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腔打擊樂是一種歷史積淀,是前輩藝術家舞臺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它遵循、忠實于舞臺演出的原則,在千百年來的藝術實踐中已經形成了一套規范(程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實用性,并且為廣大觀眾所熟識。本文從秦腔打擊樂的整體風格特點著手,就其演奏中的具體應用展開深入的闡述。
關鍵詞:秦腔打擊樂 演奏 程式
作為一種優秀的藝術形式,打擊樂憑借繁多的種類、豐富的音色和多樣的形式,在藝術發展史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具體到中國打擊樂藝術中,戲曲打擊樂是不得不說的佼佼者。不同劇種的打擊樂因為不同的地域文化、風俗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風格,而秦腔打擊樂更因為強調藝術表現力和鮮明的個性色彩,成為中國戲曲打擊樂中的一枝獨秀。研究秦腔打擊樂的演奏特點及應用技巧,不僅是傳承這一藝術形式的必然,也是提升相關工作者專業能力的有效路徑。
一、了解結構特點,提高合作意識
秦腔打擊樂的鼓,分為干鼓、暴鼓、堂鼓,三面鼓由一人單獨操作。梆子、牙子、鼓錘的作用分別是梆子敲打節拍節奏,強節拍就是板,弱節拍就是眼;梆子在板上重打,在眼上輕打。牙子(梆子)主要是掌拍打板的;鼓錘主要是掌拍打眼擊打花點的;梆子和牙子要同步合聲合拍一致地敲擊敲打。其實,鼓錘專打眼有時也打板;牙子專打板有時也打眼;梆子強拍打板,弱拍打眼。在秦腔戲曲音樂中鼓錘的敲打頻次是最多的,作用也是最大的。這些打擊樂是戲曲音樂中獨立的組成部分,單靠個人是無法完成的,由司鼓領奏,在固定的節拍、速度進行中,變換著各種節奏型的演奏。合奏過程中演奏員之前需要有高度默契和心靈間的互動。秦腔打擊樂也不例外,必須有團隊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提高合作意識,相互幫助,互相尊重。只有把個人融入集體當中,集中精力,盡可能做到每個音樂細節上的統一,合奏出來的音樂才是完美的。
二、遵循秦腔程式,繼承傳統精髓
得益于秦腔打擊樂的先輩們所創造的財富,我們才擁有了豐富寶貴的遺產,那些經典的開場、套曲等在一代又一代的打擊樂藝術家的傳承與創新中形成了更加獨特的形式,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在整個中國戲曲打擊樂的發展史中是難能可貴的。所以,作為秦腔打擊樂司鼓,對這一藝術進行傳承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這就要求每個演奏員必須時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使整個演奏連續完整,無論司鼓、鉤鑼、鐃鈸,還是手鑼、鉸子,它們時而獨奏,時而合奏,在交錯中實現最大的藝術效果。
事實上,戲曲打擊樂團隊的整體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演出質量的優劣。鑒于此,每個演奏員都要充分利用劇目排練這一實踐平臺,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的實踐運用,從而更好地合演員的唱、念、做、打,營造良好的舞臺氛圍。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中的打擊樂并不是簡單地要求整齊統一,而是必須利用音色、強弱、捂音等夾雜個人情感充分投入劇情當中,配合具體劇情和演員的表演,成為整臺節目的一個演奏整體,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劇情推向高潮。
三、熟悉掌握樂理知識,合理處理樂曲作品
所有的打擊樂曲無一不是一首首合奏曲,它們是由相應的樂器聯合完成的,即便是最簡單的一個“五鑼小帽子頭”,也是由鼓板和手鑼共同演奏的。所以,作為一個打擊樂演奏員,不僅應具備一定的樂理知識,還應掌握相應的合奏知識。這在打擊樂里,也有一句行話叫“丑不丑,一合手”。打擊樂所用樂器,大多是用金屬、竹、木和皮革制成,掌握好每件樂器的性能和音色是極為重要的,不能單純地認為打擊樂就是敲敲打打。打擊樂器不同于鍵盤樂器,它和弓弦樂器有相似之處,音準、音色的好壞全在演奏員自己掌握。這就需要不斷地練習,不斷地揣摩,加強基本功的訓練,要動腦子,用耳朵去聽,去分辨,也就是要把“字”找準并保持住。這個“字”,就是最能體現打擊樂器自身音色的那個敲擊點、位置,只有把這個點找準了,才能敲擊出和諧悅耳的聲響,否則就是噪音,就會失去打擊樂的內涵。
四、提高綜合素養,博采眾長,不斷發展秦腔打擊樂
要想準確地表現音樂作品的內容,就要用一定的文化素養作支撐。首先要能準確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這就需要我們廣泛地學習哲學、文學、歷史、美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還應對各民族以及其他劇種的打擊樂多了解,多學習,了解各種樂器的性能特點,學習它們的演奏技巧,以海納百川的精神,豐富、發展秦腔打擊樂。隨著現代戲曲,特別是現代戲的發展,秦腔打擊樂原來固有的樂曲和樂器,已不能完全滿足現在的舞臺實踐,需要我們不斷地去開拓,去創新,以滿足現代舞臺演出的需要。
總之,秦腔打擊樂是我國戲曲打擊樂藝苑中一朵古老而瑰麗的奇葩,是秦人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面對這樣的一門藝術,我們首先要敬畏,其次要好好保護它、傳承它,使其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煥發出耀眼的光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武松松.秦腔打擊樂及其演奏研究[J].戲劇之家,2017(20).
[2]張曉讓.淺談秦腔打擊樂及其演奏[J].藝術時尚(理論版),2013(11).
(作者簡介:吳連峰,男,中專,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秦腔打擊樂)(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