時選擇和控制的管理能力以及解決各部門之間出現的協調、溝通問題,提供一體化的綜合性物流服務[8]。錢惠敏等通過回歸分析驗證了智慧物流服務質量對消費者滿意度的影響,得到了時間質量、配送質量、信息質量和技術質量均對消費者滿意度有正向影響[9]。王郁等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構建了結合大數據、互聯網和云計算的風險管理機制,提高物流實時風險管理中風險識別、風險評估以及風險化解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10]。伍寧杰在對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行探討時,提出了我國智慧物流企業要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通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管理方式以及建立擁有現代化核心技術物流企業來促進智慧物流產業的全面升級[11]。任豪祥在2019中國智慧物流創新伙伴大會上就智慧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他提到了智慧物流產業的升級需要規范、創新、開放的營商環境,針對智慧物流領域創新升級過程中出現的新挑戰、新情況提供新的政策支持[12]。
2.2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智慧物流的研究主要是在智能技術方面。例如,Sabin Kauf認為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智能技術在物流領域具有較大的作用和意義,他提出以智慧物流領域的信息化、數字化創新成果作為目標,提高城市創新水平[13]。Jerzy Korczak分析了智慧物流在工業4.0時代所要經歷的變革,智慧城市下的智慧物流發展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功能以及物聯網技術[14]。Martin Kirch主要以國外智慧物流園區的兩個RFID基地為例,介紹自動識別和定位、貨物狀態監控等先進智能技術在物流運作過程中的應用潛力[15]。Eftihia Nathanail認為仿真技術可以評估物流解決方案在實際實施前的影響,要利用仿真技術來為物流貨物運輸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智能解決方案[16]。
3 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意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多個文件出臺,提出要大力發展智慧物流產業。我國物流企業和相關部門相繼投入智慧物流產業的建設,智慧物流產業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針對我國的智慧物流市場規模進行的預測,預計到2020年我國智慧物流產業市場規模將為5 000億元左右,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會超過10 000億元。目前,我國智慧物流產業也已經逐漸形成了“互聯網+物流”的發展模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無人機等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實現物流各環節的自動化、網絡化、信息化、數據化、可視化以及智能化水平,有效地提高社會資源整合率、物流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物流運作效率等。而且我國已經有京東、菜鳥驛站、武漢長江智能物流等多家從事智慧物流的企業,也具有以無人機、無人車、自動化倉庫、智能快遞柜、阿里云等為代表的智慧物流技術。但是要實現我國智慧物流的高質量發展依然面對著信息技術、管理水平以及服務能力等問題。
3.1 信息技術上的缺失
我國智慧物流企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使用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如我國物流企業RFID(射頻識別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利用率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低。陳偉將中國的智慧物流發展水平與美國、德國比較,從美國和德國的智慧物流發展歷程以及成果中找尋經驗,彌補中國智慧物流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短板,并提出了要加快交通運輸業的互聯互通建設、注重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等建議[17]。而且隨著電商和物流的爆發式發展,物流產業也比較缺乏高效的信息系統、信息平臺等先進的科技手段來支持物流的高效率運營,如5G技術的研發以及物流企業對5G技術的使用較為缺乏。雖然目前已經有了京東的自動化倉庫、無人機配送以及菜鳥驛站的物流服務網絡平臺等新的信息技術支持,但是這些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發和普及,降低投入成本、加強物流運作能力等,從而來建立系統化、自動化、集成化的智慧物流體系。
3.2 管理上的落后
落后的管理水平不能滿足智慧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會阻礙智慧物流產業的進步。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在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中,管理環節上的成本約占12%,而美國物流產業中管理成本僅約占3%。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我國物流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較分散以及缺乏先進的管理體系和統一的管理標準;另一方面,智慧物流產業是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而興起的,而部分物流企業依然使用傳統物流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制度、管理技術來保持物流的正常運作。例如,我國物流企業對EDI、SCM等先進管理手段的使用率較低,不完善的物流管理機構設置導致部門間無法快速協調和合作、責任分配不明確、工作拖延等現象。而且智慧物流產業具有信息化、數據化、便捷化等特點,新的信息系統和人工智能設備需要在智慧物流產業實際應用中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3.3 缺乏智慧物流專業人才
智慧物流產業是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迅猛發展起來的,智慧物流產業對相關專業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而我國專業的智慧物流管理人才培養起步較晚、時間較短,造成了相關人才的缺失。余娟在分析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時,提到了我國物流產業的從業人員年增長目標要求是6.2%,然而實際上我國現在培養的物流專業人才只能滿足其4.5%左右的需求,而且其中不到20%的物流人才可能成為智慧物流專業人才[18]。而且為促進我國智慧物流發展建設的創新平臺也較為缺乏,造成相關科技人才缺少創新意識和動力,不能充分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和經費來進行研究和開發新技術,致使高端科技人才逐漸流失。
