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初中生的閱讀能力總體不高,特別是當以語文試卷閱讀理解部分為呈現對象時,顯得尤為突出。在語文學習中,閱讀是獲取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初中生的閱讀量非常有限,而且閱讀內容良莠不齊。我們作為語文老師,在教育制度不斷深入改革的進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閱讀,發現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 閱讀 閱讀能力 教師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在教學期間發現,多數學生對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部分感到很困惑,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訪談、試卷測試等研究后,總結出導致初中生認為閱讀能力低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初中生的總體閱讀量少,閱讀素材分為三部分,一類是各種作文輔導書,另一類是不超過10部的中外名著,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都沒有完整的讀過5部名著,還有一類則是與學生愛好興趣相關的動漫、青春類讀物。
2.初中生的課外時間不允許他們有多余的閱讀時間,通過班級問卷調查,初三學生每天做作業的平均時間為4個小時,結束作業的時間一般在晚上10點,做語文作業的時間在30分鐘,其中有40%的同學選擇放學后直接去輔導機構做作業,一般在9點結束。這樣導致的情況是大部分同學在平時是沒有多余時間分給語文的,課下大多數的時間用在英語和數理化等科目上,更不要提閱讀了。還有個情況是有70%的同學在周六周日去輔導機構做相關科目的輔導,但是筆者也調查過班級同學和幾家輔導機構,一個班級里去輔導機構要求輔導語文的同學不到10%,在這不到10%的語文輔導需求中,幾乎每個人都要求重點輔導閱讀理解部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的重視。
3.家長對語文成績的高要求和低關注。在與語文成績處于中下游水平的學生家長訪談時明顯感覺到家長對于語文科目的淺層認識和對語文成績的高要求。家長一方面認為語文只是一個基礎科目,不用花太多精力去學習,另一方面看到學生語文成績給總成績拖后腿時又明顯的重視,最后焦點放到閱讀理解部分上來。
4.平時課內做閱讀理解題的機會少,缺乏相關的課內訓練。基本上只有在每次月考時才有機會做閱讀題,所以對于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小說、散文等文體的相關題目的閱讀方法和作答方法了解甚少。
從教師角度分析:
1、教師對于教材中精選的課文不夠重視,很多教師為了攻克文言文對于初中生的難度而忽略了對現代文的閱讀教學。
2、教師對文本內容的解讀不夠深入。部分教師對文本內容的教學目標僅止于確定文本中心思想,不能做到對于精彩的句子段落的賞析,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和人文情懷無法深入解讀。
3、教師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中考試卷的閱讀理解選文一般包含五種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散文,部分省市中考試題中有文言文閱讀理解題目。而在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是對照答案去將考題本身,而沒有對各類文體的典型選文案例做閱讀分析和答題分析,以致于學生無法掌握文本的閱讀方法和作答方法。
4、大部分語文教師為趕教學進度,往往是極為快速地講解一篇文章,甚至出現某一個教學周期跳過現代文只講文言文課本內容,并不可能花時間讓學生好好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文中人物的情感。在講解試卷的閱讀理解題目時,為了節省時間,為了多講幾個題目,甚至沒有時間讓師生再次共同閱讀文章,而是直接根據題目分析答案,更有些老教師直接發給學生標準答案讓學生自己訂正,學生即便想聽講解也沒有機會。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即便是想提高閱讀能力和答題能力,也找不到適合的目標去努力。只是麻木地上語文課,機械化地閱讀,刻板地答題。教師沒有合乎情理的引導,學生沒有深入文本情感,自然無法很好地完成閱讀理解的題目。
從學生的做題情況分析初中生在閱讀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
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研究者針對大多數同學都感覺比較難做的散文類閱讀理解做了一次測試,選取了一個班級(58人),進行了分析。材料內容為唐德亮的《草根賦》。
例文:①每當看見山坡、丘陵、原野上一片片綠色的野草在風中輕拂,掀起一層又一層的綠浪,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它們的根。
②草根一般埋藏在泥土之下,平日里,誰也不會想到,蓬勃茂盛的綠葉之下,扎根泥土,吮吸泥土汁液與養料的草根是什么模樣。用手扯、拔,用刀挖,好不容易挖出幾條茅根,用山溪水洗干凈,放進嘴里咀嚼,格外甜。那甜,不是蔗糖、蜜糖的甜,而是淡淡的,帶草味、泥土味的清甜。那味道有點像甘草,在嘴中嚼呀嚼呀,仍有回甘,頗為解渴。聽大人說,茅根能消炎、解渴、利尿。
④冬天,野草大多都枯黃、凋萎,殊不知,它的根沒死。草根正在地下,默默地等待著來年的春風、春雷、春雨。
⑤那一年冬天,母親帶我上山開荒。我們砍掉雜樹,將枯草割下堆成幾堆,一把火燒掉,然后開始揮鋤墾地,幾鋤下去,方知草根的厲害。那白色的草根在地下是你連我,我纏你,互相糾纏在一起,親密團結得像一個人,輕易掰不開。因地下草根密布,這地鋤起來格外吃力。我和母親將鋤起來的草根用手剔出來,放在一邊,讓它曬干,否則它們還會在地里長出大片的茅草。
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是深知那原上草頑強的生命力的,因為它們有凍不壞、燒不死的草根。堅韌不拔,不畏嚴寒霜雪,甘于默默無聞,這就是草根的本色。記得每每在仲春時節,我在剛鏟刮過不出幾天的田塍上赤腳行走,腳板總被什么東西刺著,微微地痛、酸、癢,移足躬腰視之,原來是一枚枚嫩黃色的草芽正在冒尖,沖破泥土,在陽光下倔強地生長。若在田塍上鋪一層軟泥,過上十天半月,草根的新芽仍要沖破新泥往上冒。幾十年過去了,草根親密接觸腳板的感覺至今仍記憶猶新。過去有人說:草根任人踐踏,從不會抗議。腳板上的一點點酸、癢、痛,可是草根對人的一點小小的抗爭?
