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會計行業中迅猛發展及普遍運用,使得企業對會計工作人員的素質、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企業對會計人才的要求,增強會計專業學生的上崗能力,高校必須對現有的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針對當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教學方法落后、實踐教材及教學軟件較單一、師資隊伍綜合素質不足等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會計電算化 課程改革
20世紀90年代,會計核算的電算化軟件在我國企業財務部門中逐漸流行,為培養學生運用電算化軟件的能力,各個高校開始設立會計電算化課程。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會計行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企業對會計工作人員的素質需求越來越高。《會計電算化》是一門融合了會計學、信息化、計算機知識的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課程,既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又需要很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因此,以往的《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目前的市場要求。為了增強會計專業學生的上崗能力,適合“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要求,高校必須對現有的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一、會計電算化概述
會計電算化又叫計算機會計,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當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是利用會計軟件,實現數據處理自動化,使傳統的手工會計信息系統發展演變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作為會計學專業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既要求學生要系統的掌握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實現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方法及會計信息系統管理等知識,又要求學生能夠使用常用的商品化會計軟件,能夠分析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需要。
二、應用型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落后
目前,多數的高校教師采用“教師演示”和“學生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老師先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財務軟件的操作方法給學生進行演示,學生再根據老師提供的實踐案例,重復老師所講的操作步驟;當學生遇到有些不懂的地方,老師再進行單獨輔導。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有利于學生熟悉財務軟件的操作步驟,但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同學一遇到問題,立馬就向老師求助,從來不會自己去想辦法解決;甚至有時候連數據錄入錯誤這樣的問題都懶得自己去檢查。在老師幫忙解決的時候,學生也不怎么關心這個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應該怎么解決,只在乎最終的結果是否正確。在脫離書本和老師的指導后,學生無法獨立的完成所學實驗環節,導致這門課程最后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教學內容不全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會計電算化教材都是根據配套演示版財務軟件編寫的。現使用的教材可以讓學生很好的了解企業在一個會計期間的經濟業務處理模式和具體模塊操作,卻導致學生過多的關注各個模塊的操作步驟,不關注對各個模塊之間的聯系。課程結束后,學生記住了財務軟件各個模塊的操作步驟,卻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更不明白這么做有什么意義。另外,現有的會計電算化配套的教材中不重視購銷存系統模塊,有些教材里面都沒有涉及到該模塊的內容;但有關調查顯示,購銷存系統在企業中的使用率并不低。再加上會計電算化教材都是根據配套演示版財務軟件編寫的,與學生的手工會計實訓教材是完全獨立的,而這兩門課程也被安排到不同的學期。大部分的同學在學完之后,不能夠將電算化實訓和手工會計實訓兩門課程內容有效結合到一起。
(三)教學條件有限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硬件+軟件”是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在硬件方面,雖然有些高校專門設有實訓室,并且在每間實訓室里面配有幾十臺電腦供教學使用;但是由于有很多課程都被安排在實訓室中,計算機的使用壽命明顯變短,甚至部分實訓室里面僅有幾臺電腦可以正常使用,而學校又不能及時更新電腦。因此,學生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都得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財務軟件;每次上課時都得帶上自己的電腦,增加了很多的麻煩。在軟件方面,大多數高校都選擇市場上較為通用的用友和金蝶兩款財務軟件進行演示。除了通用的用友和金蝶財務軟件外,管家婆、浪潮、速達等財務軟件在企業中也比較流行。不同的財務軟件中,軟件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只選擇一種或兩種軟件進行教學,學生就只能掌握一種或兩種財務軟件,導致學生對財務軟件相關的知識掌握不夠全面。最后,學生上機操作的演示版軟件主要是單用戶版軟件,只能聯系單機版,這使學生對網絡軟件覺得較陌生,而財務軟件的實際用戶多是網絡版,這也增加了學生今后工作中的困難。
(四)師資力量薄弱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將會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多門學科交叉在一起的學科。該課程的授課老師不僅要有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較強的講授能力,還需要精通各個財務軟件以及計算機操作。目前,在很多應用型高校中,授課教師大多數以青年教師為主。首先,部分老師是剛剛從學校畢業就進入高校工作,沒有企業工作經驗,缺少會計電算化在企業中具體應用的從業經驗。所以,大多數的授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根據自己以前讀書時學到的會計電算化知識和學校選用的教學教材,根據教材的提示,照本宣科。其次,部分老師雖然有著豐富的會計理論知識,也懂得財務軟件的操作,但是不擅長計算機、網絡方面的知識,一旦遇到計算機、網絡方面的問題就不能馬上解決,最終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能順利進行。教學效果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應用型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一)教學模式多元化