3.4 缺乏智慧物流服務創新模式
雖然我國現在已經出現了眾包、眾籌及共享等模式來發展物流產業,但是面對不斷增大的物流需求和市場,這些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的創新才能得到廣泛有效的使用,來促進智慧物流產業的升級。特別是在大數據、信息共享的環境下,以“互聯網+物流”的智慧物流運營模式還處于緩慢的發展階段,共享智慧物流以及共享供應鏈等模式的實際應用還處在萌芽階段,這些模式的出現和發展還不能滿足我國智慧物流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3.5 物流服務滿意度較低
2018北京國際物流論壇暨第二屆中國物流品牌大會指出了2018年中國物流服務滿意度指數稍低于行業滿意度平均值(70.46%)。2018年9月,國家郵政局發布了郵政行業消費者申訴電話和網站共處理了消費者申訴154 287件。滿意度指數低和投訴數量多說明了現在消費者對目前物流服務水平的體驗較差。這一方面是因為隨著電子商務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物流服務有了更大的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因為在物流運行各環節中出現的效率問題,如物流運輸時間長、訂單信息更新不及時、包裝損壞程度高等情況。
4 科技創新對我國智慧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途徑
智慧物流的發展必定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隨著社會需求的擴大、工業領域的進步以及創新政策的支持,物流相關技術得到快速的發展,為智慧物流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物流系統更加智能化、信息化,加快了智慧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4.1 對智慧物流運作水平的作用
科技創新驅動了智慧物流產業革命、技術革命的高質量發展,使物流各環節的運作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人才支持等有利條件,從而可以提高物流的運作效率。
近年來,我國在物流產業相關技術創新上有一定的成就,每年都會有新的技術突破以及新的專利申請。本文在中國專利數據庫(知網版)中分別以裝卸搬運、物流運輸、物流系統等7個關鍵詞進行檢索,查找到了2012—2018年的相關專利總數量,如表2所示。這些專利的申請和創新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大幅度提高物流的運轉效率以及增加社會效益,從而推進智慧物流產業的轉型升級。
4.1.1 現代技術下的智能倉儲。智慧物流園區中的智能倉儲升級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建立智能化和自動化立體倉庫、信息化倉儲系統以及先進的無線射頻識別等感知技術。目前,京東正在投入使用的現代化無人倉庫,其中包含了人工智能技術(堆垛機器人、分揀機器人等)、互聯網技術(智能倉儲管理系統、無線感應系統等)等先進技術的創新,實現了產品的自動分揀、貨物的自動搬運以及庫存的自我控制等。在京東的“亞洲一號”項目中,各種各樣的智能物流機器人在不停地運作,相互協作地來完成倉儲作業。目前,類似的大型智能化、自動化倉儲物流中心在我國已將近20座在運行。這些創新技術的出現不僅減少了人工勞動力,更實現了倉庫中貨物的在線管理,提高了庫存周轉效率和倉庫作業效率。
4.1.2 提高配送環節服務水平。根據菜鳥驛站的數據顯示,我國末端物流配送環節的成本已經將近占到了我國物流行業總成本的30%,這不僅說明了配送環節在物流整體運作中的重要性,而且說明了我國物流配送環節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物流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也正是提高我國配送作業水平的推動力。例如,京東在陜西等地區施行的無人機配送方式,根據試運營發現運用無人機技術來替代其他配送工具雖然會增加投資成本,但是在物流整體費用上可以降低70%左右,同時也提高了配送的效率;再如,菜鳥驛站現在已經覆蓋到了全國200多個城市,其通過共享、共建的創新模式以及結合大數據和物聯網的創新技術實現了物流整體配送的一體化,另外在雄安等地區也已經開始使用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菜鳥驛站和智能快遞柜,這大大地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服務功能,增強了消費者的服務體驗。
4.1.3 智慧物流管理效率的提高。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我國智慧物流產業逐漸擁有了更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訂單管理系統、倉儲管理系統、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以及一站式智慧物流管理平臺等,實現了訂單的智能管理、信息的智能處理、貨物的智能管控等能力,從而提高了物流的管理效率。同時,我國政府和企業人員通過對智慧物流產業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調整,創新并實施相關政策和制度,促進部門間資源協調、信息共享和責任分配,確保了智慧物流管理的高效運營。
4.2 對智慧物流產業經濟效益和市場規模的作用
4.2.1 智慧物流產業經濟效益的增大。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物流產業上的創新應用,智慧物流市場正在快速地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也逐步體現出來。智慧物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可以有效地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降低社會成本,增大社會效益。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的社會物流總額已達到283.1萬億元,同比增長了6.4%。這也說明了社會物流總需求也是呈上升的趨勢。2018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3.3萬億元,同比增長了9.8%;且社會物流總費用與我國GDP的比率為14.8%,比2017年增長了0.2個百分點。我國2013—2018年社會物流總額和社會物流總費用情況具體見表3。