⑦如今常有人自嘲為“草根”,但他們了解草根嗎?嘗過草根的滋味嗎?聽說過“嚼過草根,什么苦頭都能吃”這句俗語嗎?我很是懷疑。
⑧一點點貧瘠的泥土,也許不足以使它們根壯葉綠,但它們將根須向外伸延,穿越石縫,穿越沙礫,見縫插針,去尋找一片沃土,在那里養兒育女,增添一方綠色的景致,為人類輸送一縷縷綠的芬芳。
⑨凝望那一片迎風招展的墨綠色野草,我總感覺它們的根正在地下呼吸、交談,在醞釀新的突圍、伸展、拼搏。
⑩根的世界,是一個看不見的充滿頑強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壯美世界。
問題:1.章標題為“草根賦”,“賦”有歌頌、贊美之意,作者想歌頌、贊美什么?
請從文中找到相關依據并寫下來。(4分)
2.語言含義豐富,請品析下面兩個句子。(4分)
A句:我們用手扯、拔,用刀挖,好不容易挖出幾條茅根……(2分)
B句:凝望那一片迎風招展的墨綠色野草,我總感覺它們的根正在地下呼吸、交談,在醞釀新的突圍、伸展、拼搏。(2分)
3.第⑤段主要運用哪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4.作者所言,如今現實生活中常有人自嘲為“草根”,請結合選文,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4分)
經過測試與分析,發現以下一些問題:
①學生把握線索的能力差;②找文段要點,概括文章大意缺乏方法;③重點詞語的辨析和理解缺乏技巧;④分析句子作用的思路不明;⑤拓展延伸、個性表達不夠清楚;⑥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差
由此得出,學生對于這次文體的答題思路和方法無法準確掌握。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把閱讀能力歸為基礎辨識能力、基本分析能力、整體把握能力、概括提煉能力、語言品味能力、文學欣賞能力、感受評價能力、闡釋解說能力8種能力。
其中, “基礎辨識能力”主要是指對不同文體知識的辨識, 比如文章的敘述順序、描寫方法等;“整體把握能力”主要指對文章內容、主旨、情感傾向等的理解;“概括提煉能力”主要指對文章或者段落的大意、寫法思路、 人物形象等進行概括提煉;“語文品味能力”主要指品味、分析詞句段的表達作用, 詞句中的深刻含義或言外之意;“感受評價能力”主要指能結合文章、結合語境表達閱讀感受、情感傾向、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如果學生具備這五個能力, 就能讀懂相應年段的文章。
在本次測試中,總體來看, 得分率超過90%的第1題, 都是屬于“整體把握能力”的, 說明學生對于文本的內容、文章主體部分的大意還是能夠把握的。但是同樣屬于“整體把握能力”的第4題, 得分率卻不到50%, 不是學生不理解文章內容, 而是回答問題不夠突出。
通常“分析、評價”類的題目要難于“記憶、理解”類的, 但由于文本本身內容的深淺不同和試題的難易程度不一樣, “理解”類的得分率可能低于“分析”類的, 比如第2題。
這4道題目診斷出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簡單地概括為:首先, 學生有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 但明顯日常閱讀“實踐”偏少, 回答問題無法切準主題, 既是閱讀不夠深入的體現, 也是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理解所致;其次, 58個學生之間差異很大。同時, 不同的閱讀能力發展不平衡, 尤其在語言品味能力、感受能力方面要不斷加強。
參考文獻
[1] 余映潮. 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4-5
作者簡介:姓名:趙靜(1988—),性別:女,民族(漢)籍貫省市:山東省萊蕪市,聊城大學文學院2017級教育碩士,專業:學科教學(語文)。