在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應該積極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采用多種模式,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授過程中,授課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投影儀、錄像等多種現代教學手段,使講授內容更加豐富,以提高教學效果。授課老師也可以采用情景化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接受不同的任務、分配不同的崗位、充當不同的角色,每個小組都不限定完成任務的方法,給學生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獨立去完成任務。這樣既可以將知識和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增加了學生們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有能力將會計相關的理論知識更好的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了學生的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編寫適用教材
高校教師可以結合應用型高校的特點以及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編寫教材。一方面,根據現在企業對財務工作人員能力的要求,在目前使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購銷存系統模塊,讓學生們掌握該模塊的操作方法。同時在分模塊業務處理結束后,增加一個仿真綜合模擬實訓。該部分內容以某一家公司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例,將所有模塊的內容都結合在一起,讓同學們更好的明白企業日常業務在財務軟件中的處理流程。另一方面,應用型高校應該將會計電算化和手工會計實訓兩門課程的教材結合在一起。以某一家公司的經濟業務資料,在會計電算化和手工會計實訓兩門課程上同時使用。學生先在手工會計實訓課程上完成該公司經濟業務的手工處理,然后再到會計電算化課程上完成該公司經濟業務的電算化處理。通過不同課程上的對比學習,提高學生對會計整個賬務處理流程的理解。
(三)改善教學環境
為了提高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學校可以定期對實訓室的電腦進行檢查、修理,保證該課程對電腦的正常需求,盡量避免出現電腦設備不能使用等其他故障導致該課程無法正常進行等現象。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讓電算化老師帶領學生到企業中去參觀或學習,既可以充實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教學案例,也可以讓學生更真實客觀的了解到企業如何運用財務軟件進行日常業務處理,清楚電算化在企業中的具體應用狀況。另一方面,除了繼續以用友、金蝶財務軟件作為主要的教學軟件,學校還可以引進管家婆、浪潮、速達等財務軟件。在用友、金蝶財務軟件的基礎上,再利用同一個教學案例,讓學生在不同的財務軟件上進行學習、練習,引導學生操作不同的財務軟件。學生通過操作不同的財務軟件達到舉一反三地效果,有利于提高其對不同軟件的適應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就業以后上手速度也較快。
(四)加強師資建設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保證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質量的基礎。首先,就授課老師個人而言,應該到企業中掛職鍛煉,豐富自己的教學案例和實踐經驗;同時授課老師還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其次,對應用型高校而言,可以定期聘請財務軟件公司的技術人員對授課老師進行業務培訓,或者讓授課老師定期到財務軟件公司進行學習,以便更好地掌握財務軟件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鼓勵授課老師到企業現場進行考察,了解企業對會計電算化的實際需求,用來彌補自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除此以外,學校還應該抓好“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引進具有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職稱并在企業工作過的會計從業人員,并充分發揮他們較強的實踐能力,提高整個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整體實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財務軟件在企業中的應用普遍化,尤其是“互聯網+”、“人工智能”出現,企業對財務軟件的功能需求逐漸增多,對財務人員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為了更好的滿足企業對會計人才的要求,應用型高校應結合自身院校學生的特點對會計電算化課程進行改革。應用型高校可以通過改善教學模式、教學環境、教學手段、師資隊伍等方式進行課程建設,以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最終培養出專業知識豐富、操作技能熟練的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任潔,楊宇. 獨立學院會計“電算化”向“信息化”進階課程改革研究[J]. 科技風,2018(06):69.
[2] 于蕾. 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探討[J]. 納稅,2018(04):80.
[3] 吳彥君,潘均怡. 關于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的探析[J]. 科技經濟導刊,2017(02):164.
[4] 黎奇. 應用型本科《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J]. 經貿實踐,2017(12):255-256.
[5] 彭俊英,劉澤華.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 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01):106-108.
作者簡介:劉玲君(1990—),女,漢族,籍貫:四川南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