4.2.2 智慧物流產業市場規模的擴大。在現代創新技術的支持下以及“互聯網+高效物流”等相關政策的鼓勵下,為了滿足快速消費的需求,相關企業都看到了智慧物流市場上的巨大紅利,爭先恐后地進入智慧物流市場進行創新和開發,促進了智慧物流產業的發展。例如,順豐企業在2013年就開始測試無人機服務,通過自研和投資等方式構建了無人機研發體系,爭取到2020年開始實現全國范圍的推廣;京東一直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相關技術與物流業的結合,2014年京東就成立了亞洲一號自動化物流中心,京東還和西安航天基地簽署了合作協議進行無人機、無人車等技術的研發,建立全國最大的智慧物流產業基地。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針對我國的智慧物流市場規模進行了預測,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要達到5 000億元,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要超過萬億元,其中2012—2018年我國智慧物流市場規模情況如表4所示。
5 以科技創新驅動我國智慧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5.1 加強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研究
相關企業要主動加大對智慧物流相關設施設備和信息技術的投資和研究,加快智慧物流產業核心技術的開發和利用以及先進技術設備的推廣應用。要堅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打造出高效的物流基礎設備和物流信息系統,降低物流產業的運營成本和管理成本;建立開放共享的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有效地整合物流資源。同時,要針對智慧物流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特點,開發新的技術手段,不斷地提高物流各環節的運作效率。
5.2 創新智慧物流服務發展模式和管理方法
要大力創新和推廣“互聯網+”背景下的物流模式運營,如“互聯網+庫存管理”“互聯網+車貨匹配”等模式。充分借助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來進行物流運行的相關活動、物流管理環節。另外,要繼續推動共享物流模式的發展,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建立共享信息管理平臺,實現閑置資源的共用、共享,同時完善物流售前、售中、售后服務體系的構建。例如,共同配送的興起、京東智慧物流+電商平臺共享模式的發展等,這可以讓消費者真切體驗到智慧物流所帶來的便捷性和智能性,不斷滿足消費者的實時需求。而且物流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情況,結合智慧物流特點合理建立物流管理組織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并加大對先進信息管理系統、現代管理理念的學習和引進,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
5.3 創新性物流人才的培養
政府和企業要重視物流人才的培養,社會要提高對物流人才的認識。一方面,要鼓勵企業內部的員工主動培養創新意識,對技術型研究人才給予良好的創新工作環境和激勵政策,鼓勵新技術在物流各環節的開發和使用;同時培養智慧物流企業管理人員的創新精神,管理人員要不斷地認識和學習新的科技手段,堅持掌握先進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提升物流相關專業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增加在校大學生了解和學習先進物流信息技術和設施設備的機會,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相關創新大賽,提高創新意識的同時增加實踐操作能力,為智慧物流產業源源不斷地輸入高質量創新型智慧物流人才。
參考文獻:
[1] 符瑜.我國智慧物流的發展趨勢與提升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18(1):90-92.
[2] 楊守德.技術創新驅動中國物流業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9(3):62-70.
[3] 張春霞,彭東華.我國智慧物流發展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3(10):35-39.
[4] 姜大立,張巍,王清華.智慧物流關鍵技術及建設對策研究[J].包裝工程,2018(23):9-14.
[5] 桂德懷.服務智能制造的智慧物流人才供求狀況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9):89-93.
[6] 陳曉暾,熊娟.“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我國智慧物流發展路徑研究[J].價格月刊,2017(11):57-61.
[7] 郝書池,姜燕寧.發展區域智慧物流的長效機制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6(6):84-85
[8] 李遠遠.智慧物流信息平臺規劃研究[J].學術論壇,2013(5):140-143.
[9] 錢慧敏,董澤,曲洪建.智慧物流服務質量對顧客忠誠度的影響[J].價格月刊,2019(2):70-79.
[10] 王郁,郭麗芳,馬家齊,等.“互聯網+”視域下智慧物流實時風險管理機制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8(1):98-101.
[11] 伍寧杰.“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智慧物流轉型路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8(12):116-119.
[12] 任豪祥.全面推動智慧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N].現代物流報,2019-7-1( A05).
[13] Kauf S.Smart logistics as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rt cit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2019(39):143-149.
[14] Korczak J.Smart log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i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2019(39):201-211.
[15] Kirch M.RFID in Logistics and Production -Applications, Research and Visions for Smart Logistics Zones[J].Procedia Engineering,2017(178):526-533.
[16] Nathanail E.S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Smart Logistics Solutions for Sustainable Urban Distribution[J].Procedia Engineering Volume, 2017(178): 569-578.
[17] 陳偉.中外智慧物流發展的差異比較及經驗借鑒[J].對外經貿實務,2016(6):86-89.
[18] 余娟.我國智慧物流發展趨勢、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J].價格月刊,2019(2):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