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亦薊 浙江奉化廣播電視中心
電視新聞是通過視頻圖像輸出,用畫面來表達強烈感染力的一門藝術,通過環環相扣的情節,以豐富的畫面呈現事實,堆砌事件發展過程,具有強大的情感穿透力。因此畫面質量好與壞,直接影響到新聞傳播的效果。
近幾年來,新聞界提倡新聞的故事化,故事的情節化,情節的細節化,細節人物化,人物個性化,個性情感化,電視新聞畫面要注重接地氣、貼民心,找準與時代的對接點、與百姓的共鳴點。電視新聞記者要從掌握電視新聞的傳播特點入手,正確處理好電視新聞的畫面“語言”,真正體現電視新聞生動的音畫特色。
電視新聞畫面的突破和創新,直接影響到當下電視媒體傳播的影響力。在新聞制作實踐中,需要記者具有良好的理論素質和新聞業務能力,掌握電視新聞的畫面拍攝的良好習慣,注意拍攝有表現力的畫面,讓電視新聞畫面具有強大的傳播影響力和感染力。
新聞攝影界經常提到“決定性瞬間”,一張抓拍到位的照片決定著新聞的成敗。同樣電視新聞篇幅短小,記者在采訪中,要把握好電視新聞編輯的規律,拍攝好能夠說明新聞事件中最重要的新聞瞬間,給收看的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印象。
如:2015年奉化樓房倒塌的突發新聞事件中,為抓拍到最后一個受困市民被救的過程,由于救援現場到處布滿了救援力量,記者無法進入最核心位置,為了最佳拍攝機位,記者提前了解救援目標及急救車輛待命位置,經過踩點,最終選擇西面角大樓的3 樓樓道平臺作為拍攝位。下午6 點許,廢墟中最后一名被埋市民被消防員救出,此時的記者拍攝全程無盲點,完整記錄數十位消防戰士雙手托舉傷員平穩接力傳遞的過程,這一組鏡頭被稱為當天救援最佳圖像,被各級媒體反復采用,并多次獲得新聞獎項。
電視新聞是一種影像視覺語言,記者在新聞創作中,聚焦新聞事件,必須準確尋找事件中的新聞主體,通過良好的判斷能力,發現事物之變、時世之新,力求一瞬看變遷、一圖成歷史;帶著思考帶著想法運用鏡頭,追求圖文俱佳睛之筆。
如:2019年記者參與拍攝《浙江改革開放之激蕩40年》新聞專題,第一集以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大學生的40年后的同學會作為新聞放在新聞最開始位置,通過大量的現場聲,把這批改革同齡的大學生,融入到40年變遷中國家和人民命運變化的大視野,展現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和思想大解放,通過小人物讓觀眾產生思想共振。
離現場越近,離新聞就越近,新聞也就更耐看,好的新聞畫面能讓觀眾產生直觀的視覺感染力。富有鮮活的鏡頭,有助于增強報道的立體感,縱深感和厚重感,增強新聞沖擊力。特別是在批評報道中,通過鮮活畫面說話,還原新聞真實,從而使新聞觀點切中要害,一針見血。
如:2013年記者拍攝新聞調查《四明山區退花還林 已刻不容緩》中,在系列報道中,一組救援村民被泥石流埋在建筑中的場景,一個表現八名壯年勞力把400多公斤五針松從山上抬下來的長鏡頭,一張十年前后照片來對比山區植被破壞的環境交待,讓觀眾產生強烈的震憾力,此新聞當年獲得浙江省新聞獎。
為了拍攝好新聞的畫面,新聞記者要具備較好的政治覺悟,時刻掌握黨和政府的核心工作,明確當前新聞需要宣傳什么,怎么宣傳;在現實生活中記者要有職業意識和新聞敏感性,勤練基本功,善于尋找新聞的富礦,在平凡中看出不平凡,尋常中找到不尋常,除了充分運用光線,拍攝景別,影調等業務基本功之外,更要具備前期策劃意識,畫面的捕捉能力,主動的編導意識等。
首先,記者要做有心人,平時積累基本功,要有對信息的辨別與整合能力。要在采訪之前上足功夫,認真對每一個新聞進行前期的策劃和采訪準備,做到心里清楚需要拍什么、應該拍什么、怎么去拍、用什么方式拍,有了這樣的良好習慣,就能使記者迅速形成采訪思路,提升采訪質量。
其次,作為一名優秀的電視新聞記者,既是熟悉攝像設備的“視頻工程師”、也是現場的第一“攝影藝術家”,同時更是有社會責任感的“政治家”。要善于捕捉新聞第一現場,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發現和捕捉新聞事件,搶抓最鮮活、最有生命力的新聞素材,通過不同鏡頭的運用,最大限度提高新聞思想穿透力,使記者深邃的思想,通過鏡頭得以永久的延伸和盡情的展現。
再次,新聞攝像要有構圖意識,電視新聞追求聲畫一致,考慮主次體關系,準確切割掉多余,把握景深大小,光線角度,鏡頭好壞和豐富程度,讓拍攝的新聞畫面更有視覺美感,多角度、多機位、多景別,把握好每一個鏡頭,使畫面元素運用更得體。新聞記者不是簡單復制生活,而應該充分運用鏡頭的語言魅力。
最后,電視攝像要有強烈的編導意識,要集中思想,多加思考,小到選擇細節的拍攝和遣詞造句,都要費盡心機精心設計,大到新聞情節結構的組合,培養縝密的新聞思維。
總而言之,電視新聞最重要的是用鏡頭語言來說話,畫面的質量決定了新聞質量的高低,好的新聞畫面,不但要畫面清晰,還要保證畫面的美感。一個優秀的電視新聞記者記者,做到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三到位,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想問題,能夠在拍攝中用不同于平常的視角記錄事件,敏銳捕捉新聞焦點,準確分析新聞動態,多角度評論新聞事實,創新構思。
在新時代的新聞記者,更要緊緊圍繞當今時代,具備全局意識,培養全方位、寬領域、多角度觀察社會的能力,正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的特長,透過現象看本質,拍攝有時效性、有質感、有深度的新聞事件,促使新聞信息能夠真實準確、客觀全面地傳播,正確引導公眾輿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